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印迹 | 难以忘怀的支前经历

解放战争期间,胶东支前民工一批又一批地奔赴前线,为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草庙子村的林治臣,是威海卫市第一批担架支前民工。让我们跟随他的记忆,追寻支前民工的感人事迹。

林治臣(1922.12—2008.8),草庙子村人

保家卫国 奔赴前线

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向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妄图消灭华东野战部队,占领山东全境,掐住山东与东北解放区的海上通道。经过轰轰烈烈的春运、土改和反奸诉苦运动,广大群众的阶级觉悟有了很大提高,对国民党军队发动反人民的内战更加深恶痛绝。“到前线去,反蒋立功,保家保田保江山”,已成为广大群众的响亮口号。青壮年一批又一批地参加解放军,老年人、家庭妇女和少年儿童也积极参与支前活动,可谓是前线后方一股劲,齐心协力打老蒋。

当时,我在草庙子区公所任支前助理员。5月中旬,我们根据威海卫市政府的布置,经过一段紧张细致的思想发动工作,很快组织起一支500多人的支前担架队。紧接着开展了支前物资筹备、行军、防空及抢救伤员等基本训练。6月上旬,桥头、港西、崮山、羊亭4个区的民工也都集结在草庙子村进行统一编队,5个区共同组成了有300多副担架、1500多名干部和民工的支前大队,这就是解放战争期间威海卫市的第一个支前担架队。

威海卫支前大队的大队长是张心语,政治委员是王熙义。大队下设3个中队,每个中队下设4个分队,每个分队再设5个小队,每个小队有5副担架,每副担架安排5个民工。小队的正副队长均由党员或春运、土改中的积极分子担任,分队的正副队长和正副指导员均由优秀的村干部担任,中队的正副队长和正副教导员则由区干部担任。此外,从大队到中队,都设有管理员、会计、卫生员、通讯员、炊事员等。其中,草庙子区的3个分队和桥头区的1个分队合编为第一中队,中队长是桥头区的副区长刘忠同志,教导员是草庙子区委副书记兼区长吕明同志,副中队长是我,副教导员是桥头区江家口子村的夏元琪同志。

1947年5月草庙子区全体干部合影,时任支前第一中队副中队长、区民政助理员林治臣(前排右三)

经过编队和短暂训练,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在此期间,各中队都开展了表决心、挑应战等活动,大家热情高涨。同志们响亮地喊出“保家乡, 保江山,打不倒老蒋心不甘”“谁英雄,谁好汉,支前当中比比看”等口号。民工队员们万事俱备,只待出发的命令了。

6月21日晚饭后,威海卫市政府在草庙子村东坝的大树林里召开欢送支前民工大会。市长于洲、参议长梁宗翰和市支前指挥部的冷参谋亲临送行。次日早上,大队准备出发时,出现了更加激动人心的场面,草庙子村和邻村的许多干部群众都跑过来为我们送行。有的是父母送儿子,有的是妻子送丈夫,也有的是哥嫂姐妹送弟兄,还有未婚妻送未婚夫的。因为第二天是端午节,村干部、群众和亲人们热情地给我们塞上了一兜兜的鸡蛋。我们就在这种深情厚意的氛围中和一双双期望的目光下踏上了支前的征途。

奔赴前线的支前大队

出发当日,我们不知不觉急行了80华里,当晚宿在昆嵛县葛家附近的中旺疃。再经过八天的晓行夜宿,队伍到达了莱阳县的万第。在那里,我们休息了一天,胶东行署支前指挥部给我们作了有关前线形势的报告,并向我们下达了新任务——越过胶济铁路,到诸城县百尺河村一带,向胶东行署支前随军办事处报到。

从万第到达诸城的百尺河村,本来只需要四五天的时间,但由于时值霪雨季节,道路泥泞,河水上涨,给行军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特别是青岛敌人西犯,封锁了高密县城以东的铁路,迫使我们不得不改变从平度、高密之间越过铁路的打算。我们多跑了几天路,把队伍拉到高密县城以西,由当地区委和区中队的同志作向导护送,才在夜间从康家庄一个铁路桥洞下穿过铁路。这一夜急行军120华里,天刚亮队伍就到达了高密的柴沟,在这里休息了一天,第九天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历尽艰险 转战沙场

我们在百尺河村休息待命期间,从小队到中队,都对半个多月的行军进行了总结,找出了经验教训,表扬了好人好事,做好了迎接“大战”的准备。四五天后,南麻战斗打响了,我们奉命开赴前线接受任务。这是我们第一次接受任务,也是最紧急、最艰巨的一次任务。我们的行进路线是从百尺河村出发,途经诸城县枳沟、五莲县的前长城岭和莒县的九里坡,过沂河后直奔南麻前线。一路上,我们跋山涉水,忍饥挨饿,轻装前进。在赶到九里坡时,距离接受任务的地方还有240里地。为了把伤员及时转移下来,民工们不顾一切地拼命跑路,只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便赶到了目的地,及时把200多名伤员转移下来。在后撤的路上,背后敌人追击,空中敌机轰炸扫射,但处境越艰险,大家越有精神,饿了就吃几口熟高梁米,渴了就喝几口路边的积水,日夜兼程地转移到了五莲山一带。我们中队在小石岭、石河崖村住下,一面让民工们休息,一面给伤员们治疗。

战场上运送伤员的担架队伍

发了疯的国民党军,从四面八方向我们包剿过来。情况越来越危急,困难也越来越大。我主力部队转移至外线,地方部队和野战医院全部疏散。群众坚壁清野,青壮年到周围山上打游击,老弱残疾和妇女儿童则到山沟里去避险。伤员无处安置,粮食供应基本断绝,仅有的一点食物都用来照顾了伤员,当地干部只好从地里弄来一些未成熟的高梁米,给我们充饥。俗话说“饱了蜜不甜,饿了甜如蜜”。平日难以下咽的食物,这时也觉得又香又甜了。就这样,我们抬着伤员每天奔波七八十里地,一直在五莲、臧马、高密、临朐沂水日照莒南一带转悠了18 天,后来奉命把伤员送到了江苏赣榆县,再返回莒南休整待命。

此后,文登海阳的支前民工队伍也编入到我们威海卫大队里来,大队也改扩编为支前担运团。全团设5个营,我们一中队改为第一营,我任副教导员。在随后的整训过程中,我们不仅认真总结了前一阶段的经验教训,还聆听了部队首长和战斗英雄的报告,大家都决心支前到底,直到取得最后胜利。

进入9月份,我们担运团跟随华野9纵,在3个月的时间里,连续完成了我军为夺取诸城、高密和丈岭等几个战役、战斗的伤员接送任务。解放莱阳城的战斗打响之前,我们于12月9日奉命从诸城程戈庄出发,赶到莱阳城附近待命。这时的天气已经很冷了,几乎天天飘着雪花,我们民工虽然还是身着单衣,但为夺取大反攻的胜利,全然不顾天寒地冻,一路小跑着向目的地进发。在亭口东的大远庄,遇到了当时的胶东行署主任曹漫之,他摸着通讯员张文杰同志的单薄衣服和干粮袋说:“你们受苦了!”张文杰回答道:“为了打倒反动派,再苦再累也心甘!”特别是进入胶东地区后,见到每个村庄的墙上都写着“口袋计,不是吹,蒋军插翅也难飞”等大字标语,回忆起前段的经历,更加坚定了我们必胜的信念。

莱阳攻城战斗一开始就打得很激烈。我们尾随着攻城部队,以最快的速度把伤员从火线上一批又一批地转移下来。记得第一趟转运伤员,战场距离前方医院42华里,我们往返只用了3个半小时,平均每小时跑路24华里。前线指挥部惊叹称我们是“飞毛腿”,当夜就赠给我们营一面画着火车头、写着“三好、五好,运作神速”的锦旗。这次战斗打了七天八夜,我们担架队和战斗部队一样跌打滚爬、勇往直前,没睡过一个囫囵觉,只能在行军途中边跑路边闭闭眼。战斗空隙,我们还往返400多里路向掖县运送了一趟战利品(缴获敌人的枪枝弹药)。战斗结束后,我们奉命转移到招远栖霞交界处的筐里、圈里、篓里一带休整,庆祝胜利,评功授奖,欢度新年

载誉归来的支前运输队

同甘共苦 团结战斗

战争是残酷的,环境是恶劣的。支前的半年多时间,我们是在硝烟弥漫的隆隆炮火中和饥饿劳累中拼闯过来的。度过这段艰难的岁月靠的是什么?靠觉悟,靠意志,也靠我们的光荣传统。有这样几件事,至今还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脑海中。

那是在刚离开家门奔赴前线的路上,滂沱的大雨,奔腾的河水,给我们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五龙河、大沽河、小沽河,队伍总算是安全地渡过去了,可是在抢渡胶莱河时却出现了问题,我们面前的这段河流宽度有3华里,水深流急。我带领二、三分队在上游比较顺利地渡过了河流;而吕明、刘忠等同志带领的一、四分队按照原定路线过“迎仙桥”,当时桥面(漫水桥)水深1米以上,他们拉起绳子,逐个扯绳摸索前进。由于水流湍急,有五六名队员失足掉到桥下,尽管同志们奋力搭救,四分队的指导员刘炳初同志还是被洪水卷走了。未到前线先折一将,大家悲痛万分,但是洪水夺走了我们的人,却夺不去我们一颗颗倒蒋的心,队员们的意志更加坚定了。因为天黑加上情况紧急,我们来不及、也找不到刘炳初同志的遗体向其告别,大家只能把蒋介石欠下的这笔血债深深地记在心里。为人民雪恨,为战友报仇,队伍在急速前进。

当我们第一次转送南麻战斗的伤员时,大部分时间是在五莲山、臧马山等山区忙碌奔走,且又是在夜间行军,有时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地形陌生,惊险异常。崎岖狭窄的山路,陡峭险峻的悬崖,一不小心就会掉崖身亡。这时,我们的干部民工更加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几百口人抱成一团,拧成一股绳,同甘共苦,相依为命。记得一分队的林治春,一夜之间10个脚趾甲全被山石撞掉了,同志们心痛地把他搀上担架抬着走,而他却不安地、一遍又一遍地责备自己给战友们添了麻烦。中队长刘忠同志在下山坡时不慎摔在石硼上,屁股被划开一道长口子,鲜血直流,同志们要抬着他走,可他硬是忍着疼痛,坚持拄着棍子指挥队伍继续前行。

子弟兵为人民,人民热爱子弟兵。在撤离南麻战斗的日日夜夜里,我们经常是空着肚子赶路,人民军队铁的纪律要求我们困难再大也要自己忍着,不动群众一针一线。当时我们没菜吃,大家宁肯吃盐粒,也不拔群众一颗菜;湿柴燃不着,也从不拿群众一把干草。有一次,一名队员腿痛难忍,折了群众一根竹子当拐棍,我们发现后,除命令他把竹子退还给群众外,还让其亲自登门赔礼道歉。这些事情使当地群众很受感动,他们连夜刺绣了“纪律严明 秋毫无犯”的锦旗赠给我们。我们还抽空帮助群众干活劳作,给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在刘家庄驻防时,为了使成熟的庄稼不被国民党军糟蹋,全体民工一起出动,帮助群众把谷子抢收回来。当时鲁南一带流行疟疾,当地群众叫“发贫寒”,传染很厉害,有的一人得病染及全家,我们也有不少队员被传染了。于是,营部的医助张立友同志就带领卫生员挨门逐户地为群众检查治疗,由于治愈率很高,他们颂扬我们队伍中有“神医”。邻村的群众听说后,也跑来求我们治病,被治好的群众都纷纷到营部道谢。团部还把一面写着“神医张立友”的锦旗送到了营部以示表彰。

敌人的围困堵截,给我们造成缺医少药、断粮停炊的困难局面,不少伤员的伤口感染了。我们营住在日照县的小岭村时,为了抢救伤员,不少民工拿出自己的零用钱买鸡蛋给伤员吃,更多的同志则和医生一起忙着给伤员洗涤纱布、包扎伤口,像亲兄弟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伤员。伤员们深受感动,有些轻一点的伤员,宁肯自己随军步行,也不肯让民工受累。

立功受奖 载誉归来

7个月的战地支前生活考验了我们,也锻炼了我们。民工们以出色的成绩赢得部队、人民群众和胶东行署支前指挥部的高度赞誉。我们营570多名民工中,先后立功受奖的就有400多人次,其中有三等功臣、二等功臣、一等功臣,还有特等功臣。我们营的“神医”张立友被评为特等功臣;一连的褚文义因在抢渡胶莱河时,不顾个人安危,顽强地与洪水搏斗,连续救出两名战友,荣立一等功。此外,从营部到连、排都荣获了很多锦旗。在我们即将踏上归途的日子里,大家都把这些荣誉锦旗展示了出来。整个营区里红旗招展,成为了鲜艳的红旗营,有些锦旗上绣的大字,至今还记忆犹新,其中有“为国争光”“反蒋有功”“支前模范”“劳苦功高”“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爱民模范”“鱼水之情”“秋收模范”“火车头”等等。营部还有七纵队在莱阳战斗中奖给我们的37支步枪、冲锋枪及部分子弹。这是胜利的象征,也是我们每一名民工的骄傲。

林治臣支前立功证书

我们在筐中、篓里、圈里休整了22天后,上级通知我们复员返乡。1948年1月17日,我们满怀胜利的喜悦,踏上了归家的路途,当天夜宿凤凰崖。第二天太阳还未落山,就回到了草庙子村。街道上满是迎接凯旋民工的群众,载歌载舞,锣鼓喧天。时住凤林区大天东的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同志还特地给我们送来了京剧表演,以示欢迎和慰问。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我们每名民工都流下了激动的热泪,陶醉在一种说不出来的幸福之中。

采访北郭格村94岁的解放战争支前民工丛瑞滋(左)

(林治臣口述 张义江整理)

编辑制作:临港区宣传部

Hash:e2b602cfea50faae25be04ca32266288b7570ea3

声明:此文由 今日临港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