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探秘梁堌堆遗址!

2019年10月16日,国务院公布了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曹县梁堌堆遗址成功入选。

在远古时代,菏泽地区地势低洼,湖泽遍布,先民们为了避免洪水灾害侵袭,筑造居住高台,形成堌堆。据统计,菏泽历史上堌堆遗址近500处,至今保存完好的就达100多处。在咱们曹县土地肥沃、地势平坦的原野上,就分布着15处大小不一,高低不等的堌堆。其中现存面积最大、文化内涵较为丰富的当属梁堌堆遗址。

历史文献中记载,梁堌堆遗址是《左传》中的楚丘,《水经注》中的景山。自此以后,皆以景山称此遗址。

景山,又名楚丘、桑台、邳(丕)山。是楚人早期的居住地,商汤都亳后,楚人南迁,但仍把楚丘当作宗庙之地。秦时在此设武城县项羽为西楚霸王时,改称楚丘县。刘邦伐英布后过此,因感天下底定,乃改楚丘县为成武县。东汉后县城北迁,山称楚丘亭、楚丘。隋代,楚丘因属己氏县(县治在楚丘南15公里),乃改己氏县为楚丘县。景山因处于桑林之中,舜帝时又称桑台,夏禹与涂山氏女在此成婚,《楚辞·天问》有:“焉得彼涂山女,通之于台桑”的记载。

景山,在商时是象征兴盛的著名大山,《国语·周语》有“商之兴也,梼杌次于丕山”的记载,商汤之都亳,因有景山而名景亳,商汤灭夏前,曾在景山会盟诸侯,作《汤誓》,历数夏桀之罪,史称“景亳之盟”。商汤在此称“吾甚武”,景山东北侧称武城,即源于此。

相传,商汤灭夏后,天大旱,汤王穿素衣骑白马,“剪发断手”,亲自登上景山桑林,把自己当作牺牲,自责不足,祈天求雨,言未毕,大雨降下,旱情解除。明初,赵氏等十三姓陆续迁此定居。后来有梁姓者在遗址之南兴会起集,人聚成村,名景阳村,又名“梁景山”,清以后称“梁堌堆”。

梁堌堆遗址位于曹县侯集镇,西距曹县约17公里,东北距成武县15公里,遗址东南部被原供销社门市部占压,东紧靠南北向大路。该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唐、宋、元、明、清的文化遗存。遗址东西长162米,南北144米,面积23328平方米。遗址原有堌堆范围南北92米,东西124米,平面呈东南—西北略长的椭圆形,现存堌堆总面积6000多平方米,高约5米,上植有柏树及其他树木数百株。

1976年春,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曾在遗址的西侧试掘,开了一个25平方米的探方,出土了大量的各时期陶器残片。1977年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梁堌堆遗址东北部断崖剖面

▲梁堌堆遗址出土物--陶鼎

▲梁堌堆遗址出土物--陶马

2014年5月至6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菏泽市历史与考古研究所联合对其进行考古勘探,从其西壁断面可以看出,该遗址包含龙山、岳石、商周、汉以及唐宋以后的几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是一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村落聚址。出土的文物残片无不反映出该遗址从距今4300年前后的龙山文化时期,直到唐代的数千年间,从未停止过人类活动的痕迹。从历史学角度知道,此遗址从尧、舜、禹时代,历夏、商、两周,都曾是人类生活的聚落,汉代以后为墓葬之所,唐以后为寺庙之地。

▲梁堌堆遗址展览亭

▲梁堌堆遗址展览亭大厅

▲梁堌堆遗址布展陶片

梁堌堆遗址文化堆积深度距现地表深约7.5米,可分为几个大的时期。至新石器时代的龙山到岳石文化,为一个较大的时期,该时期应为古代聚落遗址;此后商周至东周时期,此期古代聚落遗存,并不排除有夯土基址存在;两汉时期该堌堆主要性质演变成一个较密集的墓葬区;唐-宋元、明清时期堌堆上基本成为了庙宇祭祀区,居住区下移至堌堆周边地区。这几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遗址的性质略有不同。

为更好展示梁堌堆遗址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内涵,为社会各界更深入了解文物遗址,曹县文化和旅游局对“梁堌堆遗址展览亭”进行重新装修布展,全面展出遗址文化。“梁堌堆遗址展览亭”为两层建筑结构,采用展板和实物相结合的方式,并设计出了陶片墙,主要展示梁堌堆遗址简介、历史沿革、遗址文物等。

来源:曹县文化和旅游局

Hash:bffb19a9bfbda9b502a69a73132603238cdc3ccc

声明:此文由 掌上菏泽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