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说史|郭仲隗为河南辛亥烈士崔得聚撰写碑文全文
沈竹白雕像及简介
在河南开封,提起与辛亥革命有关的那段历史,市民都会说,你去位于禹王台公园的“河南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墓”看看吧。
从四柱三门的牌坊入口进去,迎面是雄伟的孙中山铜像,系1929年冯玉祥在河南主政时所立,铜像身高1.96米。铜像身后的立墙正中是“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孙文题”几个字,两侧分别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绕墙而过,便是烈士墓地。由青石条砌成的烈士墓,呈圆顶八角形,建于多级平台之上。墓前方立有一座石碑,上书“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墓”及11位烈士的个人生平事迹。墓壁环绕镶嵌一座座石碑,碑文为不同时期赞扬烈士的题词。
辛亥革命是我国民主革命的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革命,一九一一年十月武昌起义的胜利消息传出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当时河南省城开封也点燃了革命烈火,革命党人分别联络红枪会、仁议等民众团体,组织武装起义,同盟会员张钟端鼓吹革命,决议于十一月初三(阴历十二月二十二日)举火为号,进行武装起义,开封的这次起义因准备不足,队伍不纯,终因被告密,而宣告失败,张钟端、王天杰、张照友、刘凤楼、单鹏颜、徐振泉、张得成七人和李干公、王梦兰、李鸣绪、崔得聚四烈士分别就牺牲在西关和南关。由于环境变迁,原址不便瞻仰,于一九八一年夏,开封市人民政府又将墓葬照原样迁于禹王台。
这里长眠着1911年12月22日河南辛亥革命起义牺牲的11位烈士,墓碑上镌刻着起义的经过和烈士牺牲的详情。
现在大家看到是一九二九年冯玉祥在河南主政时所立孙中山铜像,身高1.96米,原在龙亭高台南面(台前),后移于此。辛亥革命烈士墓是座庄严肃穆的青石陵墓。墓为圆顶,青石条砌成八角形图案,建在面积为225平方米的台座上,墓前树碑一座,碑“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墓”。墓壁上,镶嵌着赞扬烈士的题词如记述烈士生平事迹的碑文,字里行间,笼罩着英勇悲壮的氛围。
现在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沈竹白先生,为什么要介绍他呢?因为这十一位烈士被杀后是由沈竹白先生将他们安葬的。沈竹白,原名嘉炎、号明甫,祖籍浙江绍兴,后迁河南许昌。1878年生,自幼聪颖,1905年东渡日本,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并结识了张钟端等人,积极参与革命党与保皇党在政治思想领域的论战,在《河南》杂志上发表文章。1908年回国定居开封。任中州公学总办、河南提学使署督学,暗中联络同志进行革命活动。1911年张钟端组织河南起义时,担负政、学界的联络工作。起义当晚柴德贵发动突然袭击,包围会场大肆捕人时,沈竹白亦遭逮捕,旋即被释。有消息说是由北京某权威人士出面始获准释放的。一九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张钟端等十一烈士惨遭杀害,暴尸荒野,无人敢于收殓。“白沙盈赤血、飞雪幂横尸”,真是惨不忍睹。沈竹白尤感伤痛,他不计个人利害,决心收殓遇难同志的尸体,他一方面与慈善机关疏通关系,利用他们的名义;一方面找到操办丧事的杠铺商量,请他们出人收尸。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他带领杠夫亲至刑场寻找烈士遗骨。由于事过数日,又是夜晚,视线不清,尸骨很难辩认,当晚急匆匆把收得的尸骨抬到开封南关官坊义地,在事先早已挖好的墓穴中安葬了下来。
河南辛亥革命研究中心副主任郭力教授介绍: 沈竹白的义举再次震动了清廷,河南当局下令逮捕沈竹白。沈闻讯后星夜出走,绕道天津,逃往上海。在上海沈竹白受到中国同盟会总部的亲切接见,对其行为“皆以粤之朱执信收葬黄花岗72烈士目之”。“南朱北沈”之说,证明沈竹白受到了人民的尊敬。
民国成立后,沈竹白返回河南,为就义烈士遗属的善后及建立纪念碑事宜,他一面上书省议会,一面面见豫督张镇芳,提出请求,终于获准给烈属发放抚恤金。
1914年沈竹白响应孙中山先生发动的“二次革命”,触犯了袁世凯的切身利益,被袁世凯的表弟豫督张镇芳逮捕,于1月28日(农历正月初三)杀害于开封孝严寺寺后。行刑前沈神色自若,曰:“各国革命流血,譬之一盆;中国只有一杯,不亦甚易乎?”乃慷慨就义。
武昌起义胜利后,以开封为中心的河南人民积极响应,以同盟会员张钟端为首准备武装起义,由于机密泄漏,张钟端等十一人遭清廷镇压而壮烈牺牲。烈士遗骸于一九三四年移葬开封南关,因禹王台是盟员当时的自由的活动中心,所以一九八一年迁葬于此,名为辛亥革烈士墓。
河南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墓的变迁
沈竹白义葬辛亥革命十一烈士于开封南关官坊义地。1932年刘峙主豫时,得省府秘书长齐真如(性一)之助(辛亥革命河南起义时齐为河南优级师范学生,担任起义军运输队劳军队员)1934年十一烈士遗骨迁葬开封南关纪念塔东侧,定名为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墓,并将原来的纪念塔更名为辛亥革命纪念塔。解放后,烈士墓为开封市文物保护单位。由于烈士墓地处交通干道之侧,周围又建起了许多建筑物,观瞻、凭吊均十分不便,1981年开封市人民政府再次将十一烈士墓迁至禹王台公园内,并修建了陵园,将原刻有题词的石碑镶嵌于园墓周围。陵园内庄严肃穆,翠柏长青,前来瞻仰凭吊祭奠者络绎不绝。
2000年清明节前夕,在开封市有关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十一烈士墓西侧,又竖起了一座汉白玉的沈竹白纪念碑。
人固有一死,为国捐躯,重如泰山。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人民做了有益的事,人民决不会忘记他们。安息吧,烈士们永垂不朽。
下面是同盟会元老郭仲隗先生为辛亥烈士崔得聚撰写的碑文:
崔得聚(1883~1911),字怀仁,河南巩县人。辛亥革命烈士。
少有大志,常说:“男儿当报国耳,不革命,毋宁死。”加入仁义会后,时值开封革命军准备起义,崔率仁义会员百人加入,负责保护司令部,崔得聚为民军总招待,事泄被捕。张钟端、王天杰、李干公、张兆发、刘凤楼、张得成、李鸿绪、徐振泉、单鹏彦等11位同志,于12月23日和25日分别慷慨就义于开封南关和西关,后由同盟会员沈竹白以慈善名义收殓尸体葬于南关义地。后人称之为河南辛亥革命11烈士。1935年,根据当时河南省政府会议决议,将11名烈士遗骨葬于一处,立碑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封市人民政府曾将烈士墓妥加修缮。1981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又将烈士墓迁至禹王台公园西北隅,将残旧的墓碑修补,重新竖立于烈士墓前,以便凭吊瞻仰。 1932年河南省国民政府把每年12月22日定为“河南辛亥革命纪念日”。
崔德聚传略
崔得(德)聚,字群汉,河南巩县人。家至贫,读书未成。事母最孝。少习拳棒,见不平事,辄抗争不屈,里人多以侠士目之。去岁冬,闻省城有起义之举,遂抱愤勇,愿攻前敌。由王天杰君介绍入民军,同人视公英勇果敢,留公带百人保护司令部。事泄被捕,大骂问官“汉奸自残同类”不已。与张锺端等烈士同就义焉。
崔德聚烈士碑文
崔烈士德聚者,字怀仁,世居巩县白沙村。少卓越有大志,举止若成人。既就傅,刻苦自励。旋以贫废读,至大梁锦华章习商。年二十五,擢肆中领袖。善韬晦,意有所之,未尝色于众,以故与人交久,人卒莫能识。平时每叹官吏殃民,族衰种敝。常曰:“男儿当报国耳。不革命,无宁死。”闻者咸骇且怪,烈士益怫郁不自得。遂入仁义会,历年所得,尽充会费,众皆心折。时汴中以公立法校作秘密机关,烈士率同志数百人加入焉。十一月初三日晚,总部委烈士为民军总招待,与李烈士干公赴南关。事泄被逮,遇害,时春秋二十又八。妻尚,女一,无子,以堂弟德有子承泰为继。
赞曰:
悲故国,伤禾黍,种族痛兮生民耻。射彼天狼兮折我弧矢,厥志不兮身
为死,感君义烈兮泪盈眦。勒贞珉兮勖奕祀,鸣咽千年兮东流黄水!
新乡郭仲隗撰
洛阳李显荣书
相关链接:
郭仲隗,字燕生,1905年入河朔中学堂读书。1908年加入同盟会。1912年,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郭仲隗任总部机要。后因从事反对袁世凯活动被通缉,流落于晋豫之间。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1915年,与张钫、暴式彬、韩风楼秘密聚会于天津,商议讨袁计划。他与暴式彬到上海向孙中山请示。孙当即委任张钫主持豫陕两省讨袁军事,并任命郭仲隗为豫、陕、晋、冀4省联络员。他返津向张钫传达孙中山指示,并告以南方各省反袁部署,约张钫迅即离津返豫举事,并向孙中山复命。孙又委张钫为中华革命军豫陕联军总司令,郭仲隗、暴式彬、张希圣分别为联军各旅旅长。护法运动起后,靖国军崛起于陕西,郭仲隗入陕,参赞靖国军军务。1924年,胡景翼任河南督办,郭任督署总参议。1927年,郭与晋城张壮武,滑县毛叔弼等组成豫北自治军响应北伐,他任自治军司令。因不容于冯玉祥部,不久被缴械于获嘉,入狱年余。出狱后,避居北京。1931年初,郭仲隗任河南省第一区保安指挥官。夏,任豫北剿匪司令。冬,改任焦作中原煤矿公司常任董事。1935年,郭仲隗任河南省政府委员。
1945年秋,郭出任国民政府监察院豫鲁监察使。抗日战争胜利后,郭仲隗于新乡创办河朔中学。与张钫等创办私立中原工学院,任董事长。并与刘积学、张轸、徐炳昶、嵇文甫等支持其子郭海长等一批进步青年在开封创办的《中国时报》。1947年冬,郭仲隗当选南京政府监察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历任河南省人大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委员、省人民政府委员、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省政府参事室第一任主任。1959年1月病逝于郑州。
来源:收藏大参考
Hash:3dd37b0610b949bc052a65c65b6e84f531f54618
声明:此文由 汴梁城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