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耳朵 | 让非遗活起来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源自文化遗产日,

时间定为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

中国文化建设重要主题之一。

2021年06月12日是第十六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我们的主题是:

“人民的遗产 人民共享”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一直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的冯骥才就提出:希望中国也像欧洲一些国家那样,确定一个“文化遗产日”。2005年12月,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 聚焦非遗 特别节目 /

现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打破了高雅文化和草根文化之间的界限。“传承人”概念的提出和实际尊崇,是找到了保护和传承的根。中国石雕历史悠久,武汉石雕古今有之。汉派石雕是我国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石雕艺术作为武汉市工艺美术的一个大类,在历史的长河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2016年,汉派石雕和楚韵铜雕双双获评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后来安力也被评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行走的耳朵》特别制作“让非遗活起来”,邀请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汉派石雕和楚韵铜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安力,以及他的徒弟们,走进直播间。在6月11日,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夕,一起聊聊匠心传承非遗文化的故事。

“汉派石雕”知多少

//石雕与武汉的渊源

中国石雕历史悠久,武汉石雕古今有之。汉派石雕是我国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武汉的城市文明历史可追溯到距今3500年前的盘龙城文化,这是长江流域发掘出的最古老的城池,被学者认为是长江流域文明和黄河流域文明融合的突破口;是“华夏文化南方之源,九省通衢武汉之根”。

经过考古发掘,盘龙古城出土了数百件盘龙城商代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100多件)和骨器等遗物,制作精美,花纹别致,都是中国文物中极为罕见的珍品。

石雕艺术作为武汉市工艺美术的一个大类,在历史的长河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安力老师的徒弟——武汉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孙鸿宇、陈若宇

在直播室现场雕刻作品

//石雕文化演变

石雕的发展历程很是曲折,历朝历代都有石雕产品的遗留,每一个时期的石雕都有其很大的特点,追溯到距今一二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

汉代圆雕作品风格精细写实,艺术价值非常高,各种形式的石刻建筑也是汉代首创。现代以建筑装饰为主要功能的各种石雕,最少可溯源至汉代,流行全省各地,如石牌坊石门、石影壁(亦名照壁)、石柱、柱石、建筑装饰雕刻石桥等。这一时期的石雕,刀法洗练、造型简洁,艺术风格古朴。建筑石刻的各个组成部分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且它们还犹如展开的优美画卷,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和样式。

拿石雕装饰花纹来说,他们大多数与同时代流行的工艺装饰纹样相似,如汉代画像石中的花纹就常见绳索纹、齿形纹、S纹、连弧纹、卷草纹、莲花纹、龙纹、蟠螭纹等。玉石雕刻纹饰除继承了传统的谷纹、蒲纹、卷云纹、动物纹等,还出现了四灵图案,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中国古代石刻画像的创作,自汉以来,至隋唐时期达到高峰,内容也逐渐趋向于写实,画面充满了世俗生活的风情。它前承两汉南北朝的遗风,创造性地拓展了表现的题材内容,对后世的佛教道教和各种写实性的石刻线雕画偈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汉派石雕与传承

2018年武汉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活动启动仪式

安力老师向国外友人展示楚韵铜雕的风采

汉派石雕的制作工艺主要分为塑、翻、修、剔、雕五个步骤,每一道工序所使用的工具都不尽相同,“塑”是整个造型的基础,先根据图样用黑泥塑造出整体造型,待造型极近完整后,再用石膏进行翻制,精修完善细节,定稿最终确定后,下料依稿打制粗胚,石雕非常考验雕刻人的工地,每次的落刀、起锤,位置要心中有数,力道要均匀一致,否则就会功亏一篑,想要做好一件精致的石雕作品,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2013年父子共同创作的汉白玉石雕作品《盛世观音头像》

在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

获得“2013国信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安力说:“我们创作一件作品,差不多花费6个月至8个月时间,因为要反复调整肢体与身躯(手与手指尖)的协调关系,各种空间比例的关系,让其达到最协调。这些除了本身的专业技能外,还需要多看,如看好的石窟,看好的作品,看好的雕塑。在安力看来,任何传统工艺美术都离不开坚持,只有多看、多听、多想、多练,不下苦功是肯定出不来的。”

2014年 汉白玉石雕作品《水月观音》

荣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在大连举办的中轻“万花杯”金奖

2015年 石雕作品《菩提树下》

荣获2015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莆田)优秀奖

及 2015年中轻“万花杯”银奖

2018年8月18日 铜雕作品《佛光普照》

入选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

第四届“弘扬经典铸造辉煌—2018·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

许愿手记

西方最难完成的作品是:石雕,青铜、油画。3月份去参观了安力的汉派石雕工作室,深深感受到,每一件非遗作品背后都有深刻的文化与历史架构其中,包括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创造。

在6月12日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夕,力邀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汉派石雕和楚韵铜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安力走进直播间。

和安力是多年的好友,如果不是亲眼看到他雕刻作品,亲耳听到他讲述每件作品的创作历程,大抵我无法体味这些年他在这条传承路上的艰辛,因为我认识的安力就是一个无比乐观的人。

我问他,这些年在创作时,有没有片刻、偶尔地感觉到孤独?他只淡淡一笑,说,“因为热爱,所以真的还好。我自己很喜欢艺术,加上我喜欢一些奇怪的东西,市面上也没有卖的,那我就自己做啰。”

如何让老祖宗创造的艺术或手艺不在我们身上断代,安力和他的学生们一直在努力着,有的年轻人因为好奇,学了几天觉得枯燥觉得苦就去做生意了,能够留下来的年轻人少之又少。

汉派石雕难吗?难!一次又一次的练习,不断重复,不断矫正,不断失败,每一个环节如果稍有差池就会前功尽弃,强大的内心需要承载的是一次次的失败,继而享受最后成功的喜悦。

做非遗文创好吗?好!这才是真正的让老百姓知道非遗文化就在身边,离我们一点都不遥远。“保护”和“传承”这两个词从来没有被这样强调过,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唤醒大家对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尊重、热爱和自豪。

嗯,是的,正如一位哲人曾经说过的,人类如果想要看到自己的渺小,无须仰望繁星闪烁的苍穹,只要看一看我们之前就存在过、繁荣过,而且已经灭亡了的古代文化就够了。

/ 匠心传承 创新助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然是历史的积淀,但更重要的是,它是活跃在我们今天现实中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保护”和“传承”这两个词从来没有被这样强调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唤醒了民众对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尊重、热爱和自豪。

石雕作品 《逆行者》

尺寸:79cm × 56cm × 23cm

2020年9月18日 在2020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上

石雕作品《无声的抗疫》荣获“国匠杯”银奖

2020年6月13日,抗疫石雕作品《逆行者》、《无声的抗疫》均被武汉市革命博物馆收藏。

一直以来,非遗项目常被人们认为应该被束之高阁,陈列在博物馆内。然而,在西北湖畔,汉口文体中心内的汉派石雕工作室,里面陈列的各种楚韵铜雕、汉派石雕的文创产品格外惹人喜爱。

2018年6月茶器作品《荷韵生香》

荣获第三届中国深圳国际茶器设计大赛铜奖

汉派石雕工作室的初心,是贯彻国家关于非遗活态传承的要求。他说,“非遗从来不是阳春白雪居庙堂之高的存在,而是寻常百姓家的日常生活技艺结晶。”因此,安力希望,不管是谁来到汉派石雕工作室,都能近距离接触、体验非遗以及传统工艺美术。

大师们正在直播室进行橄榄核雕的创作

作品名为:《齐天大圣孙悟空

如果说石雕,木雕,铜雕等各类雕刻让人感受到非遗手工艺的薪火相传,代代相承,那么琳琅满目的非遗文创作品,更是让人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碰撞产生的惊艳的火花。作为工作室的负责人,汉派石雕和楚韵铜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安力说:“今天我们说到的很多非遗项目物件,曾经都是古人生活用品,难道非遗就真的应该放进博物馆?其实不然,研究好传统文化,结合当下人们的喜爱,非遗也能活起来!”

安力也正遵循自己的初心,致力于文创产品开发。如今,他的工作室,已有百余种非遗文创产品。“我就希望能美化实用物品,将非遗技艺嫁接到生活用品中,这不仅体现了生活的美感和情趣,更让非遗得到弘扬和传播。”

安力随手做着玩儿的小作品

在安力看来,现在的古董在古代也就是生活用品,现在很多非遗作品确实耗时耗力,价格偏高,与大众有一定的距离,而文创产品开发,可以快速普及化,正是让非遗走近大众的尝试。“让非遗和当下结合,在传承非遗技艺同时,融入现代化的元素或者让其具有实用性,这样能吸引更多当下人的关注,只有大众喜欢后,他们才会更加了解传统工艺美术技艺,他们才会更加了解传统非遗文化,只有这样,相信非遗就能飞进寻常百姓家。”安力说。

采访手记

一开始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话题的时候,有点不知从何下手的感觉。自己对非遗的印象仅仅停留在数量众多、品类繁杂,但要细究背后的文化意蕴、传承价值,似乎离大多数的人的生活都挺遥远。

参观了安力老师的汉派石雕工作室后,才感觉“非遗”真的可以离我们更近。搜集好相关资料,走进湖北省博物馆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大学校园,尝试在人群中找到一些对这个话题“有话可讲”的对象。

出乎意料地,提及非遗,即便许多人在采访中才第一次听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第一次仔细思考到底什么算是“非遗”,但其实他们已经有一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认识。母亲在家乡从事非遗项目“汉川善书”传承工作的大学生,对家乡的非遗文化感到非常骄傲;对非遗文化不怎么了解的路人,表示十分愿意关注我们制作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特别节目......

谈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大多数受访对象都保有热情与期望,时兴的非遗潮流文创、课程体验、旅游线路,都对年轻人特别有吸引力。最后听到大家想对非遗说的话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文化成果绝不是一句空话,大家都有一份关注非遗、助力非遗传承保护的热心。

值得一提的是,很荣幸在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偶遇了从事汉绣工作的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肖兰老师。汉绣以楚绣为基础,融汇南北绣法之长,绣法、绣样,都极具古楚文化特色,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肖兰老师的绣馆里,除了陈列着各种精美的刺绣作品,墙上还贴着不少学生与肖兰老师的合影。“人在艺就在”,这是肖兰老师多年坚守在绣馆,想让更多年轻学生接触、了解、喜欢上汉绣的原因。

/ 全民参与 生生不息/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各省(区、市)举办的非遗宣传展示线上、线下活动达4100多项。

重点活动有五项:包括“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非遗法》颁布实施十周年座谈会、非遗购物节、云游非遗·影像展、红色非遗资源寻访活动及革命故事、红色歌谣新书发布等内容。

此外,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系列活动还包括国家图书馆举办的“非遗讲座月”、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举办的“良辰美景2021非遗演出季”活动等。

中华民族的这些文化遗产以独特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思想观念,以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激扬向上的活力维系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绵延不断,这是中国文化之魂,是民族精神之根,是中国在世界上引以为荣的宝贵财富。

非遗保护,要“见人见物见生活”,每个人都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宣传者和传承者,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更真正的活起来、火起来!

审核:王波

责编:张锋 王纲 许愿

文字:许愿、希王子

街采及编辑:希王子

摄影及摄像:徐阳、邹慧

海报制作:欧阳玮怡

部分图片及文字提供:安力

Hash:d97c651e2b5e3e8ddb5d4a3bc55311d46b3d0ba6

声明:此文由 FM896武汉交通广播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