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县保安古城遗址:春秋时期战略要地、交通要道

前不久,

国务院公布第八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共新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62处,

我市叶县保安古城遗址名列其中。

保安古城遗址位于叶县县城南27公里、保安镇东北3公里处的前古城村。11月22日,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叶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工作人员一起进驻保安镇前古城村,这是继2007年之后,我省考古人员再次对保安古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考古人员在探查现场发现的古瓦当。

11月29日上午,记者一行三人在叶县地方文史学者李元芝的带领下,来到前古城村。前古城村有108户458口人,村南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水泥路,村外是一片绿油油的麦田,村内房屋成排,道路平坦洁净。除了村子东南角健身广场旁竖立着一块上书“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古城遗址”的黑色石碑(此碑立于2017年,即将更换成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外,这个小村庄看起来没什么特别之处。

溯源:

北依翟河东临潕水

春秋时期重镇卷城

在前古城村村民关更臣看来,他们的村子是与众不同的。关更臣形象地说:“前古城村地处‘龟地’,过去村子周围有城墙,城墙的四个角就是龟脚,村子西南方向一处高坡像乌龟头,村子就建在龟背上。”

对此,随行的李元芝说,前古城村地势与周围地貌相比明显较高,是一个台地,“这里北依翟河(寨河),东临潕水(甘江河),曾是战略要地、交通要道。春秋时期的卷城,指的就是这个地方。”

工作人员右手拿着西汉砖碎片(带花纹),左手拿着北朝砖碎片,两块砖相差500多年。

在前古城村东侧的麦田里,李元芝指着两块麦田间一条南北走向的狭窄地带说:“这里是古城的东城壕,南北长400多米,原来宽22米至34米,因村民长期开垦土地形成了现在十几米宽的低洼地带。”

1

86岁的刘小法站在前古城村东北一块凸起的麦田里说:“这个地方就是传说中的古城东城头(城墙拐角处)。几十年前这里没有种庄稼,地势很高。从这个地方向南延伸,一直都是西高东低形状的土坡,向西延伸是南高北低的斜坡,这种土坡就是传说中的东城墙和北城墙墙根,从这里向西大约500米就是西城头所在地。前些年,村里的人曾在墙根下挖出许多大石头。后来,村里分了地,村民在这里种庄稼后,用犁子渐渐把城墙根上的土坡犁平了。”

近千年的石臼

前古城村北不远处是一条数十米宽的沟壑,沟壑底部有溪水流淌,即翟河。河南岸是前古城村,北岸是后古城村,每年雨季来临时,河水暴涨,一河隔两村(城),两岸各有一条小道贯通两村。

李元芝说,从前古城村一条穿村而过的古道渡过翟河,再沿后古城村东行,可达豫东永城安徽亳州战国时期襄阳南阳和卷城,是楚国人通向陈、蔡、宋等国的必经之路。从这里向西,再往北行可达叶邑故城

变迁:

兵家必争之地

金、元以后走向衰落

走在前古城村的古道、城壕遗址或田间地头,不时可以看到残缺不全的砖瓦或陶瓷碎片。其间,在麦田旁的小道上随手捡到一块汉砖和一块北朝砖块断片的李元芝说:“汉砖与北朝砖在厚薄程度与图案上有明显差别,两块砖相差500多年,透过留存的绳纹砖瓦残片,可以得知当年工匠制作砖瓦的模具是由藤条编织而成的。”

李元芝说,南北朝时期,卷城仍为军事重镇,一度是南齐和北魏、东魏以及西魏等国的地理分界线,为兵家必争之地。东魏天平元年(公元534年),卷城改为南安郡,管辖附近的南安、南舞、南定和叶县四县。四年后,西魏大统四年(公元538年),南安郡被西魏夺取。此后,东魏与西魏、北齐于此处争战不断,在南安郡仅有历史记载的主要战役就有四五次之多。公元557年,南安郡守城大将军冯显向北周投降,南安郡改为定南县。到了唐朝,这座古城又被更名为仙凫县,至金、元以后,随着历史变迁,繁荣千年的古城渐渐走向衰落。

古瓦片和陶片

由于在历史上连年发生战事,后人又称卷城为霸王城明朝诗人余徽有诗云:“澧水(现澧河)之东潕水阳,旁有一城曰霸王。霸王已矣城已废,空有草树参天长……”

前古城村75岁的村民关文艺说,他年轻时在村北用铁镐刨地边时,不经意间刨出一个盔甲上的护心镜,也有人说是铜镜,可惜刨烂了,扔了。上世纪80年代,他的全姓邻居在村里挖土烧砖时,意外挖出一把完整的宝剑,也不知道是什么年代锻造的,后来被一个禹州收古物的人花130元钱买走了。

前些年,还有村民在村里挖沟时挖出一捆十几支的弓箭,“都囫囵着呢,不过箭头已经生锈”。另有几个村民说,村里的道路上曾被雨水冲刷出不少箭头,村民锄地时,翻出箭头和铜钱是常有的事。75岁的村民吕桂兰家中就保存有一个生锈的箭头和一枚清朝顺治年间的铜钱。

随处可见的古砖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古城村有村民犁地时,一头牛的牛蹄子踩在泥潭里越陷越深。村民们挖开泥潭救耕牛时,发现泥潭下面有一块大石头,石头下面竟然是一口老井,井口、井壁由方砖砌成八角形。没过多久,生产队干部组织村民在村北挖沟,又挖开两口老井,其中一口井里有水,在此后一年多时间里,村民经常到这口老井挑水吃。后来,这三口井因故均被村民填平。

发掘:

曾被定名汉代霸王城遗址

填补楚国时代考古空白

叶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文物管理股工作人员焦增杰说,在1985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中,囿于认识不同,根据清县志记载和周围汉代墓葬的分布以及当地民间传说,保安古城遗址当时定名为汉代霸王城遗址。

2007年4月至8月,为配合叶县修建燕山水库的需要,省、市、县文物部门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经发掘了解,该遗址面积356235平方米,主要由古城遗址和城外古墓葬组成。古城遗址由东西南北四面城墙、城壕遗址,以及南、北、东三个城门遗址构成。除城壕遗址外,古城遗址中的城墙和城门遗址在考古人员发掘后,已封土回填恢复原貌。

墓葬区主要分布在前古城村东南方向,以战国和汉代墓葬为主。出土遗物大多为瓦砾,表面多饰绳纹,以泥质灰陶为主,泥质红陶次之,其中生活日用陶器残片较少,可辨器型有双系瓮、鬲、罐、盆等,仅有的几件出土遗物目前在省文物部门保存。

1

保安古城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填补了楚国时代考古的部分空白,丰富了考古学文化。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楚子(楚王)使季然郭卷。”杜预注曰:“为卷筑郭也,卷城在南阳叶县南。”加之《水经注·潕水》确定的方位,可以认定保安古城遗址,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卷城。古城遗址与历史文献遥相印证,历史文献为遗址提供线索,遗址为历史文献做了实物验证。2008年6月,保安古城遗址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价值:

楚国“问鼎中原桥头

促进南北方各民族交流融合

焦增杰说,这座古城是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军事据点,南依方城山楚长城,扼守着陈、宋诸国通往楚国的交通要道,是楚国“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军事部署中的重要阵地,与叶邑城以及其他众多“方城”(楚长城)之外的城池相呼应,形成强大密集的军事布局,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

这座古城作为当年楚国向中原诸国进攻的桥头堡,随着楚人对卷城等城池的经营与扩张,大量楚人迁徙而来,军事、政治、商贸活动频繁开展,楚人将南方部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带至中原诸国,促进了南北方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这座古城处在南北文化的接合部,对我国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元芝说,虽然到了金元时期,古城渐渐衰败,但仍是豫西南连接豫东北以及安徽省亳州的交通要道,并且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叶(县)亳(州)公路仍然经过前古城村。上世纪70年代,南阳有关部门曾经向叶县建议,两地联合将这条废弃公路重新修复启用,因故未能实现。

1

今年10月,保安古城遗址又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1月29日上午,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技术员李强带领多名考古队员在前古城村西侧一条在建公路上进行探查。他说,作为历史上重要的军事据点,前古城村与后古城村同附近的楚长城构成一个庞大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前、后古城村一河相隔,有可能是一条水路运输线。此次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员进驻前古城村,目的就是通过考古发掘来证实前古城村、后古城村、翟河与楚长城之间的密切联系,截至目前,尚未发现有价值的信息。

记者 王辉/文 禹舸/图

来源:平顶山晚报

Hash:34f74d8ae261aabf0919ca0d40f9e3b4e36cd6bd

声明:此文由 文明河南在平顶山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