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新发现3处古遗址!含汉墓群和东周古墓!

3月16日,记者在菏泽高新区魏楼水库项目建设现场了解到,这里发掘出三处古遗址:孙大园堌堆遗址、侯庄堌堆遗址、侯庄西遗址。遗址文化堆积丰富,其中孙大园堌堆遗址还发现了部分汉墓和东周墓葬。

魏楼水库工地“探出”古遗址

“堌堆”,是古代先民留给我们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关于堌堆的形成,最为普遍的一种观点是:在古代,人们在洪水到来时被迫离开旧居,洪水退后又回到原住地,在旧址上重建家园。在一次次与洪水的搏斗中,人们掌握了将居住面增高以避免洪水侵袭的方法。经过千百年的逐次增高,渐渐形成了高达数米或数十米、形若山丘的“堌堆”。菏泽堌堆文化遗址众多,一直备受考古界关注。

3月16日上午,记者跟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来到菏泽高新区吕陵镇。在魏楼水库施工现场东北方向,便是侯庄堌堆遗址的发掘现场。记者看到,遗址四周已用围挡封闭,现场有多个大小、深浅不一的探沟和探方,多名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灰坑等遗迹

据考古队工作人员介绍,一般重大基建项目建设之前,都需要进行文物考古调查及勘探。2020年4月至7月,为配合魏楼水库基础建设,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菏泽市文物局、菏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了魏楼水库考古工作队,对魏楼水库建设区域进行了考古勘探。吕陵镇的这些堌堆遗址正是对魏楼水库进行勘探时发现的。这次勘探总面积48万平方米,共发现遗址点3处,分别为侯庄堌堆遗址、侯庄西遗址、孙大园堌堆遗址。2020年7月份勘探完毕以后,开始进行遗址挖掘。

这些遗址分别位于魏楼水库的东北部和西南部。其中,侯庄堌堆遗址位于东北部,呈南北长、东西窄的近长条形,面积约0.6万平方米。从采集及勘探得的陶片、瓷片看,时代有龙山文化、商、东周、汉、宋元等。侯庄西遗址位于侯庄堌堆遗址东北,掩埋于厚0.4—0.6米的淤土下,面积约1万平方米。时代大致为宋、元或更晚。另据介绍,侯庄堌堆遗址今后将做原址保护。

孙大园堌堆遗址发现汉代墓葬群

位于魏楼水库西南部的孙大园堌堆遗址,是此次发掘的最重要的文化遗址。该遗址文化堆积丰富,延续时间长,文化层年代从新石器时代中期延续至汉代。目前共清理汉墓156座,东周墓葬9座、灰坑31个、水井2座,商代灰坑5个,龙山文化灰坑27个。

在孙大园堌堆遗址发掘现场,考古人员正在对墓葬进行数据测量和文化层标注,同时利用小型无人机进行拍摄留档。在一处汉代墓葬旁,记者看到一袋袋用记号笔标记的陶片。据工作人员介绍,根据发掘出来的陶片,结合地层分析,可以推断这些器物、墓葬的年代。

据介绍,孙大园堌堆遗址发现的汉墓可分为土坑墓和砖室墓两类,以土坑墓为主。土坑墓多为土坑砖椁,均设有脚箱,多有陶俑陪葬。砖室墓多为带墓道的“甲字形”夫妻合葬墓,砖室券顶,受盗扰严重。东周墓葬与汉代墓葬形制差别明显,多设有二层台,盛行腰坑并放置陶礼器。另外发现有东周时期的灰坑和水井,说明东周时期该堌堆之上有先民定居。

另外,这些遗址中龙山文化遗存较丰富,以灰坑为主。从目前发现看,主要器型有鼎、盆、鬶、罐、甗、器盖等,以龙山文化晚期遗存为主,陶片多饰绳纹、篮纹及方格纹,磨光黑陶较少,中原因素较为浓厚。商代遗存发现较少,时代为晚商,出土遗物主要有鬲、甗、盆、簋等,口沿部多宽带状,属于安丘堌堆类型。此外,还发现了少量北辛文化遗存,以陶片为主,主要器型有鼎、钵、小口双耳壶等。

对于网上流传“吕陵镇发现吕后墓”的说法,现场考古工作人员予以澄清:“根据目前我们发掘的成果来看,魏楼水库这几处遗址和吕后的墓葬没有关系。”

据介绍,这次大规模科学发掘,对研究鲁西南地区东周至魏晋时期埋葬制度有重要意义。孙大园堌堆遗址延续时间长,文化内涵丰富,为研究菏泽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至汉代的文化面貌、交流融合、发展演变等提供了重要材料。发掘中发现了丰富的文化遗物,尤其是商代及新石器文化遗物,是菏泽区域内一批不可多得的考古学研究新材料。北辛文化的明确发现也是本次发掘的重要收获。

牡丹晚报记者 武霈

编辑:春雨

Hash:b1bdd48c30a0c0f263d8f3652d4c8c2983790154

声明:此文由 菏泽日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