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县文庙

上方

杞县文庙,俗名孔子庙学宫,位于杞县县城内金城大道中段,坐北朝南。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由县丞姚敏所建,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重修,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改为左字门一楹,棂星门、戟门各三楹,大成殿五楹,东西厢房各七楹,文昌祠在戟门右,奎祠在戟门左。另有神厨、正气坊、尊经阁、志道等,后经23次修缮,其建筑物有增有减,现存大成殿五楹,东西厢房各十楹。古柏、古槐各一棵。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建三孔桥一座及泮池两个。

文庙的主体建筑是大成殿。大成殿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东西长23.6米,南北宽18.5米,高15米,属木结构歇山式建筑。远远望去,大成殿彩色琉璃瓦盖顶,殿顶宽阔,坡度坦缓,四角屋檐凌空飞挑,琉璃神兽雕像稳居檐脊,神兽造型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大殿屋顶由26根粗壮的圆木柱子支撑,圆柱底座为鼓形束腰的石墩,这种木质叠架的建筑厚重结实,使大殿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依然坚固。站在文庙前,听着讲解,翻开这厚厚的700年历史,让人们仿佛穿越时空,聆听到了那不绝于耳的琅琅读书声,看到了古代秀才们游泮池以及祭祀孔子的盛大场景。

文庙俗称黉学院,即古代讲学的地方。相传每年农历二、八月上丁日,都要在这里举行祭祀孔子大典活动。每年乡试结束,考中的才子们便在这里祭祀孔子。数百年来,这里成了杞县人民尊师重教的场所。1932年秋,杞县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留德博士王毅斋在中共杞县地下党组织的支持下创办大同小学(后增设中学部),成为中共河南地下党组织开展革命活动、保护革命干部、培育革命青年的重要阵地。

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文物非常注重保护,相继制定法规、文件等,对制止人为破坏起了很大作用。1986年,根据文庙的历史价值及建筑艺术价值,河南省人民政府将其命名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杞县文化局对其建立了科学记录档案,从此文庙的保护纳入科学化管理轨道

2014年,杞县人民政府投资1亿多元,分三期对文庙进行开发利用。将文庙院落东侧、南侧非文物建筑进行拆除并改造,从南到北依次对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门)等进行复建,对大成殿进行维护修缮。复建后的文庙重现了当时的建筑布局、风格,充分展示了杞县深厚的文化底蕴,提升了杞县形象。

来源:原创

作者单位:中共杞县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李文森 田建光

Hash:6fde90a11bdef296665347c102b21e2fa1970fdb

声明:此文由 杞县圈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