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 舞阳城隍庙:凝固的历史记忆

“城隍”,有的地方又称为“城隍爷”,传说中守护城池的神。“城”原指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资料显示,城隍为《周宫》八神之一,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以及城壕。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唐代以来郡县皆祭城隍,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又正式规定各府州县设城隍神并加以祭祀

昔日城隍庙 今为博物馆

城隍庙内拜殿。

舞阳城隍庙是我省乃至我国北方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城隍庙建筑群,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日,记者走进舞阳城隍庙,重温历史,感受文化

舞阳城隍庙位于舞阳县城西大街北侧,总面积3800余平方米,坐北朝南,主体建筑有拜殿、威灵殿、寝宫、东西厢房、东西廊房、钟鼓楼古建筑四十多间。院内文物以及文物景观有汉代画像石、明代重修城墙时收购石磙用的大石权(秤砣)、清代铸造的火炮——红衣大将军乾隆御碑以及“一步两眼井”等。

据《舞阳县志》及碑刻记载,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达鲁花赤(元官职名)按摊不花为祭祀城隍神而建庙,故名。明洪武九年开始大规模兴建,之后明、清屡经修葺扩建。1927年~1937年,舞阳县农民招待所、河南省青年救亡协会、舞阳县青年救国会设于此。抗日战争时期范文澜、姚雪垠、吴祖贻先后在此开展革命活动。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为全县召开大会、培训干部的场所,称作“西部会”。1984年,县政府把这些古代建筑移交文物部门管理,并不断进行维修,现为舞阳县博物馆所在。

舞阳县博物馆副馆长康耀辉是一位长期研究舞阳文化的学者,在他的引领下,记者了解到一些历史故事。

宋代以后,城隍开始人格化,群众多把去世后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城隍爷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长。城隍庙并不是每个城市都有,只有县治以上层级的城市才能设有官方的城隍庙。如苏州祀战国时春申君黄歇,上海祀秦裕伯,北京祀文天祥、杨椒山,杭州祀周新,会稽祀庞王,南宁桂林祀苏缄等。

康耀辉告诉记者,建于元代的舞阳城隍到底奉的是哪位英雄或名臣已经无从考证,但是 民间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祭拜刘邦的大将纪信。楚汉相争时,刘邦曾被项羽围困在荥阳,汉军粮绝,为保刘邦,纪信献计:自己假扮刘邦诈降。刘邦用其计,趁纪信假扮汉王乘黄幄出东门诈降之际,自带数十骑从西门出走。项羽发现中计后,迁怒于纪信,将其烧死。后人感其忠烈,奉其为城隍,世代敬仰。另外一种说法是祭拜“舞阳侯”樊哙为城隍爷。樊哙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鸿门宴中如若没有樊哙闯帐谴责项羽,刘邦的事业几乎失败。

石碑石雕背后的文化意义

汉画像石以及石碑展示长廊局部。

由大殿出来,不多时便来到汉画像石以及石碑展示长廊。石碑展示长廊展示着博物馆工作人员从各处搜集到的石碑及石雕,记载着一些历史事件、善人善事。其中在辛安镇康庄村发现的三个八仙人石雕,石雕之上人物形态小巧精致。康耀辉告诉记者,这些石雕是他在下乡调研时发现并收集的。遗憾的是,八仙人石雕原有两对四个,由于其他原因,只收集到三个。

走过石碑展长廊,便来到汉画像石展示长廊,展览内容主要是舞阳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刻,汉代画像石是汉代人们用以建造冥宅大墓的建筑材料。康耀辉认为,当时的人们坚信人的灵魂如果得到某种引领和帮助的话,就会顺利升入极乐世界。那些画像石中的朱雀、龙、虎等神邸都是升仙工具,是墓主人渴望死后灵魂不灭的体现。

随着汉代经济的发展,厚葬习俗成风,古人便把生前崇拜和喜爱之物刻于砖石,搬入享堂,以继续享受生前之乐。舞阳县出土的画像石题材有“四神图案”“常青树”“材官厥张”“应龙食鱼”“拥盾、执彗门吏”“斗兽”及水族动物图案。这些作品质料优良,绘画逼真,反映了汉代雕刻大师的聪明才智。

走出展厅,便来到具有元、明风格的古建筑开元寺内,原建筑有山门、拜殿、地藏殿、钟鼓楼、大悲阁、阎君殿等,现仅存大殿、拜殿各五间。民国时,寺内佛像拆除,设开元中学。新中国成立后,设豫西行政干部学校。1956年县机械厂搬入。1984年元月,收归县文物部门管理。

开元寺碑石已经无存。据《舞阳县志》及碑刻记载,开元寺始建于唐,后历代重修,大殿进深三间,面阔五间,为悬山顶,前檐下施斗拱十四朵,前金柱为四根唐代深浮雕盘龙石柱气势宏伟。殿宇内塑有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三尊佛像。

石权和红衣大炮的传说

钟楼

进入正门,威严的拜殿映入眼帘,整个门庭风格古朴,木质门楼不用一钉,完全用卯榫镶嵌而成。拜殿是城隍庙内 筑精品,面阔五间,歇山顶,弧脊,四周施斗拱二十四朵,散斗呈菱形。山面施平梁两架,均置于悬柱之上。飞檐翘角“如鸟斯革,如翠斯飞”,犹如飞鸟展翅。内施斜梁及老角梁、子角梁、隐角梁。整个建筑由四根角柱、十二根檐柱擎撑,精巧而华丽,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历史价值都十分高。

门前陈列着三个明、清时代的石权(石秤砣),和两门清代的“红衣大将军”。“说起这个石权,还有一个民间故事。”康耀辉说。明朝正德年间,舞阳有一任知县名叫周逵。由于当时洪水经常泛滥,城基浸泡塌陷。周逵想修一道以砖为墙、以石为基的舞阳城墙。可地处平原的舞阳石材相当匮乏,墙基的石材一直没着落。周逵想出一个主意。他命人贴出告示,称县衙为修城墙准备收购石材,三斤石材一钱银子,重量数量不限。于是,十里八乡的人都把自家的石磙拉到县城。等到石磙收得差不多了,周逵拿出这个“特制”的石秤砣来为石磙称重,结果,最大的石磙也不过值三钱银子。就这样,周逵用“骗”来的石磙建起了坚固的城墙。据说后来舞阳县修建西城广场时,有人还见过深埋在地下的石磙。

记者发现,与石权陈列在一起的还有两门锈迹斑斑的铁炮。康耀辉告诉记者,较大的一门铁炮炮身长约2米,炮头直径近0.4米,炮口直径约0.15米,总重量达1000多公斤,炮身上“红衣大将军”五个字清晰可辨。经专家多方考证,这尊铁炮铸造于清代同治元年,距今有141 年。这尊大炮铸造的目的主要是对付当时的农民起义军捻军。据史料记载,该大炮当时由舞阳县知县王元绪监工制造,曾放置于城墙上“防匪”。

红衣大炮最早缘于明朝末年朝廷对抗清军的“红夷铁铳”。明朝人认为这种炮是荷兰人所造,而荷兰人被中国人称为红夷,故将此炮命名为“红夷大炮”。其实,“红夷大炮”并非荷兰人所造,而是英国在16世纪后期研制成的一种大炮。这种火炮管身长、管壁厚,射程远,精确度高,威力大,对密集进攻的敌人具有极大的杀伤力。清军入关后,因避讳“夷”字,把“红夷大炮”改名为“红衣大炮”。这些红衣大炮虽然看上去略显笨拙,但在那个年代,算是少有的“重武器”了。

进入大殿内便能看到身着官服的城隍爷怒目圆睁,正襟危坐,俯视着芸芸众生,甚是威严。城隍爷左侧站立的为阴间主管户籍之神阴司,右侧为拘捕死者灵魂之神判官。后殿内塑城隍及二夫人像。元代文宗天历年间,朝廷让城隍爷配享夫人,从此城隍庙里就有了寝殿,专门供奉城隍爷及城隍夫人。在寝殿东西两侧厢房内塑有十二生肖,雕刻精妙栩栩如生。

展览馆诉说古与今

石权。

在开元寺对面,是由原机械厂厂房改造的舞阳文化史记展览馆,占地面积240平方米,在这一方时空里,将舞阳之人、物、景、事汇聚一起。其中记载着的贾湖文明,令人叹为观止。那些制作精美的骨器、骨笛以及各种生活器具,让人不得不佩服先人的智慧。康耀辉告诉记者,经过十多年的收集,馆藏不断丰富,现有三级品以上文物900余件,种类包括石、陶、骨、瓷、青铜器、铜镜 佛造像、画像石、砖、货币、书画等。由于条件限制,现已移至市博物馆进行展示。

在大院内兜转一圈,不知不觉间便来到舞阳党史展厅。展厅300平方米,展览以翔实的文字材料和一批珍贵的历史照片,精心制作成20多个板面,图文并茂,反映了自1926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舞阳县党组织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与斗争历史,再现了革命先烈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光辉历程。仔细阅读革命前辈的抗战历史,震撼之余,深感如今和谐美好的生活是多么难得。

将要结束城隍庙的参观时,猛然抬头看到了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钟楼,仿佛仍能听到晨钟鸣响,萦绕耳边,久久不能散去。

根据:《漯河文史资料》第二十三辑

作者:王海防整编:xmg555 小苗子

Hash:4585fd6be17f10c0014759df3ec275fef421054e

声明:此文由 漯河贴吧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