丕盛镇轶事
孟津古镇探秘之二
丕盛镇是孟津县白鹤镇崔窑行政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全村仅有800多口人,这么小的一个自然村为什么会称“镇”呢?原来,丕盛镇村虽小,但来历不同凡响。
01 丕盛镇村的自然环境
丕盛镇,清代时原名裴盛村。今孟津人称丕盛镇村所在的地方为“丕盛洼”、“丕盛凹”。其实,丕盛镇村所处的地方土地平坦,视野开阔,四周一览无余。丕盛镇村的东北部有一条自然形成的沟壑,沟中的水直接流入黄河,丕盛镇村就处在黄河南岸腹地的黄土高台上。明清之前,丕盛镇村所处的黄土高台名叫黄花山,黄花山北边邻近范村和四冢村、南接梁凹、东到沟口村、西接十里村、七里村。
四冢寨残存老寨墙
丕盛镇村所处的黄土高台从视觉上看并不比周边高,但高台的中部隆起,隆起的坡度很缓,人们难以觉察得到,其实高低处相比的落差并不小。嘉庆版《孟津县志卷之二·山川》:“古草庙在县西十里黄花山上。其地高骞,可以俯睇伊阙,有路通乎新渑,常为行人憩息处。”
这就是说,丕盛镇村附近的草庙处,地势较高,站在这里可以看见洛阳龙门,有一条路从草庙这里通往新安县和渑池县,行人经常在这里歇脚。嘉庆版孟津县志特别指出,草庙附近的路通往新安县和渑池县,而不说通往洛阳,这句话背后藏有深层的秘密。由此可知,古草庙所在的地方是黄花山的制高点,这里曾经有一条车水马龙贯通东西的繁忙官道。正是这条繁忙的官道,见证了丕盛镇昔日的繁华。
草庙水库
1958年,孟津县政府动员民工在丕盛镇不远处的沟中建有草庙水库。
02 商周时期铸铜遗址
崔窑村和丕盛镇村建村历史有多久?答案是至少在3000年以上。
丕盛镇附近有崔窑遗址,据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孟津县志·文物编·古代文化》载:崔窑遗址“位于崔窑村东,面积约4万平方米,在村东方圆300平方米的地表均暴露出有商末、周初时期的陶片。村东50米处的东西向通往村内的土路北水沟内有一灰坑,在灰坑东50米处高出地面约3米的鱼嘴形土岭(群众称东岭)断壁上暴露一残窑,烧窑形制与洛阳铸铜遗址烧窑相似,残存有半瓮形窑膛、烟道、火口。火口呈北向,窑膛内是淤土,无包含物。灰坑和遗址内的遗物有夹砂灰陶大瓮、灰陶绳纹大瓮、夹砂红陶鬲、圈足簋等残片。1984年普查时,在村内征集到一件遗址中挖出的周初铜鼎和一个外施朱砂的贝壳。”陶鬲、圈足簋、铜鼎等都是国家祭祀礼器,说明崔窑遗址的烧窑不是民窑,带有国家官窑的文化形制特点。
崔窑村周初冶铜遗址的发现,是新中国建立后洛阳市的重要发现之一,也是新中国建立后孟津境内的重要考古发现。特别是冶铜遗址和周初铜鼎在同一地点同时出土,这在其它地方殊为少见,对研究3000年前的青铜冶炼和青铜器铸制等具有重要考古价值。
崔窑遗址中不但发现有周初铜鼎,而且有夹砂灰陶大瓮、灰陶绳纹大瓮、夹砂红陶鬲、圈足簋等残片,还有施朱砂的贝壳。这一切充分说明,早在5000年前的裴里岗文化时期,崔窑村和丕盛镇村就是先民的聚居地。
03 丕盛镇周边诸村
丕盛镇村原名裴盛村,其得名至晚在汉代之前,嘉庆版孟津县志里甲中记载有今丕盛镇村周边的白坡镇、四冢村、王家沟、崔家窑、裴盛村、七里图、范庄、后雷家村、上窑村等。
以上诸村,除白坡镇、四冢村、范庄(村)村名至今未变外,今七里村原名七里图,说明七里村与伏羲获龙马见图画卦有关;崔家窑、上窑村均和古代烧窑遗址有关。
这一切足以说明,白坡镇、四冢村、范庄(村)、七里图、裴盛村等早在3000年,甚至5000年以前就是村落聚居地。
嘉庆版孟津县志中称丕盛镇附近的草庙为“古草庙”,可见这座庙在200多年之前已经无法考据庙的始建年代了。另外,草庙中供奉的是什么神灵并不重要,从“古草庙”这个名字推测,很早之前这里就是堆放粮草的地方。
古草庙如此神秘,那么原本的裴盛村,什么时候改名为丕盛镇,升格为镇了呢?
04 丕盛镇村名来历溯源
原来,白坡镇因地处洛阳至长安黄河漕运的黄金水道上而久负盛名。古代洛阳周边各县的粮食、铁器、棉布、食盐等国家控制的战略物资,都要经裴盛村、范村等地运往黄河古渡口白坡渡口和铁谢渡口。豫西地区新安县和渑池县来往黄河古渡口的官道,也要经过裴盛村、范村一带。
古代道路交通条件差,遇到雨雪天气,道路泥泞结冰,来往黄河渡口的车马行人必然受阻,人要吃饭住宿,马要喂草料饮水,损坏的车辆、马的套具绳索、马蹄铁等都需要修理,这一切服务设施,只有设在裴盛村、范村一带的黃花山上最合适。
另外,国家突遇如自然灾害救灾和战争等重大变故,前方急需抢运粮食草料等物资,黄河渡口装卸的货物要有贷场,特别是在漕运船只受阻或不足时,裴盛村、范村就成了储存这些物资的转运站。
这个论断不是臆测,早在汉代,裴盛村、范村所在的黃花山名字就叫委粟山,委粟山的主峰名叫委粟峰。黃河白坡渡口因地处委粟山下,曾经更名“委粟津。”委粟,就是堆放粮食的意思。
宋代乐史著《太平寰宇记卷三》:“委栗山,在县(指宋代孟津县治今河清村)东南三十里,魏明帝景初元年十月,营洛阳委粟山为圜丘,今形制犹在。”《明史·地理志》:“孟津县(指明代孟津县治今会盟镇老城村)西有委粟津。”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孟津县志·津渡寺观》:“委粟津,在白合牛庄村北,因邙山委粟峰得名”。以上引文说明,圜丘早在曹魏景初元年就已经营造了,并且是在委粟山上,而不是在山下。该圜丘在委粟山上,其下临黄河,这里是最佳的祭地场所。魏孝文帝是亲自到“委粟山定圜丘”,显然是在山上。“定圜丘”是实地勘查曹魏时期“营”造的圜丘,需要不需要修整。
因此可以推断,丕盛镇是古代堆放粮草的大型货场和转运站,也是方便车马行人的大型旅店饭店和车马场,也是修理车马配件的大型修理厂。因此,原本的裴盛村,大约在明清时改名为丕盛镇,升格为镇。
04 裴盛村何时升格为镇
今丕盛镇村有陈、雷、贺等姓,据以上诸姓家谱记载,这些居民大多在明代初年迁居丕盛镇村。明末清初时,中原战乱不息,如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二十七年,康熙皇帝曾三次率兵亲征噶尔丹的战役;乾隆三十一年(1788),清政府出兵平定大金川、小金川等战役,前线所需部分粮草,就是从孟津黄河渡口装船运往陕西,丕盛镇因此“生意”兴隆。
资料显示,从清代康乾年间一直到道咸年间,丕盛镇设有旅店、饭店、车马店、铁匠炉、修造厂,这里车水马龙,生意红火。因此推测,原本的裴盛村升格改名为丕盛镇,也可能大约在清代后期道光咸丰年间。
草庙这个地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联接两个黄河渡口的节点,即从草庙经范村可以到达白坡渡口;从草庙经草庙东沟的大路再经今沟口村可以到达铁谢渡口。宋代时,白坡渡口设有白波发运司。在明清两代,孟津所谓的黄河渡口,最重要的就是白坡渡口和铁谢渡口。清代道光年间,铁谢渡口设有孟津港。
05 人文荟苹丕盛镇
丕盛镇地处战略要道,引领时代风气之先,近现代不但诞生了不少企业家和大生意人,在近代革命战争中还诞生了不少优秀军人,比较著名的有贺靖等。
右 丕盛镇贺靖老宅
贺靖,原名贺广鑫,1919年生,孟津县丕盛镇人。贺靖8岁到洛阳上私塾,1935年考入开封济汴高中。1937年,贺靖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介绍,参加冯文彬、胡乔木在陕西云阳镇举办的青训班。贺靖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任冀鲁边区津南支队政治处副主任,1945年任渤海军区第五团政治处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贺靖历任东北民主联军六纵队七师二十一旅独立团政治委员,教导大队政治处主任、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三军政治部巡视团主任,参加了解放长春、保卫四平、鞍山、辽阳战斗及辽沈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贺靖任广州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四十二军政治部主任等职。1963年晋升大校军衔,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
丕盛镇不仅仅是一个自然村,还有很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
Hash:cc56891ae41d6dfd9a7cb409d0f127da1d9663d9
声明:此文由 空山落叶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