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牢记使命筑就绿色丰碑

上世纪 60 年代初,国家决定在塞罕坝地区建设一座大型国有林场,恢复植被,阻断风沙。

1962 年 9 月,369 名平均年龄不到 24 岁的创业者,肩负“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神圣使命,从全国 18 个省(市)集结塞罕坝,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高寒沙地造林历程。

恶劣的生存环境,是创业者必须面对的第一道难关。塞罕坝冬季寒冷漫长,年均积雪期长达7个月,再加上偏远闭塞、物资匮乏、缺医少药,生活条件极其艰苦。

考验,一个接着一个。由于缺乏在高寒地区造林的经验,头两年,人们满怀希望种下的 6000多亩落叶松,成活率还不到 8%。超出想象的困难和挫折,一度冷冻了人们的笑声和激情。

党交给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坚决不能退缩、不能放弃!关键时刻,王尚海、刘文仕、张启恩等首任场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把家从承德北京等城市搬到了塞罕坝,以示决心。在他们的带领下,林场技术攻关组改进了“水土不服”的苏联造林机械,改变了传统的遮阴育苗法,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让信心和希望,在荒原上重新燃起。

1964 年 4 月的马蹄坑大会战,更是全面提振了塞罕坝人的士气。早春的塞罕坝,风寒料峭。

林场精心挑选了 60 多名员工,分成 4 个机组,分别由场领导带队,挺进作业现场。所有的人吃住在山上的窝棚里,大干了两天两夜,在马蹄坑的山坡上都栽上了落叶松。20 天后,树苗成活率达到了 96.6%!面对一片稚嫩的绿色,酸甜苦辣交织在一起,许多人禁不住泪如雨下,放声大哭。

此后,塞罕坝机械造林全面提速,最多时一年造林达到 8 万亩,成活率、保存率都创下了全国同类地区的最高纪录。

但是,塞罕坝人要经受的考验并没有结束。1977 年 10 月 28 日,塞罕坝遭遇了一次罕见的雨凇灾害,一夜之间,57 万亩树木被厚厚的冰凌包裹,20 万亩树木全部被毁。树枝的断裂声撕心裂肺,十几年心血换来的劳动成果损失惨重。1980 年夏天,塞罕坝又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12 万亩树木旱死。

使命在肩,百折不挠!面对一次次灾难,塞罕坝人没有灰心,他们含着眼泪清理了死树枯枝,栽上新的树苗,从头再来!就这样,他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经受了一次又一次考验,接续奋斗 57 年,终于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如今,林场森林面积达到了 112 万亩,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如果把这里的树按一米的株距排开,可以绕地球赤道 12 圈。

更让塞罕坝人自豪的是,他们出色完成了当年国家赋予他们的使命,让这里的百万亩林海和承德、张家口的绿廊连成一片,在首都北部构筑起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将浑善达克沙地南下的黄沙,死死挡在了河北北端。这片林海每年为滦河、辽河涵养的水源,相当于 10 个西湖的蓄水量。特别是发源于塞罕坝的滦河,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清水 1.37 亿立方米。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代塞罕坝人在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水源涵养功能区的新任务中,又扛起了捍卫京津冀生态安全的历史重任。近年来,塞罕坝的造林攻坚,开始向着最后的 9万亩石质荒山进发。目前,塞罕坝林场石质荒山攻坚造林任务已基本完成,造林成活率达到 99%。幼树成林后,这里的森林覆盖率将达到 86%的饱和值。

更加让人欣喜的是,美丽高岭上的这片绿色,正在燕赵大地蔓延开来。近年来,我省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每年完成造林绿化面积都在 500 万亩以上,造林数量、质量均居全国前列。目前,全省有林地面积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了 10 多倍。我省环京津地区已经实现了土地沙化逆转。

Hash:052b1d5dc0c4b33d55824f566c8f56ed58ab819e

声明:此文由 盖盖虫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