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鲁治黄河
高
平
史
话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古称“河,后世以河水多泥沙而色黄,故称黄河。源出青海巴彦喀拉山北麓,东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北部入渤海。黄河易淤易决,河道时有变迁,见于历史记载的大小决堤达1500多次,绝大多数集中在下游河南山东一带。黄河水患,尤其是黄河改道,给中华民族和沿河民众带来深重灾难。元代是水患最严重时期,不到100年间,黄河决口或较大漫溢达14次。“黄河决溢,千里蒙害,浸城郭,飘室庐,坏禾稼,百姓已罗其毒”,沿河人民背井离乡,卖儿鬻女,不堪其苦。至正四年(1344)五月,大雨二十余日,平地水深二丈有余,河水暴涨,黄河决口改道。河水在山东曹县向北冲决白茅堤。六月,又向北冲决金堤,沿岸州县皆遭水患。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交界地区大片土地变成千里泽国,而且,水势北侵安山,途扩充运河,延袤济南、河间,连两淮的盐场都受到直接威胁,严重妨碍了国计民生。
为了保证运河通航,保护山东、河北沿海地区的盐场不被黄河冲毁,缓和黄泛区民众的反抗,元朝政府不得不大规模治理黄河,拯救民众于洪水之中。元至正四年(1344),元政府在济宁郓城立行都水监,元顺帝任命贾鲁为都水监,次年立山东、河南等处行都水监,专治河患。
贾鲁
贾鲁(1297—1353),字友恒,元代河东高平(今山西省高平市野川镇杨村)人。据《元史》本传记载,贾鲁少年时聪明好学,胸怀大志,谋略过人。元仁宗延祐、英宗至治年间(1314—1323)两次以明经科中乡贡,泰定初(1324)年贾鲁22岁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后改任潞城县尹,屡迁为户部主事,未及上任,服父丧回籍。后被起用为太医院都事,丞相东曹掾。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诏修辽、金、宋三史,奉召为宋史局官,负责修史工作。书成后,迁燕南山东道奉使宣抚幕官,官员考核名列第一。后历任中书省检校、检察御史。山北道廉访副使、都水监、右司郎中、都漕运使、工部郎中、中书左丞(副宰相)授荣禄大夫、集贤大学士。至正十三年(1353)病卒,时年57岁。
贾鲁治黄河
贾鲁为人谨慎,处事精细,富有才干和谋略。任中书省检校官时,针对当时社会问题,提出改革时政的数万言的主张。“万言书”指出当时富户兼并贫民及流亡人口,致使国家租赋流失之弊,可惜元代的政治黑暗,不被采纳。贾鲁受命行都水监使后,认真巡查河道,实地考察,历尽艰辛,往返数千里,取得治河第一手资料,掌握了河患的要害所在,终于研究出治河之策,然后画成治河图形,向朝廷进献了二策(两套治河方案):第一就决口以下新河道北岸筑堤,限制决河横流。即在黄河北岸沿河筑堤,防止再次冲决,威胁漕运,这样省工省钱,工程量小,是一套保守被动方案。第二是堵塞决口,同时疏浚下游河道,疏塞并举,引黄河东行,挽河回故道,彻底治理黄河。这是事半功倍的做法。因其“二疏”方案有胆识卓见,迁中书右司郎中。后因议论时政提出“考工十九事”,皆被采纳,又迁都漕运使。但他治河方案并没有真正引起元顺帝的重视,治黄之事就这样被搁浅了。因此,贾鲁对河患的考察和严重性的认识更加促使他坚定了自己的治河主张。至正九年(1349)五月,黄河又决口“北侵安山,汇入运河,延袤济南、河间”并将“毁坏两漕司盐场”,京杭大运河遭到严重威胁,漕运、盐场随时都有灭顶之灾。迫于无奈,元顺帝再次将治理黄河之事提上议事日程。此时,脱脱复任宰相,受命召集群臣讨论治河之策。贾鲁以都漕运使的身份,参加了治河讨论。会上有的主张筑堤,有的主张疏浚南河。贾鲁再次提出原来上书的两个方案,并坚持主张“河必当治,役必大兴”,“役不大兴,害不能乙已”,“必塞北河修复故道”。这一主张遭到工部尚书成遵的坚决反对,说:“河之故道,断不可复;贾鲁之议,断不可行。”并狂言“腕可断,议不可议。”争论从早晨持续到中午,尽管反对贾鲁方案和另提方案的大臣不在少数,而贾鲁进一步申述自己的主张,得到丞相脱脱的赞同,当机立断,决定采用贾鲁的第二方案。经脱脱奏明元顺帝,罢免了成遵工部尚书的职务,改任河间监运使。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诏命55岁的贾鲁为工部尚书,兼总治河防使,进秩二品,授以平章银印。接着征发大名、汴梁等十三路15万民工和戍守庐州等地的十八翼军2万余人,皆听贾鲁调遣,兴役治河。历史上一场著名的“贾鲁治河”就此开始。
长平驿石刻匾额
在这场治理黄河的战役中,贾鲁敏达干练,竭诚行事。他面对奔腾咆哮的黄河,采取疏、浚、塞并举的方略,疏河之南、塞河之北、浚河之漕。疏浚中,“凡生地新开,凿之以通,故道高低,取之以平,河身广狭,导之以直,淤塞之漕,浚之以深,泽水之地,开渠以排洪。塞堵中,凡薄垒之堤,增之以固;决河之口,筑堤坝以塞其流”。贾鲁在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三百余里的工地上亲自指挥。督人巡查,宜疏则疏,宜塞则塞,需防则防,需泄则泄,因势利导,因地制宜,使河槽高不壅,低不潴(聚水),淤不塞,狂不溢。特别是在堵截山东曹县黄陵岗大堤决口时,大堤全长36里,决口势大,又遇秋汛,河口刷岸北行,回旋湍急,难以堵截。贾鲁创造性地提出“石船堤”办法,即用27艘大船做一“方舟”,“方舟”内装石,依次下沉,层层筑起“石船大堤”。大堤合龙时,水势猛急,若自天降,怒吼咆哮,犹撼“船堤”,“观者股栗,众议腾沸”,以为难合。贾鲁“神色不动,机解捷出”,对大堤施工的官吏工役工徒十万余人,日加奖谕,辞旨恳切,众皆感激赴工。经过惊心动魄的大搏斗,终于完成了黄陵岗浩大的截流工程,黄河复归故道。治河工程从四月二十二日开工,七月凿成河道280多里,从白茅至张赞,筑堤254里,修好决口170余处,沉大船120余艘,总计费用1,845,636银锭(元中统钞)。八月将河水洪流引入新挖河道,九月舟楫通行,十一月水工完毕,十二月诸埽诸堤成,计时190天,全线完工,河乃复故道,南流汇于淮河,向东流入大海,治河大功告成。这次“治黄”兴工之大,用人之众,耗资之多,役夫之劳,成效之高,都是空前的,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河防建设的理论技术宝库。正如贾鲁所说:“水工之功,视比土木之功为难;中流之功,视河滨之功为难;决河口,视中流又难;北岸之功,视南岸为难。用物之效,草虽至柔,柔能押水,水渍之生泥,泥与草并,力重如锭。然维持夹辅,缆索之功实多。”贾鲁堪称我国历史上胆识兼备的著名河防水利专家。
贾鲁治河成就,受到当时和后人高度评价。治河完工后,皇帝诏贾鲁返京,贾鲁献上《河平图》。元顺帝论功行赏,授贾鲁为荣禄大夫,集贤大学士,并命翰林学士欧阳玄书《河平碑》,撰《至正河防记》,以表彰其功绩。《至正河防记》指出:“鲁能竭其心思智计之巧,乘其精神胆气之壮,不惜卒,不畏讥评”,“鲁习知河事,故其功之所就如此”。清人徐乾曾说:“古之善言河者,莫如汉之贾让,元之贾鲁。”清代水利专家靳辅对贾鲁所创的“石船大堤”堵塞决河之法,非常赞赏:“贾鲁巧慧绝伦,奏历神速,前古所未有。”《泽州府志》载“元顺帝时人们就说:贾鲁治黄河,恩多怨亦多。万年千载后,恩在怨消磨。”称“贾之功亦伟矣!”人们为了纪念贾鲁的治河伟绩,山东、河南有两条河均命名“贾鲁河”。贾鲁以自己的超人智慧、胆略、卓识、治服了黄河造福当代,遗恩后世。贾鲁不仅仅是个河防水利专家,更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卓有成就的杰出领导者,理当受到当时和后人的尊崇和爱戴。他的功勋,彪炳千秋,永载史册。
编辑:李茜
审核:宋红
Hash:243e722072c4c083935bc9f72c11dfd36e99c6c4
声明:此文由 高平电视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