千年银杏、法眼古寺、松涛竹海!黄柏山,入画入诗入曲总相宜!

黄柏山位于河南商城县南,系大别山山脉,是鄂豫皖三省的交界处,所谓鸡鸣听三省就指的是这里。

这里不仅有山的巍峨,石的险峻,更有那连绵几十里层峦叠嶂的山峰。站在黄柏山上远远地看去,你可以看到群山环抱、绿树相拥、林海相摇,奇石突出之处跳起飞溅的小溪,或成雾花、或成飞瀑,落逝的过程形成一种和谐的美、韵律的美。山间怪石中生长出许多叫不上名的山花和诸如摇钱树等名贵的树种。

黄柏山是历史。历史在这里留下了她的足迹。

明代京都御史梅之焕为黄柏山法眼寺开山祖师无念禅师捐金鸠工竖立的墓塔,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息影塔,和无念禅师建起的法眼寺在那里静静地展示着她的博古和沧桑。

在息影塔的四周还有石梅、真伦、百纳、直愚等较小的塔群。据史料记载,法眼寺最鼎盛时期香火袅袅,香客不断,当朝名臣邹元标、邓文洁、梅国祯等多次入住法眼寺。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李贽长住法眼寺,在那里设坛讲学,传播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

明代后期文坛上最有影响的公安派“三袁”等都在黄柏山留下足迹,留下了《黄檗创建法眼寺记》等脍炙人口的名篇。由于众多名人的积极影响,使黄柏山乃至整个大别山这块热土都孕藏着丰厚的文化积淀。

法眼寺

法眼寺是明代高僧无念禅师建于1600年,在当时的佛界有着很大的名气与声望。寺前面有一座无念湖,为黄柏山上盆地水储存自然形成,一泓湖水,宛如明镜,保卫着寺院。

千年银杏

商城县志记载:大唐贞观之治时期,“报恩寺”(法眼寺前身)住持于山门前种下两株银杏树。历经1370多年岁月沧桑,当初的小树苗已然成为了参天古银杏,粗壮无比的树干之上依然枝繁叶茂,游人观之皆啧啧称奇。

息影塔群

息影塔群又叫祖师塔,因无念禅师是法眼寺的开山祖师而得名,是明代进士为纪念其友无念禅师而建,时隔多年,但依旧保存完好。

黄柏山是诗。“雾幛风光烟水紧邻湖北北,幢幡峻岭云山静居汝南南”。这幅贴在黄柏山大庙的对联是黄柏山这首诗的首句,她不仅准确地描写出了黄柏山的地域风貌,而且带我们走进烟雨葱朦的黄柏山,带我们走进激情奔放的黄柏山,让我们听啾啾的鸟鸣、闻烂漫的花香、看起伏的松涛

是松涛把我们的视野引入大、小林海。小林海就是位于法眼寺东南方向一公里处的一片原始森林,在那里不仅可以看到苍老与斑驳、古朴与宁静,看到岁月轮回的痕迹,而且还可以聆听现代与远古碰撞所产生的声音。

翠湖

滴翠湖又有着天池的美称,是豫南海拔最高的湖泊,湖水清澈,如一面巨大的铜镜倒映着山、树,无论是谁都忍不住将这一刻定格在相机中。

狮子

狮子峰巍峨险峻,山顶更是风光独秀,从远处观看如一头雄狮。

大林海就是4000公顷人工林。远看,一望无际的林海让人产生出许多遐想、许多感叹。走进林海深处,你可以看到那横竖成行的人工林,手牵着手、肩并着肩、根连着根,用一种集体的力量,连成波、拥成浪、撞成涛,形成波澜壮阔、豪情奔放的抒情诗。

黄柏山是歌。站在百步岩水电站的坝埂上,我领会了“高峡出平湖”的真正含义,在海拔1000米的山上建起了人工湖,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黄柏山人为了灌溉的需要,为了发电的需要,利用山泉水、天然水,硬是在百丈高的岩石上垒起了个人工湖。漫步在湖的坝埂上,看到落差很大的水电站,看到长长的输水管道,我仿佛看到了黄柏山人那千军万马大战百步岩的动人场面。那红旗飘飘、那人声鼎沸、那炮声阵天,让人眼热起来;黄柏山人那战天斗地,那敢向贫穷和落后宣战的豪气,让人敬佩起来;那喷薄而出、飞流而下、一泻千里的水流冲撞出的水电,照明千家万户,奏响时代凯歌的壮举,让人激动起来。

黄柏山是曲。黄柏山星罗棋布地流淌着众多的瀑布,叫上名的和叫不上名的都在那里静静地展示着她的风采。你看那远处的飞瀑在绿树掩映下飞出的白链,飘出舞姿、荡起飞絮,偶尔有三两只黄鸟和山雀飞梭其间,让山多了些灵性,让水多了些韵味。我们走入山中,融入山中用瞳仁去放大瀑布,用耳膜去聆听鸟鸣,用心灵去感受山谷的回声。

玻璃观景台

登上玻璃观景台,纵观整个黄柏山,群山绵延起伏,沟壑丛生,绿意盎然,不禁感叹也只有大自然才能有这神来之笔。

黄柏山是画。黄柏山的秀美,除了松以外就数竹了。那修长的竹不仅是黄柏山较好的经济林,而且也是黄柏山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山上碗口粗的竹遍山都是,在竹的根部涌出了许多竹笋,有刚刚露出地面的,有长出一米多高的,那雨后的笋在竹的怀抱中欢快地成长着。

将军

将军石是一块造型奇特的巨石,高大雄伟,高达十五米左右,顶部圆,中部宽,为五菱形,其顶如冠,下如人的面部,五官皆露,威武雄壮,酷似古代戴着头盔的将军,因此而得名。

最让人叹服的要数百步岩人工湖边的那片竹林了。那竹长得十分茂密,叶与叶之间,竹与竹之间,相互拥簇着、互动着,那竹叶的颜色已呈淡黄色,在初夏万物苍翠欲滴的色彩中,越发显得别致了。特别是在蓝天白云下,在绿树掩映中,在清清的湖水旁,那一片淡黄的竹让人联想到金子般的色彩和秋的收获。

文/乐祥涛 

图/网络

Hash:887a5209f5c609ee9cfff3fc3d7e2bc7b8352042

声明:此文由 河南省旅游局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