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枪响处惊帝王,这场革命掀翻了清政府!
一枪响处惊帝王
在海淀区温泉镇温泉村,矗立着一座满覆苍松翠柏的显龙山,远远望去,即可见山巅有一座轩昂挺拔的白塔,这就是辛亥滦州起义纪念塔。
这个醒目的地标式建筑是辛亥滦州革命先烈纪念园的主体建筑之一,而整个先烈纪念园就位于显龙山的东麓,这是1936年国民政府为纪念辛亥滦州起义殉难的革命烈士所建,落成于1937年4月。
举义之圣地
1911年的辛亥革命,首义于湖北武昌。而在清朝统治的心脏地带,也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清武装起义,与南方遥相呼应,这就是辛亥滦州起义。
滦州起义于1911年12月31日爆发,之后建立“中华民国北方军政府”,宣布“本政府设于北京,暂设滦州”,通电全国,照会列强,发表文告,百官就职,并立即发兵西进,直取津京。
虽然中途被袁(世凯)党以重兵绞杀,烈士们先后在滦州、开平、雷庄、卢龙、丰润、秦皇岛、通州、任丘、石家庄、天津、北京等地壮烈牺牲,但这次起义直接震撼清廷中枢,是导致1912年2月12日清廷退位的直接因素之一。
八棱石幢紧上方的石刻摩崖文字,为冯玉祥所书《礼记 ·礼运篇》
原国民政府曾发表政令.称:“辛亥光复,发韧于武昌,而滦州一役,实促其成。”
李大钊烈士指出:“这是历史的纪念地!”台湾所存史籍称滦州起义为“武昌首义最得力之应援”,称滦州为辛亥“举义之圣地”。
气壮山河
劫后余生的冯玉祥将军为纪念这次起义的殉难烈士,在1937年4月在北京西郊温泉南显龙山建成了辛亥滦州革命先烈纪念园。
滦州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沉重地打击了清军的士气,显实了革命党人和人民群众的力量,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
走近显龙山麓,苍松翠柏掩映下是一座米色花岗石牌坊,完全是民国时代的建筑风格,高约两米,门额上刻隶书“辛亥滦州革命先烈纪念园”,左右两侧的门柱上镌刻着一副对联:“此日园林簇锦绣,当年勇烈动山川。”
穿过石坊,可看到其背面横额刻着“努力革命”,左右门柱上刻的对联是“尺山尺水永留血迹,一花一木想见英风”,落款均为“民国二十五年十一月 冯玉祥”。
从石坊直到显龙山的山顶,是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纪念园中的建筑依山势排列在这条中轴线上。
石坊后原是一正方形碑亭,今亭已圮废,尚余一座建在石台上的汉白玉石碑,其通高2.85米,正面镌“辛亥滦州革命诸先烈纪念碑 冯玉祥”,碑额是极富时代特色的青天白日党徽,四周环以山、云纹的图案。
碑的阴面镌刻的是“冯玉祥恭录”的《国民政府优恤滦州殉难诸先烈明令》,文中高度赞扬了诸先烈的牺牲精神,及追赠殉难烈士王金铭、施从云、白雅雨三人为陆军上将,孙谏声等十一人为陆军少将,并均照阵亡例从优议恤。
自石碑后沿青石板山径拾阶而上,可达位于山腰的平台。平台范围约30平方米,正面前方及两侧原有石护栏,今已不存。平台中央矗立着一座八棱形上锐下丰的汉白玉石幢,高3.88米。
幢身正面镌“辛亥滦州革命先烈衣冠冢”,列有十四名烈士的姓名及追赠的军衔,碑首饰以精美的青天白日党徽及水云纹图案的浮雕。
为革命烈士们题词的民国将军甚众,这些题字者中有几位牺牲在不久后爆发的抗日战争中,他们正是受到先烈精神的感召,用自己的鲜血践行了对国家和民众的承诺。
石幢后立有一方无字石屏,屏下就是十四位先烈的衣冠冢,伫立石屏前,尤能深深地感觉到先烈的英风亮节。
衣冠冢后是一面290平方米的巨大石壁,进过平整的石壁上镌刻着冯玉祥将军书写的《礼记·礼运篇》,书写的正是先烈们为之抛头颅、洒热血追求的“大同”世界的理想。
石壁之上的显龙山巅是长宽各10米,高1米多的石台,周边以石栏缭绕,台上矗立着高12米的白色花岗岩纪念塔。塔为八角七层密檐式,各层塔檐覆灰色筒瓦,檐间各面饰以青天白日徽。
沉雷惊破君王梦,碧血难描庶民篇。
中国历史上的多次“革命”,并未改变专制独裁家天下宗法专制的社会形态,唯有辛亥首义使国体、政体发生变更,有“破”有“立”,所以辛亥革命在破旧与立新两方面,堪称历史性的首创之举。
当我们回望历史,千万不要忘记,在那次气壮山河的革命运动中,与南方遥相呼应的,正是爆发在清朝心脏地带的辛亥滦州起义。
内容来源:海淀·故事,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免责声明:本篇稿件所有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海淀旅游
Hash:28143c6c4b4c83a49777f5e6dde8b9a8de179de9
声明:此文由 发现北京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