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汉槐的传说
汉槐冢为1800多年前东汉一王侯的墓葬。墓内呈“サ”字形,两门13室,拱券式和覆斗式相结合的墓葬。出土器物40余件,其中12莲灯为稀有文物,现在北京历史博物馆存展。另有五铢钱22枚和银链一段等文物。因冢上有一株千年古汉槐而得名。
禹城汉槐的传说
作者/姜宝兵
禹城汉槐公园国槐位于禹城市汉槐公园中心,树高15米,胸围260厘米,冠幅20米,生长良好,开花结果正常,树龄1800年。相传禹城“汉槐”源于东晋末年,由山西移民所植,系山西“汉槐”同根同祖。后经多个朝代,清朝乾隆年间曾发生火灾,奇怪的是有红色液体从树中流出。民国初年,山西大旱,禹城雨水充沛,但“汉槐”干枯,甚是奇怪。古槐的南面和北面,各生有一棵与古槐同根同脉的子树,树龄也在九百年以上,呈三足鼎盛之势。
夏日周末的午后,徜徉于汉槐公园。远处望去土台被石块砌了一圈,形成一个高大的四棱高台,高台的东面新建了一座长方形的平台,台体和栏杆均为白色大理石,其西端和土台连为一体。白色大理石平台下,四棱高台的东壁上贴了一块黑色的碑体,上面刻着白色的《古槐志》:“其冠如棚,郁郁葱葱......”宋代文豪苏轼《三槐堂铭》记述有“三槐王氏”事迹:北宋兵部侍郎王佑文武忠孝品行端正,不附权贵,专程到禹城拜谒古槐,并借古槐之灵韵,按相同方位形式在院中植槐三株,其子王旦果然做了宰相,时称“三槐王氏”。宋朝三百余年,王氏后裔秉承先祖忠恕仁厚精神,为民者勤劳生产,为官者廉洁自律,秉公正直,被苏轼赞誉为“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走到近前抬眼望去,一个高台上一棵古槐老树耸然而立。老槐盘根错节,枝繁叶茂,亭亭如伞盖。它的根基是由三条土龙般暴出地面的粗大根脉组成。根脉居中处是一株不知何年枯槁的最粗大挺拔的主树干,其木质仍坚实完好;树干表面经漫长岁月雨浸日晒,其色泽恰似古铜雕塑!在根基脉系再延伸处,紧挨着枯树干生长着多株挺拔健壮、枝繁叶茂的成年槐树。由于这些成年槐树正兴旺发达,风华正茂,以致整体根基脉系都长得更粗壮,扎得更深广;大根脉生息小根脉,小根脉滋生新树芽,有的树芽已经长成小槐树。
这就是龙山文化遗址汉槐冢,汉槐冢有南北两冢,此处为北冢。据说1954年10月,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曾组织人员对此冢进行考古挖掘考证,此冢为1800多年前东汉一王侯墓葬,墓内呈“サ”字形,两门13室,拱券式和覆斗式相结合的墓葬。出土器物40余件,其中12莲灯为稀有文物,现在北京历史博物馆存展。为保护这一古文化遗产,修建此园的同时,用大青石将其围砌,冢上古槐用铁栏围起。大槐树确实很老很古,树形大,树的皮纹细且明显糙裂,干如虬龙蟠曲,或昂首苍穹,或垂首半空。树条横生,老树苍劲挺拔。树的扭绞处虽结了痂鼓了瘤,但偌大的树冠浓荫如伞,看上去身子骨还是很硬朗。高大挺拔的古槐上连缀无穷的花飘出清香,引来蜜蜂采撷,它历经风霜雪雨,树冠依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依然荫及后人。老槐树枝叶葱绿,虬枝弯旋曲转,槐叶吊挂似兰,站立树下,显得十分清凉恬静。
站在古槐树下,不禁深思,日升日落、春去春来,多少岁月、过眼云烟,只有这几株古槐,巍然屹立,冷眼旁观世间风云变幻……不知多少年后,还会不会有人也这样悄然立于树下,痴痴凝望古槐发古人之幽思,猜想数百年层叠岁月里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据记载,中国人植槐最早可能起源于古代的“社坛立树”。 《周礼·地官·大司徒》载:“设其社稷之,而树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名其社与其野。”说明树是社的标志。而槐树是西周时的社树之一。 在《尚书·逸篇》载:“大社唯松,东社唯柏、南社唯梓、西社唯栗,北社唯槐。”国槐不同于洋槐,国槐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树种,而洋槐的另一个名字叫做“刺槐”,开白花,是从外国引进的。
,
中国民间有一俗语:“门前一棵槐.不是招宝就是进财”。在这里人们把槐树誉为招财进宝的吉祥之树。中国人将槐树誉为吉祥的化身,源于首先将它视为神灵的栖息之所。如果追根溯源,当起源于周朝。《太公金匮》中记载:“武王问太公曰:天下神来甚众,恐有试者,何以待之。” 太公说道:“ 请树槐于王门内,有益者入,无益者拒之。” 这里讲的是周武王与姜太公关于祭祀神灵的一段对话。武王对姜太公说:天下来的神很多,我们将如何安排他们歇息呢?姜太公答道:请在王宫门内栽植槐树,社神就有了栖息之处。
作者简介:姜宝兵,字剑梅,号剑梅楼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德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Hash:e633b1e25152e7f6439cf9f9f1619e81ae28fd37
声明:此文由 我的人文禹城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