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万国建筑群,出自高桥匠人之手的那三分之一

作者:娄承浩、薛顺生

万里江口,千年高桥镇”,一句简简单单的话,便道出了高桥古镇千年来的悠久历史。其历史特色正如老浦东人沈润章老先生所说:唐宋时期高桥是盐业的集散之乡,元明时期是沙船之乡,明清时期是纺织之乡。

高桥人每到一处,都极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近代之时,勤劳的高桥人勇闯上海滩,便成为上海营造业半壁江山的浦东帮主力军。令无数人称赞不已的“外滩万国建筑群”,有三分之一的建筑都涌动着高桥工匠的身影,上海的桥梁、高楼大厦、花园洋房、厂房、里弄住宅,所有建筑的功名簿里都有高桥人的一席位置。

高桥匠人的伯乐

千里马还需伯乐寻,高桥匠人身怀绝技,也因为遇见杨斯盛这位引路人。他并非高桥人,但作为建筑施工业浦东帮的鼻祖,曾带领多位高桥工匠闯荡上海滩。

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开埠,西方投资者纷沓而至,洋行、码头、仓库、教堂也都一批接一批的开始建设起来,当时大部分都是外国人设计并施工。杨斯盛不服,国人明明也有很好的技术,只是没发挥出来,于是他一边学习技艺,一遍学习英语,只要一空下来就与外国人交流,渐渐的,杨斯盛的好手艺得到外国业主的认可。在积累了足够的经验技术之后,杨斯盛开设了自己的第一家营造厂——杨瑞泰营造厂。

1891年时,上海江海关施工公开招标,杨斯盛也想去投标,但他要与德、意两家外商竞争,在外国势力霸占的上海建筑市场,一个微不足道的营造厂想中标,着实难上加难。杨斯盛思索再三,最终还是去投标了,结果不出意外,意商皮特尔中标。

虽然落标,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杨斯盛还是凭借过人的本事,取得了外国人的赞誉。因为上海是软土地基,地下水位很高,意商在地下水位上涨时无法打桩,施工进度一度停滞不前。于是于是杨斯盛接标承建这项工程,他亲自督战,解决了一个个施工问题,保质按时完成了江海关大楼的承建任务,使外国人不得不折服,赢得了同行的赞誉。

杨斯盛的成功,不仅使外国人改变了对中国工匠的轻视,同时也让高桥人看到了发展的曙光。熟悉地理环境,劳动力低廉,中国营造商凭借这一外国建筑商无法抗衡的独特优势,硬生生冲出了一条生路。

王松云与汇中饭店

王松云是土生土长的高桥人,从父亲那里学的一手水木作的好手艺,比杨斯盛小6岁,成年之后在一家营造厂做小包工,王松云是一个有想法的人,后来与宁波人合开了仁泰营造厂。

可能以为都是浦东人,王松云与杨斯盛私交甚好。杨斯盛事业的功名簿总少不了王松云,创设营造厂,王松云入股助一臂之力,筹办浦东帮水木业公所,王松云又捐资500元。

王松云虽只读过私塾,但他手艺好、会经营,还结识了不少外国人,西恩科、哈同都是他的至交好友。1904年哈同把爱俪园交给仁泰营造厂建造,至1907年筑成大小楼座80个、阁8座、亭48个、台12个、池沼8个、水榭4个,具有10个大院9条道路。1909年全部建成,爱俪园成了海上大观园,社会各界人士都慕名而来,王松云由此扬名。

除此之外,王松云凭借独自开设的王发记营造厂,承建了外滩当时最高的建筑——汇中饭店大楼。建在江边的汇中饭店高达六层,技术难度很高。英国人犹豫不决,不放心将汇中饭店的工程交给王松云,是杨斯盛的挺身而出,做了担保人,王松云的王发记营造厂得以成功拿到汇中饭店的工程。建造过程中也发生了一点波折,地基倾斜。杨斯盛再次挺身而出,凭借建造江海关大楼的经验,帮助王松云化险为夷。

敢啃硬骨头的周瑞庭

作为第一批营造商之一的周瑞庭,不同于杨斯盛和王松云,他的家庭十分贫苦,父亲是木匠,但父亲勤勤恳恳的劳作并没有让他们摆脱贫苦。11岁当木工,19岁便当上了木工档手,凭借超凡的木工技艺,先后在杨斯盛、顾兰洲手下承包工程。1895年如愿以偿开设了自己的周瑞记营造厂。

周瑞庭很聪明,既熟悉西方近代建筑,又懂英文、会经营,以敢啃硬骨头著称。1913年,承建杨树浦发电厂一期工程时,因工程地处黄浦江下游,与复兴岛隔江相望,水流特别急,围坝打桩时因江水急,泥沙流失,多次打桩都告失败。为了详细了解失败原因,周瑞庭带着大儿子周星若住到了工地,经常去外滩天文台查阅黄浦江潮汛咨询,于工人师傅商量探讨后,决定用旧绵胎裹桩,在挡水坝中加入牛粪和明矾,这个土方法让他们大获成功。

上海众多著名建筑如礼查饭店、杨树浦发电厂一期工程、俄国公馆、敬业中学、扬子大楼、新闻报馆、圣三一堂翻建和乍浦路等,都涌动着周瑞庭的身影。

高桥首富钟惠山

与周瑞庭一样,钟惠山同样出身贫苦,4岁丧父,在师父那里学习泥工特别认真,人品好,在南浔为刘姓大户人家修建祖坟,施工精良,深得东家信任。刘姓大户在上海购地建造大批里弄住宅时,钟惠山已在上海七浦路386号开设钟惠山营造厂,由于过去的人缘,刘姓大户建造大批里弄住宅的项目全部交给他承建。

由于人品好,大家对钟惠山的施工质量都十分相信,加之报料报价实事求是,声誉越传越远,从九江路、浙江路、广东路、福州路,扩展至闸北、曹家渡。虽然没有城建过有名的高楼大厦,这些石库门里弄也让钟惠山有了不少积蓄。独具慧眼的他开始投资房产,成了拥有大量房产的营造商。上海的迅速发展,让钟惠山在不动产上大赚了一把,成了高桥首富。

后起之秀杨瑞生

杨斯盛、王松云、钟惠山、周瑞庭对高桥人的影响不言而喻,大多数高桥人都是受这些大师影响,拜师学技艺,加入了营造业队伍,杨瑞生就是其中之一。

1874年出生的杨瑞生,幼年在家读私塾,14岁拜师学木匠,业余自学英文。20岁做翻样,此时他已经能用英语与外国人交谈自如,也正在这个阶段认识了很多工商界人士,随后,1903年他开办了杨瑞记营造厂,发展壮大之后还在杭州开设了分厂。

他先后承建四川北路永乐坊、天平路树德坊、淮海中路乐安坊、瑞金二路锡德坊和陕西北路西摩别墅太原路台拉别墅、安福路来斯别墅等各类住宅400幢。西方装饰主义风格、技艺要求很高的新光大戏院和中国饭店,西方现代派风格的巴黎大戏院、会德丰大楼,他都能游刃有余。

高桥匠人回馈乡里

高桥走出了一批又一批营造商,杨斯盛老先生教他们的技艺,让他们在上海滩混的风生水起,同时深受老先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致富感恩热心公益。

高桥老街上,一幢幢伫立的私宅是高桥最美的风景线,这些都是营造商致富之后在家乡建造的,或为孝敬父母、或是家族祠堂

有一处厅堂挂着“树德扬仁”的条幅,这是王松云的树德堂,树德乃是他的座右铭。除了自己的树德堂,他还为高桥的公共设施建筑出资出力。大同路、老船码头的凉棚、界浜上石桥栏杆的修复,还在东街和镇南各修建了一座庙宇。

纵使身为高桥首富,钟惠山依旧没有忘记初心,粗布衣裳、粗茶淡饭是他最平常不过的生活。他最自己苛刻,对乡亲倒是十分大方,一年发放救济米几十石,常年资助办学,曾被日新小学聘为校董。

谢秉衡发迹后,只为家人建造了一幢三层花园别墅,供老母亲颐养天年。不建祖宗祠堂,不造子女楼房,唯独建了一所日新小学,并将所有设备都配备齐全。胡家桥、瞿家宅桥都是谢秉衡为家乡建造。

近代高桥营造商的成功经历凸显了高桥人善抓时机、刻苦学习、勇于挑战、大胆创造的奋斗精神,也表现了高桥人热爱家乡、致富感恩、回报社会的质朴与情怀。

微信ID:

waigaoqiaowindows

联系我们:

选自外高桥集团股份主办的《外高桥之窗》,转载请注明出处。

Hash:2f8d599c706fd1eb1c1229a8431e7721cbe4ed40

声明:此文由 外高桥之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