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青海尕马台遗址古墓文化

尕马台遗址位于青海海南州贵南县拉乙亥乡昂索村南500米处。遗址地处黄河南岸的二级台地上,海拔约2719米。

尕马台台地平坦,东西绵延数千米,南北有千米之阔。遗址北距黄河约1千米,高出黄河第一台地索昂村60米,西距托勒台农场5千米,东距沙拉村5千米,南靠黄河第三台地——木格滩。

台地东部有一磨渠沟,沟水由南向北注入黄河,尕马台遗址隔此沟与高渠顶遗址遥遥相望。它和宗日遗址同处于共和盆地内,两者间距离约为68千米。

尕马台遗址远景

为了配合龙羊峡水电站工程建设,1977年4月开始筹备开展库区内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工作,经批准由青海省文化局、水电部第四工程局、海西州文卫局、共和县革委会、青海省考古队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联合举办了“龙羊峡水电站工程亦工亦农考古短训班”。当年7月,60余名短训班学院分为五组,对尕马台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9月考古发掘工作结束。

尕马台遗址共开探方65个,揭露面积1626平方米。发掘出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1处,遗址中发现居住面1处,烧灶面14处,瓮棺葬18座。遗址文化内涵单一,从出土遗物特征分析,应以马家窑类型晚期文化为主体,内含半山类型的因素,此外,遗址还包含宗日文化因素。根据文化特征分析,尕马台遗址的绝对年代为距今5200~4100年。

经考古发掘发现,在聚落遗址之上叠压有齐家文化墓地,共计44座。根据遗址的发掘情况,考古工作者断定尕马台的新石器时代居住址废弃若干年后,一批齐家人又迁徙到此,将早期的遗址辟为墓地,因此在居住遗址上又分布了青铜时代齐家文化墓地。这批墓地均打破了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居住址,墓口一般开口于地表,并打破了整个文化层。墓内多填纯黄砂土,个别填灰土。

考古发掘现场

44座齐家文化墓葬排列不规整,无明显规律可循,但分布较均匀,一般相距3~5米,且墓葬之间无相互打破关系或叠压关系,表明各座墓葬的埋葬时间相近,应属于同一时期同一氏族墓地。其中包括竖穴土坑墓43座,瓮棺葬1座。

竖穴土坑墓的基本情况如下:

01

墓葬形制方面:基本相同,大多作圆角长方形,个别呈椭圆形,无二层台竖穴土坑墓穴29座,有二层台竖穴土坑墓14座,值得注意的是,二层台墓葬的葬式均属二次扰乱葬,这说明二者有一定的关联。

02

埋葬习俗方面:以单人葬为主,共计27座,其中女性7人,男性10人,性别不明者10人;合葬墓9座,仅16号墓属三人葬,其余均为二人合葬墓;另有7座墓属迁葬墓。43座墓葬中均未发现使用葬具的痕迹。墓向较一致,都在北偏东或南偏西45°~75°之间,男女两性头向有别,一般男东女西。

03

葬式方面:尕马台墓地的葬式十分特殊,除二次葬、迁葬、二次扰乱葬中的全身扰乱葬,因扰乱严重原葬式不知或难辨外,其余能分辨出原葬式的墓,皆为俯身葬。

甘肃省和青海省的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葬式大体可分为仰身直肢葬、俯身直肢葬和屈肢葬,其中以仰身直肢葬为主,俯身葬被视为特殊葬式,但在尕马台墓地,可辨葬式全部采用俯身葬,这在齐家文化中为首次发现,在我国的史前文化中极为罕见。

在以往发掘的齐家文化墓地中,如青海乐都柳湾、甘肃永靖秦魏家等墓地中,俯身葬所占比例极低,有的甚至无这一葬式的发现,如甘肃武威黄娘娘台和永靖大何庄墓地,相关学者经研究认为俯身葬可能代表了墓主人身份不高或死于非命。但在黄河上游的青海共和盆地,俯身葬则是当地流行并特有的葬式,这在宗日墓地中也有体现,俯身葬占到宗日墓葬总数的47%,这反映了俯身葬不同地区的丧葬制度中有着不同含义。此外,在尕马台墓地中还发现一座瓮棺葬,瓮棺直立于木坑中,葬具采用两件实用陶器相扣而成,棺内葬有一具约周岁的小孩骨架。

瓮棺葬示意图

44座齐家文化墓葬中共计出土随葬品13384件。9座墓无随葬品,其余35座墓中都有种类各异、数量不等的随葬品,表明贫富分化明显。随葬品按照用途可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与装饰品三大类:①生产工具共13件,包括石质工具6件和骨质工具7件,不见农业工具,反映出狩猎和畜牧经济占有较大比重;②生活用具25件,均为陶器,陶质以泥质红陶为主,夹砂红陶次之,泥质灰陶较少,彩陶器仅双耳彩陶罐1件,另在M5中发现有1片彩陶片,制陶工艺较马家窑文化有很大的进步;③装饰品及其他共13346件,石质饰品计190件,骨质饰品计12920件,铜制饰品共42件,其他器类海贝193件,蚌壳1件。

尕马台墓地出土的齐家文化陶器

尕马台墓地出土的各类装饰品

在随葬品中,最令人瞩目的是一件七角星纹铜镜,出土编号为M25:6,发现于M25墓主人骨架胸前。直径9厘米、厚约0.25厘米。中心纽座已残,正面为七角星纹,各角之间间饰斜直线纹,制作精美,在我国迄今所发现的早期铜器中甚为罕见。

尕马台墓地出土的七角星纹铜镜

在铜镜边缘上钻有两个小孔,两孔之间有一道凹形细绳纹的痕迹,在清理时发现有木质镜柄,镜柄是通过镜缘的双孔用细绳捆绑固定使用。

为全面揭示尕马台墓地出土铜器的材质特征,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国内先进的文物检测机构,先后分三次对31件出土铜制饰品包括铜镜、铜牌饰、铜泡、铜环、铜指环和铜镯进行了分析,检测结果表明,尕马台出土铜器中多种合金并存,以锡青铜为主,(类)砷铜占据重要地位。

铜器的制作工艺不仅有铸造成型,也有热锻和冷加工成型的,这表明当时的铜器制作技术应该不是冶铜技术的初级阶段,而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此外,砷铜的发现不仅有助于重新认识齐家文化冶铜技术演进的历程,还将促使我们重新认识齐家文化与周邻地区青铜文化的关系,从而极大地推进我国青铜冶炼史的研究。

齐家文化的主要分布区域

甘青地区以往发现的齐家文化的墓地较多,比较重要的有青海乐都柳湾、甘肃永靖秦魏家、永靖大何庄、武威皇娘娘台、临潭磨沟等。位于共和盆地的尕马台是一处规模不大的小型氏族公共墓地,相较于上述的几处齐家文化墓地,相互之间有共性,但尕马台的个性更为鲜明,可以作为黄河上游共和盆地齐家文化的典型代表。遗址和墓地虽然已被水库淹没,它的发掘为深入研究齐家文化的分布区域、不同区域的文化特征,以及探讨黄河上游青铜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信息来源:青海省博物馆

本期编辑:施亚兰

校对审核:仁青

转载请注明出处

Hash:b2edeffcd7e06b64d9911a02b7d6e256e5886840

声明:此文由 这里是青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