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山:农耕文明里程碑,考古发现约14万斤炭化粟
磁山:农耕文明里程碑,考古发现约14万斤炭化粟
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早期,河北邯郸先民就已在磁山一带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明。在悠远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邯郸孕育形成了磁山文化、赵文化、曹魏建安文化、磁州窑文化等十大文化脉系。
1976年在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开始的考古发掘,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5000多件和大量家禽家畜、胡桃等动植物标本,还发现了约14万斤炭化的粟。粟(谷子)、家鸡和胡桃(核桃)三大发现,改写了我国乃至世界粟作农业、家鸡驯养和核桃产地的历史。邯郸被证明是世界上粟最早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养殖家鸡和种植核桃的地区。磁山文化堪称中华民族走向文明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告别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开创种粟养畜新纪元。
磁山文化遗址博物馆,位于武安市磁山二街。从博物馆陈列可以看出,以陶质平底盂、鸟头形支脚为特点的生活用具,以石制斧、铲、磨盘、磨棒为特点的农耕和脱粒工具,以长方形坑穴为特点的粮食窖穴,以陶、石器组合物为特点的祭祀或原始宗教遗迹等,构成了磁山文化的丰富内涵。磁山文化,是一种以筒形直壁盂和鸟头形支脚为特征的考古学文化,大体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分布于太行山东麓的冀南豫北地区,因最早发现于武安市磁山遗址而得名。
磁山文化遗址,位于武安市磁山村东1公里南洺河北岸的滨河台地上,北距武安城区17公里,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1972年兴修水利时发现,1976年以来经多次发掘,揭露面积约7000多平方米,发现有房基、灰坑及成批的粮食窖穴等,出土陶器、石器、骨蚌器等文物5000余件,还发现大量走兽、飞禽、鱼蚌、家畜、家禽和黍、粟、榛子、小叶朴、碳化胡桃等动植物标本,经测定其年代最早达8000年以上。其中原始农业、饲养业和地下储粮技术的发明,尤其是农作物黍、粟和家鸡遗骸的发现,堪称远古时期的震世绝响,在我国乃至世界文明进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磁山文化遗址博物馆初建于1994年,新馆由天津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2007年在磁山遗址旁兴建,以“弘扬磁山文化,展示华夏文明”为宗旨,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科学研究等多功能为一体,占地33亩,建筑面积8366平方米。展厅一二层为基本陈展,三层为临时展厅。基本陈展分为“惊世发现”“文明之光”“时代新篇”三部分,馆藏文物300件(套),运用图片、实物、模型、音像等形式,全面展示了远古时期磁山文化的文化内涵、生活奥秘和创新成就,创造了承前启后的辉煌,开创了农耕文明的新纪元。
磁山文化遗址博物馆采用多种展示技术手段,力争科学、准确、全面地阐释8000多年前磁山先民的生活奥秘、创新成就和文明进程,旨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振奋民族创造精神。
磁山文化遗址的年代,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碳—14测定的数据,为距今约8000年;后经中国科学院地球与地质研究所用植硅体方法学对磁山文化层年代全方位分析得出结论,磁山遗址距今约10300年。考古专家鉴定意见:磁山文化遗址是我国北方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距今约7500-10000年,正处于原始文明盛世伏羲神农时代。
磁山文化遗址在发掘中发现房址、灰坑、粮窖,共出土文物5000余件,其中有石器、骨器、陶器和祭祀品。出土的陶器中配套的炊具陶盂和支脚在造型上达到了审美和使用的统一;出土的粟黍,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世属罕见;从出土物中可以看出,家鸡的饲养、核桃的栽培、黍的种植堪称世界之最,被专家评定为磁山文化的代表,具有全国各地其他历史文化资源无可替代的奇特性。
磁山发现的磁山文化遗址,揭示了8000多年前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吉光片羽,代表了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段以后的文化面貌,它下接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填补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研究的空白,使我国新石器文化遗存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系列和链条,为研究和探索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在我国新石器考古学上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堪称我国近代以来考古史上的一大重要发现。
磁山文化遗址的意外发现和大规模考古发掘,以及大量实物遗存的面世,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和轰动,最终不仅揭开了远古磁山村落遗址的神秘面纱,也拉开了发现与探索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序幕。
磁山文化遗址博物馆新馆包括主楼一层中央大厅及一、二层东、西、北六个展厅,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三楼临时展厅,将来做专题展览使用,2011年10月15日正式开馆。
磁山文化博物馆是唯一以“磁山文化”命名的专题博物馆,采用多种展示技术手段,全面展示远古时期磁山文化的文化内涵,以及磁山农耕文明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突出地位和所起到的历史作用。
一楼展厅内四根神鸟图腾柱是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鸟头形支脚的化身,陶盂和鸟头形支脚是磁山文化代表性器物。支脚的造型大概从大自然的鸟形得到启发,陶盂放在三个平顶的支脚上,鸟头的前伸部分正好托住盂底的外缘,两者配合浑然一体。磁山先民将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运用于生活的创造中,从而达到了审美与实用的统一。
中心大厅正前方中华文明源浮雕墙,真实地反映了磁山先民农耕、饲养、采集、制陶、狩猎、收获、祭祀等场面,是我国以粟、黍作为农业和定居生活为特点的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表现出人类利用自然与自然相融合的奋斗精神。
中华文明源浮雕墙高13米,宽9.7米,采用现代玻璃纤维增强塑料为材质,经过7道工序制作完成。墙上一位拉着刚刚汲水归来调皮可爱的儿童的远古母亲,母子身后是磁山先民农耕、饲养、采集、制陶、狩猎、收获、祭祀等场面。
遗址出土的各种工具、器物,有石制的,有陶制的,也有骨、角、牙蚌制成的。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既是磁山先民聪明才智的体现,也是人类祖先辛勤劳动的结晶。
磁山文化的发现,向世界宣告:在人类历史上,磁山是粟谷的发祥地、黍的起源地、核桃的最早栽培地、鸡的最早养殖地、陶器的最早制作地。正是这里勤劳智慧的磁山先民早在一万多年前创造了承前启后的辉煌,人类从此告别了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开创了农耕文明的新纪元,这在中华文明史上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展厅中间地面的圆形坑是仿古艺术磁山文化区位微缩沙盘。它真实地反映了一万多年前磁山遗址的地形地貌,以及现在磁山文化遗址周边河北省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位置和分布。洺河流域除已发现的磁山文化遗址、牛洼堡遗址、西万年遗址等几处遗址外,在它的后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春秋战汉时期,还分布着念头遗址、东万年遗址、城二庄遗址等十多处遗址。磁山文化遗址旁边分布有响堂寺石窟、固镇古城、午汲古城、天青寺、武安舍利塔等多处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固镇古城,地势险要,规模宏大,据考,此即汉代时的武安县城。
“惊世发现”“文明之光”“时代新篇”集中陈列了以陶盂和鸟头形支脚为代表的270余件文物,其中百余件属国家级重点文物。现代化的声、光、电、影像等多媒体技术手段,辅以文物、照片、图画、图表以及幻影成像、模拟景观、雕塑符号等手段,将磁山文化遗址的发现发掘、研究保护利用等经过以及远古时期人类的生活奥妙、文化内涵和创作成就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
在“磁山人家”,观众可以与古人对话。在这里,通过7台投影仪把磁山先人原始半地穴茅屋,饲养鸡、猪、狗,加工谷物,哺育孩童,捕鱼狩猎,用盂烧火做饭等场景逼真地再现。
驻足“磁山人家”,细细品读半地穴式房基、长方形窖穴、灰沟、各种灰坑及“组合物”群等,观众思绪被带到那个远古时代,还有石质斧、铲、刀、凿、磨盘、磨棒和骨质箭头、鱼镖、梭、针、锥等生产工具,陶盂、支脚、深腹罐、小口壶、三足钵、碗、盘、杯、骨笄、蚌环等生活用具和饰品,蓝天白云,南洺河潺潺流水,河岸边纵横良田,蘑菇形的草房,先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着眼前这座1万年前的繁华部落,它是那样遥远,又近在咫尺。
博物馆内,那一件件珍贵的文物,那些现在看来似乎有些笨拙的鸟头型支脚、平底盂、石磨盘、石磨棒、三足钵等,无不令人感叹磁山先民的智慧。
磁山文化遗址展览的第二部分是文明之光。从磁山文化一万年的文明历程,观众可以去感受磁山文化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文化脉络和所起到的历史作用。
历史文化是一种蕴藏,一种魅力,一种财富,一种不可估量的无形资产。磁山文化遗址的发掘真实地记录了一万多年前磁山先民劳动、生活的情景,其文明进步的发展程度举世罕见,为研究原始社会气候、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提供了大量的史料,表现出人类利用自然,与自然相融合的奋斗精神。它的发现,填补了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空白,为世界农业起源、家禽饲养发端等提供了直接证据,标示着磁山是中华民族文化和东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磁山文化是一座文化宝藏,是极其珍贵、用之不竭的资源,在秉承博大精深的磁山文化基础上,大力弘扬并深入挖掘磁山文化内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磁山文化遗址是一部珍贵的人类史书,值得我们以极大的热忱、努力去保护、开发、探索……
1988年1月13日,磁山文化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海江 文/图)
Hash:04d6b57afddeec2a3fec87b8cbde8ea9ecb0da5d
声明:此文由 建安视觉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