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记忆 | 邢窑
邢窑是我国古代生产白瓷最早的窑场之一。它始烧于北朝晚期,经过隋朝的飞速发展,到唐朝已达到鼎盛阶段,成为我国早期白瓷的生产中心。唐代邢窑白瓷造型独特,产品精美,产销量巨大,无论是对我国的物质文明还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邢窑白瓷的烧制成功,结束了自商周以来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我国陶瓷史上“南青北白”争奇斗妍的两大体系。邢窑的烧造历史从北齐、隋代、唐代至五代、宋、金、元,代代传承,源远流长。
20世纪70年代以前,古陶瓷研究专家陈万里、傅振伦、冯先铭、叶喆民、杨文山等学者根据文献记载,先后对邢台、内丘、临城以及沙河县进行了调查,均未能发现唐代白瓷窑址。1980年初,临城县二轻局为恢复邢瓷生产成立了“邢瓷研制小组”,在河北师范大学杨文山老师的指导下,在全县展开调查,终于在县城以北的祁村发现了唐代窑址,捡到了“类雪”、“类银”的细白瓷片。1981年4月25至28日,由国内著名古陶瓷研究专家和各大新闻媒体参加的“邢窑与邢窑艺术鉴赏会”在临城县召开,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临城所发现的窑址就是著名的邢窑或至少是其中一部分。会后,国内外媒体进行了报道,专家学者也纷纷发表文章,这一发现标志着邢窑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
邢窑遗址主要分布在内邱、临城和邢台县境内的太行山东麓的山前丘陵、平原地带,大部分集中在京广铁路以西的李阳河、泜河两岸。这里地势西高东低,河流纵横,到处是冲沟埝垅。在这一带的竹壁、祁村、澄底、南程村、贾村、邵明、磁窑沟、永固等地蕴藏着大量的粘土、铝矾土、硬质耐火土和半软质粘土。在内邱、临城和邢台县的西部山区还有石英、长石矿物广泛存在。这些充足的制瓷原料,为邢窑的烧制奠定了基础。在北起临城西双井,南到邢台县西坚固,约60多公里长、近30公里宽的范围内,分布着不同时期的瓷窑遗址26处。
邢窑精细白瓷造型浑圆饱满,高贵典雅;胎体细腻,质地轻盈;釉色洁白,莹润如玉,深受达官贵人的喜爱。正如唐代大诗人皮日休《茶瓯》诗形容邢白瓷“轻如云魄起,圆如月魂坠”。所以,邢白瓷最早被选为贡品,每年向朝廷大量进贡。文献记载,在唐代定期向朝廷进贡瓷器的窑口,有代表了北方瓷业和南方瓷业最高水平的邢窑白瓷、越窑青瓷和河南府白瓷。在这些定期的贡瓷中,又以邢瓷上贡时间最久,数量也最可观。
代表器物
邢窑白釉“盈”字盖盒
年代:唐朝
规格:高7.2厘米,直径15.7厘米。
特点:胎质白皙密致。通体施白釉,仅子口接触处未施釉。釉层洁白匀净。底部刻一“盈”字。
邢窑白釉皮囊壶
年代:唐朝
规格:高12.5厘米,口径2.2厘米,底径12.5厘米。
特点:壶提包式,上窄下宽,上端一面有小流,流直口,中间凸起曲形柄,壶两面凸起包袱褶纹线各一道,中间凸线一道,底划刻“徐六师记”四字匠师题款。
此壶是摹仿少数民族皮囊容器而烧制的,样式新颖,胎质细腻,釉色白润,制作精巧。唐代白瓷不以纹饰取胜,而把美化重心放在造型和釉色的谐调及其相互映衬方面。此器物精雕细琢,且有作家名款,是研究唐代白瓷的珍贵实物资料。
邢窑白釉玉璧形底碗
时代:唐朝
规格:高4.7厘米,口径15.6厘米,足径6.7厘米。
特点:碗敞口,反唇,瘦底,壁形底足。里外满釉,足无釉。
此碗在上世纪70年代于河北邢台唐墓出土,釉色莹润,白中闪青,是唐邢窑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邢窑研究》 《千年邢窑》
图片来源于网络
Hash:b936b5884ccf4d7e34056c09d2f6188a0d6c6695
声明:此文由 京津冀消息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