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敦和•莲子”计划之国学话剧《孔子》
“敦和·莲子计划”书院基金
为了有效助力包含书院在内的传统文化教育、传播推广机构中的优秀项目,敦和基金会与书院中国基金会共同发起“敦和·莲子计划——书院及传统文化教育传播项目扶持基金”,以资助项目为着眼,让帮助落到实处,期望通过项目支持助力机构良性发展。
8月4日、5日,由“敦和·莲子计划”书院基金资助的传统文化教育传播项目——中学校园国学话剧《孔子》在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影视厅进行了首演。
演出当日,北京市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毕晓倩、北京二中副校长许柬、北京师范大学才社指导老师谢琰、铎韵剧社负责人翁胜老师以及众多家长与同学们齐聚剧场,一同观看了这场演绎大儒先贤的演出。
此次演出的部分是三幕大戏《孔子》的第二幕,主要讲述孔子周游列国,宣扬仁德礼乐的治国理念,受阻困于陈蔡,君子固穷,仍坚守内心崇高理想的故事。半年时间筹备、暑期一个月高强度冲刺排练,演职人员横跨国内外校友、即将面临高考的高三学生还有高一高二的戏剧社成员们,最终在这个骄阳似火的夏日,将至圣孔子追寻理想的动人故事呈现在舞台。
校园书院、传统文化进校园一直是书院中国基金会近几年着力资助和关心的方向。孩子是国家的栋梁和未来,如何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去滋养、熏陶这些正在成长的幼苗,也是基金会一直在探讨、实践的命题。此次资助的中学国学话剧《孔子》正是基金会将另一种形式的国学普及方式输送到校园的新尝试,借此希望打开一扇播撒优秀传统文化种子的大门,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深植校园、滋润校园,令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中学校园里蔚然成风。
书院中国基金会秘书长
毕晓倩
我们今天是想通过戏剧这种形式,让扮演者、观看者以及所有参与者都能感受到圣贤的精神,重新拾起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希望今日我们所为是播种下一颗颗文化的种子,当孩子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他们身上携带着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精髓,来建立起内心深厚广博的文化自信心,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也是我们的初衷所在。
作为中学国学话剧《孔子》背后的文化掌舵人——北京师范大学才社,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学爱好者和旧体诗词创作学习者组成的团体,旨在提供校内学生旧体诗词创作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这样一群醉心文学创作、痴迷国学的文化学者,看到了当下校园中对于文化内容输出的形式缺乏和内容单调的问题,为了突破困境、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讲授形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国学呈现、传播的活动中来,构建国学素质教育的新模式,开发了国学话剧《孔子》。
怎样在具有张力的戏剧化表演中,让历史人物不失真;在起承转合的矛盾冲突中,让历史事件不走样,筹备前期,面对种种诸如此类的文化与知识层面的难题,北京师范大学才社为话剧提供了深厚扎实的学术支撑,从每一位人物的历史背景分析到整体剧本的文化定调,无一不包含着才社学者们的学术灌溉,最后才得以呈现出具有书卷气与中正气质兼收并蓄的话剧样貌。
北京师范大学才社指导老师
谢琰
在话剧中,行的是礼,唱的是乐,吟的是诗,还有卦,整个话剧又是《春秋》的一部分,这里面涉及到了“诗、书、礼、易、乐、春秋”,很多台词又出自《论语》,所以,中国文化很多精髓元素都呈现在话剧当中……在我们的中学里,甚至在全国各地的中学大学里去推广这样一种国学形式的话,我相信会有更多人愿意去体验、享受读书的乐趣、知识的乐趣还有道德情感上的熏陶。
演出结束后,有的观众发出这样的感慨:一群十七八岁的中学生,怎么做到能将两千年前的一切演的如此打动人心?
我想,除了专注与热爱,还能有什么?
北京二中的铎韵剧社在北京的中学戏剧社团中颇有影响,也参与排练了大量真正属于中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高品质剧目,在中学生戏剧领域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戏剧气质。在本次话剧《孔子》的演职人员中,有身在国外却不顾时差改进表演的导演,有苦心钻研剧本、改的几乎通灵穿越的编剧,还有力求完美、敬业负责的音效,更有肩负课业、升学沉重压力却仍旧抽出大量时间参加排练的演员们。
正是有这样一群对戏剧充满激情与热忱,眷恋欣赏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年轻人,才有今天我们看到的困境中坚守理想信念的孔子、频遭厄运仍不改初心的孔门弟子,才有了如此激荡人心的戏剧故事。
北京二中副校长
许柬
今天的大戏演出,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演出过程中同学们比较准确的把握、塑造了人物,更重要的意义,我认为主要有二点:第一是学校艺术教育成果的一个集中体现,是我们艺术教育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一个很好的创新;第二是在同学们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学习方面,此次大戏的演出,开拓、探讨了一条实践方面的路径。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是课堂知识的学习,还有实践层面的体验式学习。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始终坚持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倡导个性发展,实现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传授文化的地方,我们有责任去完成这种义不容辞的使命,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责任。
幕后故事
排练中最难坚持的是什么时候?
刘润晨(子路扮演者)
最难坚持的大概是这部戏里大量的跪坐姿态吧。为了符合那个时代的礼仪,我们排练几乎都要跪坐。我的膝盖一直有旧伤,右膝盖里还有积液没抽出去,不过为了最终的效果,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
排练中最难忘的瞬间?
夏滢浩(孔子扮演者)
排戏本身就是一件最有意思的事儿,可以和一大帮人一起朝着一个方向一起努力,一起揣摩剧中的人物,体验不一样的人生。具体说的话,就是书院中国基金会的人来看排练那次,老师在排练前突然跟我们说这部剧因为不可抗力演不了了,今天的第一次走全场就是最后一次。剧社也因为一些原因留不住了,这是大家最后一次在一起玩戏了。听完之后我脑子嗡地一声响,不肯相信,再三确认后心里的失落无以复加。但转念一想,都到现在了,怎么能为一点事儿就放弃呢,哪怕是为给自己一个交代,也得继续下去。后来老师露出了真实目的,他是为了做心理建设,让我们感受到孔子一行人的困难与坚守,更好地将情感爆发出来。
那时候,我真的感受到了孔子那种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坚守和责任。铎韵剧社的传承和这部剧的呈现也像孔子一行人面临的挑战一样,而且就像孔子的坚定一样,剧社也有一种精神是屹立不倒的,会一直传承下去。
导演说
翁盛老师(铎韵剧社负责人)
排演《孔子》,对于一群高中生而言,即是一场修行,一场传统文化的修行。《孔子》一直是中国文化的精神领袖。其面对人生困厄、大道不行之时的所思所想,对这些处于三观成长重要阶段的孩子而言,既是对当下自己生活的冲击与震撼,更是对未来人生道路抉择的启迪与引领。或许,这才是这场戏最大的价值。
学生戏剧最令人激动的地方,在于这些饱含热情孩子们在戏剧中展现出的青春力量。既有对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仰慕与传承,又有新时代少年的蓬勃锐气与独立精神。一场学生演先圣孔子的戏,能将传统与创新进行有机的融合,既有对戏剧特点与传统文化本位的坚守,又有对新时代传承与思考的自由展现。或许,这便是学生戏剧永葆青春与力量的关键吧。道阻且长,我们愿与诸位,携手同行,上下求索。
无论是书院中国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才社还是北京二中铎韵剧社,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景:希望正在成长中的幼苗们自由吸收万物精华、日月光辉,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滋润之精神,沐浴之品格;希望国学话剧这种创新性的国学普及手段,能够携带着优良文化基因感染、影响更多的学生、走进更多的校园。
相关新闻
Hash:3b345d1c2ff77fdf60f75efcf3d217f1f1e675bb
声明:此文由 北京市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