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桐《琼史遗珠》:如玉白石的美丽传说
琼史遗珠
彭桐 著
海南出版社
2021年1月 第一版
散文集《琼史遗珠》,共收录作者近10年踏访海口、海南的历史遗迹,收集的第一手资料,并结合史料和对专家学者的采访,所撰写成的原创性散文数十篇。内容翔实丰富,既有对名胜文物的溯源,对考古的挖掘,又有对历史人物的观照,对古村的刨底,还有对黎族苗族器乐和海南民俗风情的往事描摹。
彭桐,安徽人,供职于海口日报社。现为海南省作协副秘书长、海口市作协常务副主席、海南诗社副社长,在《人民日报》《诗刊》《星星》《诗选刊》《红豆》等刊物发表多件文学作品,获“中国新归来优秀诗人”等荣誉称号,参与多部大型人文社科类图书编辑工作,主编《沉香情缘》《海的故事》,著有个人杂文集《车轮上的风景》《真相追踪》、诗集《爱的传说》《夸下海口》等。
文本选读>>
文|彭桐
府城是省会海口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底蕴深厚,在古时是海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琼台福地”的美称。
“琼台复兴”正火热,琼山名称由来成话题。每到一地,人们脑中自然会打出一个问号:此地为何叫此名?地名深藏着深厚的历史,甚至隐藏着鲜为人知的奥秘。
自唐朝海南又一次出现琼山县,历经1300多年至今,琼山作为名县、名市、名区等有着不同的归属。尽管一直以来,专家学者们对琼山名称的出现时间、名称来源的地点存在巨大争议,但它得名源起于“似玉而润”的白石,却是不争的事实,尽管这种得名是传说,却也被载入正典史籍。
白石村石头难掩岁月痕迹
古文献《方舆纪要》载:“府南六十里有琼山,土石多白,似玉而润,县以此名。”
《琼州府志》、《琼山县志》也记载:白石都土,石润如玉,山下有琼山、白石两村,而琼山因而取名。
另有官方史料称,白石村在琼山市新民乡(今海口市琼山区甲子镇新民村委会)境内,古称白石都,也称白石山。新民乡政府驻仙沟坡,距府城53公里。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考证称,白石山旁的琼山村已搬迁,村庄残迹尚存;白石村仍有20多户人家安居乐业。
那么,白石村今安在?白石村的石头又如何?
艳阳高照的这一天,笔者驱车一段东线高速公路,由定安县仙沟镇进入相邻的新民村委会,很快找到有村牌、门牌的白石村。村民王明荣听说是来看白石的,一边介绍说他们村现有30多户160多人,一边径直带笔者一行走过村外一排林荫道,穿过被人包租地种植鸡蛋花树的庄园木栅门,走到一个水库边的山丘旁,用手一指,兴奋地大声说:“就这里的,有看头!”
果然有一堆跟别处不一样的石头,大小石块天然耸立,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圆形高台,园主在台子中央放置了石质桌椅,俨然一个小型休闲景点,登上高台,可见月牙形的水库和丛林之外隐约的群山和村庄,以及近处散落在草丛中的零星乱石。
细看,不少石头表面有黄色、黑色、灰色的斑点,有的被横切的面上还因岁月侵蚀作用形成红与黄白相间的花纹,但均难掩其玉质。在未被风雨和阳光雕刻留下痕迹的部分,很白,而且光滑,感觉很硬,可看出是海南玄武岩。
“这儿叫石头宫,我们的土话一直这么叫!这一片原来有三个很高的石山,石头都白过婆娘们的脸!”一群村民围过来,90岁的老人王明龙说,“白石水库是在西北边,我们白石村是在东边,到这宫来也就1公里多!”
“你们看的那些高的石头很多被人敲过,这个是乞丐床,古人这么叫,老人也这么说!”男青年王清涛指着一块卧在地面长条形石块说,“以前我们小时候就是在这玩耍!”
白石村村民王运炳找出1986年线装的《王氏族谱》,翻出王家八世的后代有位是清朝进士,说:“我们这个村都是姓王的,村有多少年历史不清楚,村里恐怕有好几百年的古树在台风时倒了一些,现还有10多棵!”村长王明福拿来一张2001年琼山市博物馆出具收到该村王氏祠堂让保管一块木制“恩进士”牌匾的收据,说那祠堂在近代琼山不叫县以前是“琼山区第一小学”,“外来在这读书的人,也都知道这一片有40多亩的石头山!”
可惜的是,1976年修水库,在石山放炸药,又高又大的石头被炸开,开凿成片石拉走修筑库坝。“有汽车那么大的石头中有缝和洞,风一吹就响,也被炸掉了!”“整座石头宫都被破坏了,看那石质都很好,在当时也不感到什么遗撼!”村民七嘴八舌地如是说着,并把笔者带进一片杂树林,又有一堆散乱的石头,有的被藤蔓苔藓覆盖,有的被层层榕树根包裹,扒开表皮,以石凿石,也见玉质光泽。
“就这两大处了,石头也不多,现在我们保护,谁也不让动的!”王明福在笔者离开时,反复表示,像对待祠堂里的祖宗牌、石头屋里的土地神、水桶粗的胭脂树,保护残剩的白石,“看能不能借它们,将来把我们这儿开发成景区!”
唐设县名由来带来无尽猜想
村民的愿望极其美好,但几乎没有人知道该村的白石跟琼山得名的关系。一个美丽的传说,在起源地却没听说有什么传诵。
传说还得从民间和官方所出有限的几本旧书中找寻。归国华侨、文史研究者杨昭宽在其《“白石如玉”话琼山》一文中称,琼山得名缘于唐代一帮官员无意游历白石村。
在唐朝初年的一天,几名舍城的官员见天高气爽,兴致所至,便相约骑马往城南随意郊游。不觉驰入一座风光迷人的山上,山脚泉水涓涓流淌,农田碧绿一片,而山中满是槟榔树,鹧鸪鸟在林间跳跃,山上山下构成一幅图画般的绝妙景象。更让人为之惊奇的是,整座山遍布白石,大大小小的白岩石还个个洁白圆润,如天然玉石,让人情不自禁地看看摸摸,心情十分愉悦。
文武官员下马登山,文官即景吟诗,武官搭箭打猎,在山中玩得尽兴了,走过蜿蜒曲折的山道,到了附近一个村庄,村名不仅叫“白石村”,而且房舍竟也全用白石建造,房舍里还有洁白如玉的石床、石凳、石椅等用具。置身村中,如步入一个白石世界。村民热情好客,说他们利用山上的白石宝藏,雕制各种生活用具出卖,练出不少手艺人,还增加了收入。官员们为景所迷、为石所痴、为人所喜,认为这是一处世外桃源,直到夕阳快下山,才恋恋不舍地策马回城。
两年后,废除旧制,建立新县。在职的文武官员想起郊游白石山的奇遇,便纷纷提议,取城南白石山山上的白石洁润如玉的含义,取名“琼山”。因为琼者美玉也,这个建议很快得到采纳,于是从舍城分离而出的一部分新建县治便取名为琼山县。
原琼山市政协文史组组长、今年76岁的陈圣育介绍说,他一直关注“琼山得名”,但在民间搜罗古书,并在省市图书馆翻阅了典藏古籍,查看最早设置琼山县的历史及其相关人和事,大多只有“白石都土石多白,似玉而润,县以此名”这样简单一语。对详细由来,没有明确记载,对设琼山县时的县治、主要官员也没涉及,只找到《太平寰宇记》269卷有关唐琼山郡守韦公干的一点记述。
该卷记述称,韦公干是一个贪婪的酷吏,他驱使木工砍伐琼产珍木,造两艘大船,专门开往广州出售用金银制成的工艺品。还说,他与当时在振州但名震四海的海盗头目陈武振称兄道弟,交往密切,海盗们也通过郡守的大船,带货到广州等地销赃。
这样的郡守,很难想象有雅兴畅游诗情画意的白石山,也难说会接受因白石如玉而起个县名,所以很难说他就是建琼山县时的第一个郡守。——这只是探究者的个人揣测,真实的情况消隐在历史的云烟中,一任世人尽情猜想。
时间地点来龙去脉扑朔迷离
专家学者们一直想把“琼山”的来龙去脉弄个清楚,否则感觉会对不起后人,可有些事越想弄个一清二白,结果却是因错综复杂而“难分难解”。
一部分古书籍和现代人的著作中认定,是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除旧制,建立新县。《琼山县志》也明确记载:“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析舍城县置琼山县”、“贞观五年(631),以琼山、万安、临机3县置琼州,立州冶于琼山的旧州镇”。
海南文史专家冯仁鸿在他编著的《琼崖史海钩沉》中称,是“唐贞观五年(631)在此地设县,县以山名,故称‘琼山县’”、“‘琼州’、‘琼台’、‘琼崖’、‘琼岛’之‘琼’名亦源于此。”
海南作家、文史专者梁统兴在他所著的《琼史百问》中称,琼山县的始建时间一直有两说,一是隋县说,一是唐县说。欧阳忞《舆地广记》认为“隋末置”。在唐县说中,萧应植《琼州府志》认为贞观元年置,唐胄《琼台志》和阮元《广东通志》认为是贞观五年置。他研究认为,琼山县是唐县而非隋县,而且太宗贞观元年将析置舍城县后的颜卢县改名颜城县,其时建置未见琼山县名,是贞观五年(631)开制琼州时,析颜城县东南境开置琼山县。
唐时琼山县的出现到底是627年还是631年?这个争论恐怕研究者各凭其据、各执一词,还不知要争论到何时才能统一认知!再看看地方志中有关“琼山”自相矛盾的地方。
1999年版《琼山县志》沿袭前志记载主要历史内容,该志在《建置区划》的“新民乡”一节中,强调琼山取名源于白石都的如玉白石,但在《概述》中却说“因县境内白石都有一座山名琼山,便以山名取县名”。
琼山不仅曾是个村名,从历史名人的诗文中,可以看出,它还是一座实际存在的山的山名。琼山籍名贤丘濬的《琼山》诗曰:环海三千里,珠崖第一山。名驰四海内,秀出万峰间。月下森瑶简,风前振佩环。孤高犹润泽,蜡屐未容攀。丘濬描写的这座琼山,突兀高大而又土地肥沃,能滋润万物。
笔者查阅众多资料发现,地名取名的确如近代史书所言“神奇、费解而耐人寻味”,海南岛的地名,亦多如我国的地名类似,多以地形、地貌、位置及其特点来命取。有以山水来取名的,如南渡江入海之口叫“海口”、二水至此合流曰“三桠(丫)”(今三亚),占地最大之山称“霸王岭”。遗憾的是,今日人们已找不到史籍和丘濬所说的名山琼山,民间更侧重相信“琼山取名于白石”。
至于白石都,虽然没有出现两或三地争夺打官司现象,但是一些专家学者对其确切在哪里也有极大争议,而且至今没有定论,官方与民间书籍各言其是。
唐胄正德《琼台志》行世后,明清的一统志和广东通志以及琼州府志皆录唐胄“琼山在县南六十里白石都”的记载。所指的白石都,就在离唐代琼州州治(旧州镇)不远的今之海口市甲子镇新民村委会。梁统兴研究宋朝以前与海南有关的史料后认为,唐琼州治、琼山县旧地及其县治,都应在今琼海市境内。而且,结合清朝的地方志等书籍,可以认定白石都在万泉河上游,白石都因白石岭而得名,“琼山就是位于今琼海市西南12公里处的白石岭,这样的山才是符合丘濬诗意的琼山!”
笔者也专门去探访过白石岭,它不仅面积达10余平方公里,山上怪石嶙峋,石洞幽深,有仙女洞、结缘石等诸多民间传说,而且登上其海拔328米最高峰登高岭,可见“石柱擎天”,饱览万泉河风貌。但凭肉眼看,山上大小石与全省各处的海南黑(玄武岩)、黑洞石(火山岩)等几乎无异,难寻一块像海口琼山区白石村那样的玉质白石。
如果白石都就是琼海白石岭,那与“县南六十里”的路程不符,如果白石都就是白石村,那又不是丘濬心目中的山。也有“丘濬没到过琼山这座山”、“琼山只不过是座虚无的神山”等说法。
一切变得扑朔迷离了,或许不变的就是“琼山得名如玉白石”。千年风雨过后,这个曾经在海南岛最重要的名称,连同它的得名传说,早已根植在人们的心中,再深的历史烟尘也难以遮掩,反而在追溯历史的风浪冲刷中,日渐清晰如初。
海南省作家协会微信公众号 信箱:370556368@qq.com
文学/ 智识/ 生活
Hash:949079b0498e3fba6f5a93010552db84f7a5c2df
声明:此文由 镜子记录生活来啦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