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典型的北方古村落——《怀古之旅》58

一座典型的北方古村落

——《怀古之旅》58

朱家峪是个典型的中国北方小山村,在章丘市的官庄乡。明朝初叶,朱家的先祖朱良盛从河北枣强县迁到这里,经过600多年的繁衍生息,开辟了方圆十里的山地田园,建造了民居、古道石桥、学校、宗祠与庙宇,播种了稻、黍、麦、菽和苹果核桃柿子山楂、软枣、花椒李子桃子等果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口最鼎盛时,达到两千人。

朱家峪没有乌镇周庄江南古镇的灵秀,也没有阆中平遥西北古城的厚重,更没有周村旱码头商城的繁华,但它却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简朴和原始古拙。尽管鼎盛时期已成过眼烟云,原来的山民大都守不住山村的闭塞和寂寞,投入了山外的繁荣与喧嚣。随着时光流逝,人去楼空,小山村成了冷清的古村落,暮秋季节,透露出几分荒凉、萧杀的景象。但游客却能在众多的古桥、古道、古祠、古庙、古宅、古校、古泉、古哨等实物中看到当初的热烈与安宁

原始古拙的朱家峪

上午游了百脉泉公园,我于午后乘坐公交车到朱家峪,下车时已近三点,而最后一趟返程的公交车是四点一刻,景区外只有自备车,不见出租车,所以我必须把握好时间。

朱家峪的入口处是一座大青石砌成的城搂,当地人称之为“圩门”,两边的墙垣上建有箭垛,据说是鸦片战争时期为了防御土匪而修建的防御工事。城门前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国家3A级旅游景区标志的石碑。

前方“圩门”

过圩门是一条两边铺着整齐的大青石的石板路,称为“双轨古道”。那天下着小雨,石板湿漉漉的,路的右边是一条干涸的小溪涧。

双轨古道

沿着石板路前行,不远处是朱家峪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文昌阁文昌阁是供奉文昌帝君即文曲星的地方,文昌帝君为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随着科举制度的确立,对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渐普遍。建有文昌阁的地方一般是重视教育和得中科举人多的地方,朱家峪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居然建了文昌阁,实属罕见,可见其对教育的重视。

朱家峪文昌阁为大青石垒砌的城堡式建筑,上下两层,上建阁楼,下开圆形门洞。文昌阁屋脊,是由十余块方砖透雕的二龙戏珠横贯于屋顶,被专家誉为“清代精美之作”。文昌阁建于清代道光年间,距今170多年过去了,历经沧桑,未经修复,依然原貌。

文昌阁

朱家峪有一所山阴小学,建于抗战时期。半个多世纪以来,淄博专区第六速师、章丘十中、农中、朱家峪中学等都在此办过学,如今的山阴小学已开辟为民俗文化展览馆了。朱家峪还有一所女子学校,当时开设一个班,学生二十多人。

朱家峪的进士第并非真正参加殿试及第进士的府第,乃是“明经进士”。清代的明经进士即贡生,为挑选进入国子监深造的生员佼佼者。朱家峪出过一位举人朱凤皋,朱氏家祠大门两旁的旗杆石便是因他而设。朱家峪的朱氏家祠建于光绪年间,至今保存良好,大门上方有一颗七角星,据说朱氏先人南宋理学家朱熹出生时右脸有七颗黑点,形似北斗。后来,同属沛国世胄的朱氏宗祖,将朱熹脸上的七颗星痣组成一个“七星图”,悬于祠门,以此激励后人刻苦读书

朱氏家祠

坛桥七折是一处比较奇特的建筑,一口古井,口小肚大,状若坛,故名坛井,水源丰富,井水甘洌。坛井四周建有七座小桥,有平有拱,纵横交织,曲折相连,远看如平地建桥,亦桥亦路。昔日此处,绿柳下,古桥边,男人汲水,女人洗衣,喧闹嬉戏,别有一番情致。据有关文字介绍,七桥是为了削弱山洪的冲势,根据洪水走向按照力学原理而建造的。

坛桥七折

康熙立交桥为青石砌成,分东西两座。山村沟谷建桥,意在防洪。雨季来临,桥下泄洪,桥上行人。两桥均建于康熙年间,有专家称之为“现代立交桥的雏形”,故称之为“康熙立交桥”,距今三百多年,依然坚固如初。

“康熙立交桥”

朱家峪有祠庙、楼阁、石桥、山泉、哨门等大小景点几十处,被专家誉为“齐鲁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标本”。2005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二批)。随着电视剧《闯关东》的热播,近年来有《红嫂》《法官老张》《星星之火》《靠山》《永远是春天》《黑白往事》《南下》《娘》等电视剧在此取景拍摄。《闯关东》主人公朱开山的“俺是章丘朱家峪的”这句台词,把这个偏远的小山村推到了世人的面前。

《闯关东》拍摄地标志

“朱开山旧宅”

走在村中略呈上升趋势的弯弯的青石板路上,路旁随处可见石磨、石臼、石缸、石槽,断壁残垣,老屋虬树。在傍晚的潇潇细雨中,浓浓的沧桑感油然而生。

(原标题《朱家峪》)

附门票:

Hash:10a38cb5b845ee4e25b39b2ae82d9a75854decbc

声明:此文由 小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