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传统村落之和尚房村
和尚房距域城镇政府驻地 5 千米。东与西域城村为邻,西与上恶石坞村相连,南与岭西、姚家峪接壤,北与石门村毗邻。《博山县志》载有:“柿岩,在县西 20 里,一名鹿岭,俗呼和尚坊。”清乾隆四十一年《淄川县志》载村名为“和尚房”。“坊”与“房”系谐音字,后沿变为“和尚房”。
和尚房村现有村民 85 户,343 人,耕地 329 亩。以孙姓为主,另有刘、李两姓。《般阳孙氏长支家谱》载:“明朝洪武四年,献、默祖来淄邑西南隅岜山庄,遂居焉。九世稔,生员,军机有功,授守备,居和尚房。”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淄川县志》载:“孙公稔,字丰侯,因数奇,遂无进取意,乃弃旧第,卜居西山之麓,籍茅屋数闾,琴书自娱。”据此,当立村于清朝以前。 村初属淄川县,清乾隆十八年(1753)改属博山县西北路;1917年,隶属第二区赞化乡;1944 年,归属原山区;1958 年,隶属域城人民公社;1984 年,为域城镇所辖自然行政村。
人们喜欢和尚房,多是因了她的古朴和秀丽的风光,尤其是深秋红叶中的和尚房景色。据说,康熙三年 时任内秘书院大学士孙廷铨,为躲避权臣鳌拜,辞官回到博山。曾隐居“柿岩禹年山庄”潜心著述,在其《南征记略》中描述该地“入山西折北行,溪穷崖合,中更开布,有柿林千树, 高下扶疏。虽四面林泉殊态,而高深同在一岩”,故又称之为柿岩,另一名鹿岑。“柿岩”一名,据说源自孙之獬。孙之獬,青州府淄川县大庄(今属博山区)人,字龙拂。明天启年间进士,官至侍讲。孙之獬赋闲在家十七年,平常闭门教书育人,闲暇之时常寄情于山野林泉,徜徉于名胜山川,尤乐游鹿岑。每与文人雅士兴会于此,总论及鹿岑之名。一次正值深秋时节,满山柿林,红柿累累,金叶掩映,深谷生辉。此景此情怎不令人心旷神怡。孙之獬说道:“鹿岑柿林千树, 高山上下参差”,与其称之“鹿岑”,倒不如叫“柿岩”为妙。一句话颇得文人墨客的称赞,无不同声赞绝。就连赫赫有名的孙廷铨也佩服之至,从此“鹿岑”遂易名为“柿岩”。
孙廷铨在他的另一首诗《柿岩赠禹年》中写道:“嘒嘒初蝉静处分,石门小筑掩斜矄。山从屋上岚烟合,水抱村流涧响闻。北渚渔樵通远望,西畴巾驾逐归云。看山却忆山中老,谷口行吟只似君。”诗中的禹年说的是孙琰龄,即赵执信的外祖父,孙廷铨是赵执信妻子的祖父,二人都是当时的名家高士,皆喜居于和尚房。
初次听到和尚房的人,大概会为“和尚”二字产生疑问,一个村子为什么用“和尚”来定村名呢?在中国有两个用到“和尚”的村名,一是云南省楚雄市元谋县江边乡的和尚村,再就是博山的和尚房了。
博山的和尚房之所以叫和尚房,据说与两个人有关,一是孙廷铨,他辞官回到博山,曾隐居柿岩禹年山庄潜心著述,如和尚一样,修身养性不闻世事, 于是“柿岩 ”之名逐渐被“和尚房”的称谓所取代。
另一个人便是孙之獬。据传,孙之獬辞官回乡之后, 便差人扮作化缘和尚查访其行径。此事被族 人孙廷铨知道, 就叫人告知孙之獬,不几日化缘的和尚果然查访到了柿岩,问:“这里是什么地方?”众人指着一座庙,回答:“和尚坊”。化缘的和尚以为孙之獬真的出家当了和尚,也就不再继续查访。遂回京禀明皇上,说孙之獬回到青州府“和尚坊”当了和尚。“和尚坊”这个名字因此而传了出去。又因“坊”字与“房”字揩音,后演变为“和尚房”。
孙之獬久有一愿,想在此建一山庄以备晚年养老,孙琰龄奉父命,花费十年心力筑茅舍,修石楼建成一山庄。石楼,坐落于村南峭壁之上,满壁松柏郁郁沧桑,每到秋季,与北面尽染枫叶相衬映,形成星辉相照,其建筑利用天然洞穴加人工凿造,结构上下四层,内有偏房,设有垛楼,楼门用条石修砌而成,胜似天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和尚房,群山环抱,地处峡谷之中。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山静林幽,景色殊佳,村西鸟唱石楼,南侧凤凰展屏,村北秋枫烂漫,村中红柏参天。民居古朴典雅,与周边山岭形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旧县志将其列于名胜之首。因离颜神较近,自西过境路向西进入幽静山谷,仿佛进入绿色的长廊,旧时也是颜神达官贵人旅游避暑的胜地。
竹园子位于石楼脚下,相传此园为孙禹年一处花园,早间园内翠竹丛丛,泉水清澈透明,终年不涸,历经百年,滋润柿岩子民。新中国成立后在此建水池一座,供全村饮用。清末时期的百年老屋,古朴典雅,硕大的地下室深埋地下,石砌拱形顶棚代表着先人的智慧和力量。抗战时期,面对日寇的三光政策,机智的村民把粮食和珍贵财物全部藏于里面,幸免于难。现完好无损。
从石楼看下去,有棵稀有的红柏树,长在卧牛石下,盘根错节,枝叶苍苍。相传树龄已三百余年。至今仍根深叶茂,生机盎然。山崖间尚有珍贵的拐枣树一株,树龄悠久,人们多采枣核解酲,并作药用。
和尚房有两座“殿”,一是佛爷殿,二是石王殿。佛爷殿建于村中央,有正殿三间,四梁八柱,雕刻件尚存,东西各有厅房三间,客称官厅,供朝奉祭祀之人歇用。相传,此殿为孙之獬征讨江西凯旋时,为保家族平安所建。当时佛教寺院在博山甚少,其殿内佛像是从江西请来,“文化大革命”时被摧毁。石王殿,坐落于村东头一华里处,古有正堂三间,现存殿基,西侧有山神庙一座。据考此庙建于元代,现存明万历、清道光时石碑各一通。其庙四周古柏环绕,树龄多在三五百年之上。由此可证此庙建设要早于柿岩数百年。1982 年,山东电视台《水浒传》剧组曾作为外景在此拍摄。
和尚房不仅风景秀丽,山清水秀,而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古代曾有孙廷铨、孙禹年等乡贤在此避暑赏景,吟诗唱和,在近代涌现出了孙干等历史人物。孙干曾为博山县教员,1917 年,英国来华为“一战”招工。孙干明知去做苦役,为了考察欧洲教育,并研究西方先进科学,还是报名参加。在欧洲期间,孙干先后利用做工空余时间多次考察法国学校,与学生一同上课,还为同来的华工讲授文化课,并积极维护华工利益,历时两年半才回归故里,期间写下了《欧战华工笔记》《世界大战战场见闻记》,是华工史研究的珍贵资料,原稿辗转近百年,得以保存。为了让这部于百年前完成的书“面世”,天津市文史学者齐德智等人花费了十几年时间对这部战地笔记进行了整理,最终得以出版发行,以《一战华工欧战纪实》定名,全书分上下两册,共计 8 万多字。该书详细记述了一战的惨烈、华工的艰辛、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以及华工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深刻思考。字里行间,流露出真切的爱国热忱。
和尚房,最美的时节还是在金秋十月。那时,漫山遍野的红叶,姹紫嫣红,层叠飘洒,缀满枝头,像火一般的艳丽,胜似二月的红花。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美景,吸引诸多游人前来观赏。远处群山逶迤,层林尽染,细雨生烟,这万紫千红的秋色,置身里面,心旷神怡。有游人叹道:看和尚房红叶,何必去香山。今日的和尚房,正以自己古老而美丽的肢体以蓬勃的身姿拥抱更灿烂的明天。
THANK
本文来源<博山区传统村落记忆>一书,买书加小编微信
图片来源:方志博山
编辑:孝乡博山,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Hash:6f6708346b76f0bd79c701db244eac1c62a862ac
声明:此文由 孝乡书院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