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移民让济南有了个国,引得某外国前总统来认祖
生命是流动的,除了身体里的血液之外,还有一代代人在大地上迁徙与分离,而当人们在某一地暂且停留下来,那里便成了一种标志,成为可以追寻的故事与记忆。
西戎
秦人,华夏族西迁的一支,在中国的古籍里,他们曾是为商朝戍边西陲的勇士,后因与被征服的西戎部落一起追随周人征伐商落被封诸侯。秦人留在故地,跟随他们参与周人伐商的部分西戎部落则被迁移到了今山东济南一带。这些西戎部落是中国历史上的卢人中的一部分,即是在汉代被称作卢水胡中的一支。如此,周代中原地区便有了一个以我们今天说的少数民族部落迁徙而得的名称——卢国。这是当时被以“国”相称的少数民族迁徙部落之一,在春秋时期亡于楚国。
卢水胡是汉代至南北朝时期活跃于中国西北的少数民族,族源复杂,既有匈奴、月氏的成分,又在民族演进中吸收了羯族、氐羌乃至汉族等部族,因而兼具白种人和黄种人的特征。他们分为三大部:泾渭流域的安定卢水胡,河西走廊的临松卢水胡、河湟谷地的湟中卢水胡。安定郡(今甘肃平凉、宁夏固原一带)是卢水胡的发源地,境内有卢水(又名泸水)向东南流入泾河,自古便是羌戎杂居的半农半牧地带。被迁移到了今山东济南的卢人曾经与他们一起以现在的甘肃平凉崆峒山为根据地,建立起部落联盟,即方国联盟。
一个民族就这样因为迁徙而将现在的甘肃、宁夏与山东联系在了一起,在让济南长清区有了卢国故城的遗址之外,也勾起了人们对于往事的共同追忆。“国”被灭了,但人存活了下来,并且又一次开始了不断的游移,故乡因此在这里变成了一个姓氏——卢国被称作是全世界所有卢姓人氏的发祥地。
卢国遗址在2007年被公布为济南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称,在上个世纪60年代,这里还能看到城墙,局部还有相当的高度。但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随着农田基本建设的大规模开展城墙才逐渐坏掉。现在虽然已看不到耸立的城墙,但轮廓可辨,个别地方还能见夯土。然而,这城是否当时迁徙的卢人所建,已经没人能够说清楚,因为,西汉济北国之都城也在卢国故城。唐朝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引《黄帝八十一难》说:“(秦越人)家于卢国,因命之曰卢医也。”历史的尘埃就这样遮掩了往事与人们来时的路,而看不清的那一部分却也是大家共同的记忆。
据当地媒体的报道,2015年9月,济南市长清区唐李村挖出一埋在地下长达50年的元代古城石门和三座石碑。石门由三块巨石构成,左右各一块立石,高2.8米、宽60厘米、厚40厘米。左立柱石上刻有修石门的文字记载,有修建石门的经过、人员和时间,修建时间是“泰定肆年叁月”,推算出来是1326年的元代泰定年间,至今691年。立石的上方还有放石横梁的槽。门上石横梁长3.5米,即门宽3.5米,两头还有放入门立石的榫,长30厘米、宽10厘米。691年与两千多年最初的卢国历史相比,明显短出了很多,这也都是卢城延续下来的历史,都存活在天下卢姓人氏的心里。
坟台村内古庙
此外,济南长清还有卢国国君墓遗址,那里是归德镇西北一个叫坟台的村子。据传,坟台村址原为周朝卢王之墓地,被盗后,垦为良田,只留祭坟台一座。唐代年间,人们来此立村居住,并以祭坟台命名此村。
坟台村有一块石碑,正面刻有刻有“卢国国君墓地”字样,背面刻有“背面有这样的记载:“春秋之时,齐国王命之卿高傒(敬仲)因辅佐齐桓公,功勋卓著,食采于卢,因以为卢氏,并择地为墓地……”这也是一段有关卢国的历史。而更值一说的是,2000年时,韩国前任总统卢泰愚和夫人金丙淑曾前来认祖,拜谒了卢国国君墓,并在长清成立了世界卢氏宗亲创立大会。
卢国,就这样成了一种追忆,追忆着茫茫大地上的历史。虽说,文字记录下来的不过都是点滴的痕迹,但有它心灵深处总是温暖的。(文/路生)
卢国国君墓遗址
本文为作者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谢绝其他媒体转载!
Hash:954205d5edc347ce7eda4cd3adc585e36ccfc987
声明:此文由 路生说史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