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阳、修武、武陟地名的由来,每个名字都有一段故事,你知道几个?
“焦作”据字意分析,“作”取于“作坊”之意,古代各种手工业都称“作坊”,因这里煤窑业颇多,围绕窑业的发展,相继出现手工作坊。“焦”字,可说是姓氏记号。焦作附近的村名,带“作”字的就有八九处,都是当时已姓氏取名的。而古代以姓氏取名的作坊也是很普遍的。焦作人世代相传,该村古时原住有焦姓,还在村里开办打铁作坊,因焦家作坊,后简称焦作。
除了焦作地名的由来
焦作各地名的背后
也有许多说不尽的故事
◆◆◆
民国二年改为沁阳县
因在沁河之北
沁阳
夏为覃怀地,属冀州。商为鄂侯国,属畿内。西周为邘国地,又为雍国之西境。春秋为周地、郑地,后又为晋之野王邑。战国为魏地,后又属韩国,再后为卫国。秦为河内郡所辖的野王邑。汉置野王县,后析为武德、波二县,晋废,恢复野王县,郡治由怀移至此县。隋改为河内县,因在黄河北,唐析为太行、忠义、紫陵三县,旋复合为河内县,为怀州治所。宋析置武德县,不久复并入河内县,属河北西路怀州。金为南怀州治。元属怀孟路,后改为怀庆路。明属怀庆府。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存县,改为沁阳县,因在沁河之北,故名。
◆◆◆
“陟”意为兴起
取周武王兴起之意。
武陟
武陟县,隋置,“陟”意为兴起,取周武王兴起之意。周武王的牧野之师从这里开始兴起出发。
隋开唐十六年(596年),分修武县南部置武陟县。隋开唐十八年(598年),改州县为邢邱县。隋大业元年(605年),改邢邱县为安昌年(今大封镇赵庄村)。隋大业二年(606年),废武陟县入修武县;废怀县入安昌县(今温县武德镇)。唐武德二年(619年),复置怀县。唐武德三年(620年),改安昌县为武德县(今温县武德镇),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武陟县(在今阳城乡原老城村,1982年,沁河杨庄改道,老城村搬迁,老城遗址已成河道)。唐贞观元年(627年),废怀县入武陟县。
夏属冀州,春秋置怀县,秦易名武德。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始置武陟县。据明万历十九年《武陟志》:“武陟县,周武王牧野之师,兴兹土,故名”。
修武
◆◆◆
商末称“宁邑”
传说武王伐纣时,曾在此驻军休整。
修武
修武在商代末期叫宁邑,传说武王伐纣时,曾在此驻军休整。
周武王姓姬名发,当时为西伯侯,封于岐(今陕西西安)。武王为继承先父文王的遗志,彻底推翻暴君殷纣王,于公元前1027年大兴兵马,以姜尚(现在人们所说的姜太公或姜子牙)为军师,声势浩大地向商都进军。在大军到达宁邑,逼近商都边境时,天突然下起雨来,一连三日不止。武王望着空中淅淅沥沥的雨点,心情十分烦躁。当兵马距宁城不远的时候,他车上的轭 又突然折为三截,战车搁置在泥泞中。武王的思想更加犹豫起来,认为是不详之兆。姜尚对武王情绪的变化,看得十分清楚,却在一旁静思不语。
武王见军师不说话,便诧异的问道:“轭折为三,天雨三日不止,难道是天意不让我伐纣么?”姜尚是个足智多谋的人,他对商王朝大势已去,必然灭亡,早已成竹在胸,就随机应变地对武王解释:“ 轭折为三,是要我们把兵马分为三路,出奇制胜;天雨三日不止,是为我们洗涤战马,消除疲惫,以利再战。”
姜尚一解释,武王便精神大振。随即在宁城驻军休整,操练兵马,修造武器。之后,兵分三路,一举攻下了商都朝歌,武王从此建立了周家王朝。
因武王伐纣时,在宁邑休整队伍,修造武器的缘故,后来宁邑就改名为“修武”。
温县
◆◆◆
温县古称"温"
缘于境内有两个温泉。
温县
温县古称"温",缘于境内有两个温泉。一个在今孟州市西北的治墙村(古时属温),夏凉冬温,流入于溴水;一个在今温县城西南。《温县志》载:相传泉流常温,士忻以德,民利灌溉。此温泉已因黄河湮绝计数百年。
汉置温县,"温"源于西周初期苏岔生的封国名。一说因境内温泉得名,周为温邑。
◆◆◆
夏朝属孟涂氏封地
周初称“盟”称“向”。
孟州
孟州在夏朝属孟涂氏封地,称孟涂国。在商、周时期为畿内地。周武王姬发伐纣,会八百诸侯于黄河北岸(今洛阳吉利区,1979年前为孟州辖地)渡口因谓之盟津,又称富平津。周初这里称“盟”称“向”。
秦属三川郡北境,为河雍县的一部分。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天下为十三部,始称河阳县,隶河内郡。其后近千年中数次易名,称河亭县、大基县、谷旦县、盟州等。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升河阳为孟州,领河阳、济源、温、汜水、河阴五县为属邑,隶河北道。明洪武初,仍为孟州,领温、济源二县。洪武十年(1377年)改州为县,始称孟县。
1945年9月4日,孟县第一次解放,1947年7月7日最后一次解放。199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孟县撤县建市,设立孟州市,所辖区域不变。
待 王
◆◆◆
待王,谓承恩待至
皆以武王伐纣时所经而名之也
待王
待王,古称待王镇,在焦作东二十二里。现在是待王镇政府驻地。
传说早在商朝末年(公元前1100年以前)商王纣(都城在殷地,就是现在的安阳市小屯村一带, 故也称殷纣王)无道,布怨天下,各方舆国及部落不断起兵征讨,国人、奴隶怨声载道,也经常暴动反抗。在西方有一个周部落(就是现在的陕西省西部地区)发展势力较大,又以德政于民,人民都希望以周代商。周武王发兵伐纣王,沿黄河东进,从孟津渡河到这里。军队秋毫无犯,周武王施恩于民,百姓感激周武王除暴安良,就在这里准备了丰盛的好酒好饭,款待武王和他的军队。周武王到这里以后,屯兵于甯,(就是现在的修武)操练军队,操戈伐商(后因周武王在甯修兵演武,就改甯称修武)最后在牧野一战,打败了商纣王,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人们为了纪念在这里接待过周武王这一盛迹,把这里称为待王。
墙南与墙北
◆◆◆
墙南村墙北村,
墙南与墙北
焦作化工二厂的东南墙外有一座古城,现在仅存有用夯土筑的土城垣,城墙周长近十华里,现存的城墙也被毁得高低宽窄不一,东、西两面保存的较好,高和宽约在10×20米或8×15米之间;北边的一面毁的比较严重,高的地方也只有五、七米,低的地方已落入地平面下边。南边一面的东段保存尚好,西段大部不知何年代已不复存了。这座古城垣,就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古山阳城遗址。在这个城的北城墙外,有两个小自然村,叫大墙北和小墙北;在城的里面靠南部和南城外边,一排有八个小村庄,即:樊巷、刘巷、新街、王巷、范巷、丁巷、小李庄和王安村。这八个村总称为墙南。墙南村墙北村,就是指这个山阳古城墙的南、北而言的。
府城
◆◆◆
曾称集贤村
为古代“雍国”所在地
府城
府城,又名府城邨,曾称集贤村,为古代“雍国”所在地,古又称雍城。《修武县志》载有:“修武县有雍城。旧志云,在清化东、修武西。今考县西五十里有邨,曰府城,居民数百家,西北里许有废城旧址,仅存西、北两面,东距山阳城二十里,西距清化二十五里,与《左传》杜注山阳县西之说正合”。
雍,是西周时的封国。汉史游急就章雍宏敞注:雍,国名也,在河内山阳,文王之子所封,后以为姓。《全国地名大辞典》载有:雍,周国名,姬姓,在今沁阳县东北,接修武县。《修武县载有“雍,周文王之子封地,寒泉水出雍城西北。《水经·清泉篇》注:长明沟东径雍城南寒泉水注之,今无寒泉之名,盖即泉脑耳,其地正在府城之南,去山阳城二十余里,是可为雍城之证”。
为什么称府城,《修武县志》记有:“至 邨 名府城,父老传闻曾于此产郡城,考寰宇记,东魏又有西南太平乡,注,一作郡县,尝为太平郡矣,其曰府城或由此欤!”现当地群众仍有“因为要在这里建府地而未建成故名府城”的传说。
嘉禾屯
◆◆◆
禾,嘉也,二月始生,八月而熟,
得时之中,故为之禾。
嘉禾屯
嘉禾屯村名的来历,不见文献记载。据字义分析,当是土地肥沃、庄稼长的好的意思。《说文解字》:“嘉,美也。”“禾,嘉也,二月始生,八月而熟,得时之中,故为之禾。禾,木也,木王而生,金王而死,从木,从,省象其穗,凡禾之属皆从禾。”当地民间关于嘉禾屯村名的来历有几种说法。
一说是:古代这里土地肥沃,“麦秀双箕”,人们在这里定居下来,夸这里庄稼好,永作纪念,留传后世,起名叫“嘉禾屯”。
一说是:商朝末年,武王兴兵伐纣,“唯十有三日,大会于孟津口”之时,因为这里临近东西官道,周武王之师从这里经过,见这里土质非常好,庄稼都长着双穗,而且地理形势也适宜屯积粮草,背靠太行山,南临官道,进可取、退可守,就把这里作为屯粮仓库,取名嘉禾囤。以后人们在这里定居下来,改囤为屯,就叫嘉禾屯了。
一说是:古时,这一带是个大战场,兵家经常在这里屯驻大批兵马准备迎战。战时打仗,没战事时兵士就垦田耕地,因这里土地肥沃,粮食产量高,兵家把这个屯田的地方叫嘉禾屯,并在这里修建了一处大型的储粮仓库。
安阳城
◆◆◆
历史上称“北修武”
安阳城
立于关于安阳城的来由,当地民间有这样的传说:一说是古代周武王伐纣时,行到这里,大雨连下数天不止,无法继续行进,就在此安营扎寨,等待天气转晴(也说转阳),取安营待阳之意,故名安阳城。一说是秦始皇时期实行郡县制,准备在这里安扎郡县城地,把教场地、营盘地都选好啦,就是嫌聋地离这里太远,故没有扎成郡县,现在村北还遗传有地名称“教场地、营盘地、将军地、大观地、马场”等地名。
据史书记载,安阳城就是古之南阳城。也是修武县之故城,历史上称“北修武”。所以称“南阳”,是以“晋山(太行山)之南,大河(黄河)之北(河北为阳)”之意。“晋地自朝歌以北至中山为东阳;朝歌以南至轵为南阳”。(注:朝歌:在今淇县境内;中山:在今河北正定县境内;轵:在今沁阳县西北)。《地理志》有:“晋始启南阳,今南阳城是也”。
关于焦作地名的由来
你还知道哪些呢?
Hash:8c5294759b56f775999373d606fad74f3441e49e
声明:此文由 沁阳微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