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淄川马鞍山那段传奇和悲壮的历史,你知道吗?

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在抗战时期,淄博也出现过同样的英雄,而且当地人自豪地说“比‘狼牙山五壮士’更具有传奇色彩”。

狼牙山是五壮士,马鞍山是六勇士,同样是弹尽粮绝后英勇跳崖,但淄博的故事中,主人公却是同出一门的祖孙三代。这壮烈一幕发生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太河镇淄河的马鞍山

小小马鞍山敌军围困万千重

海拔618米的马鞍山,分东、西两个峰顶,中间以狭长的山脊相连,因形似马鞍而得名。因为扼山东腹地,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齐鲁两国就曾在此大动干戈。记者在马鞍山上看到,至今山上还保存有齐长城、兵营等遗址。

抗战时期,这里是沂蒙山抗日根据地通往渤海区、胶东区交通要道,敌我双方在此展开了反复争夺。当时,日伪军纠集5万兵力,对鲁中区实行了拉网合围式的大扫荡。马鞍山地区的我主力部队为粉碎敌人合围暂时撤离。但由于山势险要,易守难攻,这里仍是我军的“小后方”,30多名伤病员和一些群众陆续被安置在山上。其中,就有负伤截肢后在山上休养的八路军115师教导一旅二团副团长王凤麟。

按常理,一方面山上并无我军主力,另一方面马鞍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敌人不会不惜代价发动大规模进攻。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942年11月9日,日伪军突然兴师动众前来进攻。小小马鞍山下,竟密布了2000多个日本鬼子。

原来,在日寇的扫荡中,一个急于立功的汉奸向敌人透露了一个不确实的情报,说山上不仅有我军的指挥部,而且还有兵工厂等军事设施。正因找不到我军主力而心急如焚的敌人,做出了这样疯狂的举动。

扼守天险毙伤百余敌人

“那次战斗才叫激烈呢。攻山的鬼子非常多,几乎密布了整个山坡。轻重机枪射出的子弹就跟下雨一样密集。战斗到了晚上也没有停止,敌人的大炮,炸得天上就跟烧红了一样。”马鞍山下小口头村原村党支部书记孙元明,当时还是个未成年的孩子,战斗打响的时候,和村里的不少百姓都躲在马鞍山对面的山上观看,当时的战斗,给老人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

史料记载,当时敌人在周围孟良台、东坡和后峪岭等山上架起大炮直轰南天门和峰顶,数架敌机轮番俯冲轰炸,在飞机、大炮、重机枪的掩护下,大批日伪军向山上不停冲击。而守山的八路军伤病员及家属加起来不过30余人,却一直坚持了两天一夜,并毙伤敌人100多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奇迹呢?

后来在寻访中发现了答案:一是我抗日军民誓死抗争。当时,在王凤麟的指挥下,山上的伤病员、家属、小孩、老人都行动起来,用手榴弹、石头和仅有的几支枪阻击敌人,可说人人皆兵,个个死战。二是马鞍山的地势天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马鞍山两个马鞍部主峰,都是壁立百仞,只有一条仅容一人的小径可以向上攀登。记者攀援时,抓着后来为方便登山者专门修建的铁索,感到天眩地转,当时敌人往上攻,情形可想而知。更绝妙的是,在小径的侧面峭壁上,我抗日军民还专门在内侧挖了两个仅容一人的小洞,小洞挖成后留一个枪眼,射手只能看见小径一米见方的区域,但只要敌人经过,肯定在劫难逃。据说,当年我军指挥员为了挖这两个小洞,专门请来能工巧匠,最后的工钱是与挖出山石重量相当的麦子。这么大的成本,确实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不是我方子弹打光,敌人休想攻上山峰。但即使在子弹打光的情况下,山上的军民仍以石头为武器,让敌人寸步难行。最后直到石头也全扔光了才丢失了山头。这场英勇的战斗,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战果:敌人以付出100多条性命的代价,敌师团参谋长山田大佐也在战斗中一命呜呼。因此敌人发现以如此代价夺得一座空山后,恼怒得将提供错误情报的汉奸当即处死。

一门忠烈英雄忠魂青山

连石头也全部砸光后,山峰失守已成定局。在激烈的战斗中,山上大部分人英勇牺牲了,王凤麟也壮烈殉国。在敌人冲上山前,幸存者中有抗日军属冯旭臣老人和女儿冯文秀、儿媳孙玉兰及3个孙子冯新年、冯芦桥、冯平洋。眼见得敌人就要冲上山峰,全家人相扶着跳下山崖,英勇就义,谱写出山东抗战史上壮烈的一页。

冯氏一家人的英雄事迹,很快在当地军民中广为流传,组织上专门授予他们“一门忠烈”的光荣称号,成为激励军民英勇抗战的榜样。但更让人惊异的事情还在后面:近年来,人们发现,在一处陡崖上,长年风雨的冲蚀,慢慢现出一张老人的面容。人们都说,这是冯旭臣老人的英魂刻在青山上了。记者在这里看到,山石拼就的面容栩栩如生,甚至头上那顶棉帽子都清晰可见,像极了纪念馆中老人的遗像。

马鞍山保卫战气壮山河,威震敌胆,打出了中华民族的威风,表现了民族英勇不屈的崇高品德和不可征服的民族精神,正如“马鞍山抗日烈士赞”中写的那样:“奇男儿,守空山,频将敌伪截断。飞机大炮山可撼,壮士英风不变!审知军械势悬殊,浴血运石仍抗战。拼头颅使敌伪惊服,这气节教人民敬念。山或崩,石或烂,烈士精神终古焕!

马鞍山

现状

马鞍山摩崖石刻共有五处,分别为原泰山军分区司令员、八路军一一五师一旅旅长廖容标将军(后为南京军区副司令员)题写的“马鞍山抗日遗址”。

“碧血千秋”四个字刻于1985年,它位于马鞍山主峰的南侧,烈士纪念碑北侧的石崖上,是抗日战争时期四县(博山淄川、益都、临朐)联合办事处主任冯毅之先生(原山东省文联主席、艺术学院院长)198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题写。

1946年5月,鲁中军区行政公署参议会向冯旭臣的遗属敬赠金字大匾,“一门忠烈”。

“一代英豪”刻于马鞍山天梯入口处的石崖上,是原八路军山东纵队一旅旅长钱均所题,钱将军后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

原八路军一一五师一旅二团政委李伯秋(后为沈阳军区副政委)1984年重游马鞍山时所作的《水调歌头》石刻,团长吴瑞林(后为海军副司令员)所作的“忆王凤麟烈士”石刻。

马鞍山抗日纪念碑建于1945 年7 月,碑形为六角形。碑的正面镌刻着鲁中山区专员徐化鲁题写的“气壮山河”四个大字。

马鞍山抗战纪念碑,高11.9 米,呈步枪状,象征着1942 年11 月9 日发生的马鞍山抗日保卫战,由迟浩田题写碑名。

2003年迟浩田上将题名马鞍山

马鞍山抗日烈士纪念碑上隽刻的烈士27名:一旅二团副团长王凤麟;鲁中联办民政处副处长谭克平;四县联办公安局一股股长董恒德;鲁中区党委组织科长李成式;四县联办公安局二股股长李绪臣;孟宪民、柳京湖、谢清云、赵希林、王奉青、张永昌、夏德禄、尹寿万、刘庆湖、 李义田、张永智、于成、田二、小薛、老张、冯旭臣、冯文秀、孙玉兰、冯新年、冯芦桥、冯平洋、张子桐。

每当我们肃立在马鞍山下、纪念碑前,昂头仰望,“气壮山河”四个大字总会让我们心潮澎湃,让我们缅怀先烈们的遗志,接过他们手中的旗帜,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梦而努力奋斗!

铭记历史

珍惜现在

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齐鲁著名山

马鞍山影视基地

红色游 研学游

首选马鞍山

0533-2274388

本文转载于“马鞍山风景区

Hash:1645470a0236e0b7a6c3348e5b63fd4330265a42

声明:此文由 淄川文化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