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广州最美的西式建筑
1
“没到过南方大厦,等于没到过广州”。这句令广州人倍感自豪的熟语,在1960年代曾十分流行。1916年,澳洲归侨蔡兴、蔡昌兄弟,在广州创办“大新公司支店”(总店在香港),他们是香山人(现属珠海),在澳洲经商致富后,创办永生公司。1912年以40万元资本在香港创办大新公司,后又在广州、上海设分公司,成为进入我国三甲之内的大型百货公司。
城外大新
蔡氏兄弟选择在西堤兴建公司大楼。这是很有趣的现象,广州最西式、最豪华、最大型的现代建筑,大都集中在长堤、西濠口和西堤一带,这是为什么?其实细细辨析,不难发现,是某种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情怀,在起着催化的作用。从张之洞的时代起,沙面租界的存在,对广州的城市建设,就是一种无形的刺激与鞭策。
张之洞在广州做官时,发现沙面租界“堤岸坚固,马路宽平”,华界“街埠逼窄,棚寮破碎”,令他痛心疾首,促使他在任内下决心要大力修葺长堤。岑春煊也曾下令在西堤兴建的房子,气势上要压倒沙面的洋建筑。这种对洋人始而羡慕,继而学习,终于要互争雄长的心理,正是那个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张之洞
南方大厦(当时还不叫这名字,人们惯称它为城外大新),是广州第一幢西式的摩天大楼,也是中国第一摩天大楼,比天津最高建筑劝业场和上海最高建筑沙逊大厦还要早几年。很多资料说它建成于1922年,但在1919年初,广州如庐诗钟社以《羊城竹枝词》命题征集作品,广东各地作者踊跃投稿。诗社邀请前清举人、大学者汪兆镛前来审稿,评定出前100名。夺魁的作者叫易石公,他的竹枝词,已把城外大新写进去了:
第一公园筑未成,
清风桥外晚烟生。
送郎直向东门去,
郎出城时妾入城。
大新高楼十二层,
巍峨俯瞰五羊城。
西堤东堤好风景,
夜来携手与郎行。
“第一公园”即今人民公园,1921年建成开放,诗中说“第一公园筑未成”,而城外大新却已巍峨耸立于西堤,当知其建成时间,早于第一公园。城外大新是一幢12层的钢筋混凝土大厦,为当时广州最高的建筑,登上人称“九重天”的顶层,俯瞰大江横陈,十里沧波杳,长空灏气浮。楼顶有一副嵌入“大新”二字的对联:“大好河山四百兆众;新开世界十二层楼”。
大厦的一至七层是百货公司,九楼是亚洲酒店的餐厅。天台设有空中花园和游乐场,这也是一种创举,一些高层的商业大厦,都会在天台开设电影场、粤剧场、魔术技艺场等,供市民娱乐游玩,而城外大新的天台娱乐设施是公认广州最好的,不仅场地开阔,视野宽广,而且布置了园林亭阁,环境优雅舒适。游艺节目以粤剧最吸引观众,著名的女文武生刘彩雄、花旦梁丽姝曾在此担纲主演。后来还增加了游艺场所,大肆宣传,除京剧、粤剧、魔术、电影之外,还开设了歌舞场及新派剧场,非常卖座。
那时在许多广州人眼里,逛城外大新,是一件时髦而奢侈的事情,甚至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在那座高耸入云的大厦里,不仅可以购物、饮茶、看戏,还可以一尝坐升降机直上九重天的乐趣。大厦自置有供水、发电等设备,安装了四台升降机接载客人,最奇特的是有一条螺旋形斜坡,供小汽车直达四楼。开张之日,大新公司雇用了大批人力车仔,拉着顾客从旋转车道上楼,远远看去,蜂屯蚁聚,极为壮观,成了全城街谈巷议的话题。易石公的另一首竹枝词写道:
先施景致胜真光,
直上天台望八荒。
最是大新新样好,
楼梯九曲似回肠。
华界与租界的竞争,在1930年代已经判出高下了。有几位旅游者,到广州转了一圈之后,写成《西南旅行杂写》一书,深有感触地写道:“沙面租界里冷落得与华界的弄堂差不多,大的商店找不出,繁华的市场看不到,到夜晚黑丛丛地简直不知道是个什么鬼地方,反观我们这面的华界里,电灯照得如白昼一样的亮,大商店一幢幢地排立着,那气象真能压倒外国人的一切恶气焰。这也可算得广州的一桩怪事情。”
他们感叹:“目前香港和澳门都被外人据守着,无异是大门口的监视哨,换别个地方,就不知外人的势力已经有多大,在广州不但外人的势力极微薄,甚且在广东人的坚毅勇为中竟至一筹莫展。无怪外人一说到广东人就头痛,广州人一提到外国人就拍起胸膛说:‘怕米耶(什么)?外国人咬我?’”文章写得很生动,广州人的性格与气魄,跃然纸上。
然而,1938年日本侵华的战火燃烧到广东,日本飞机对广州进行狂轰滥炸,西堤一带全部成为废墟。国民党在撤离广州前,又纵火焚城,城外大新被大火焚毁,只剩下焦黑的框架。抗战胜利后,由西濠口往西到镇安路,往北到十三行,面积约四万平方米,被列为灾区,大批灾民在瓦砾场上,搭建了破破烂烂的临时棚屋。
1951年,政府为了举办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会,对西堤灾区进行全面整治,把灾区内的5000多户灾民全部迁出西堤,在废墟上建起了五万平方米的12座风格各异的展览馆和大面积的绿化,也就是今天的文化公园,使这片原来满是颓垣败瓦的烂地,面貌焕然一新。1954年,又对城外大新的大楼进行修葺加固,改名为“南方大厦”,重新对外营业。
2
真光书院
在荔湾的中西合璧建筑中,虽然有不少的风格是以西式为主,以中式为辅的,但也不乏以中式为主,以西式为辅的,经过时间的磨砺,愈老愈馨香,日益散发出迷人的光彩。比如白鹤洞的真光书院,又比如西村的协和女子师范学校。
那夏理
这两所学校,都与一位叫那夏理(Harriet Newell Noyes)的美国女士有关。鸦片战争以后,愈来愈多的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在各地传教和举办医疗、教育、慈善等事业。美国长老会女传教士那夏理,就在那时远渡重洋,来到了广州。
那夏理经过几年的社会观察,认为“欲救中国女同胞,使能接受真理,非先倡女学不可”,于是致力于推动中国的女子教育。同治十一年(1872),她在沙基金利埠(今六二三路容安街)创办广东第一所女子学校,定名为真光书院,奉“尔曹乃世之光,尔光当照人前”为校训。虽然是教会学校,但传授的并非限于宗教,而是让学生接受智慧与道德的训练,使他们在未来成为社会的精英,让世人跟着他们的光前行。
1919年的必得堂真光堂连德堂
光绪元年(1875)沙基失火,殃及真光书院校舍,那夏理将书院迁至仁济街,后改称真光中学堂,宣统三年(1911)更名私立真光女子中学。1917年,白鹤洞新校舍主体工程——真光堂、连德堂和西女教员宿舍、膳堂竣工,中学部迁往白鹤洞,原址留作小学部。1921年由华侨及外国友人资赠,在白鹤洞校舍扩建怀素堂、必得堂、中女教员宿舍、协赞堂的首层。
真光堂是一幢红墙绿瓦、典雅庄严的大楼,总宽66.6米,深13米,砖混凝土结构,高三层,红墙绿瓦,重檐歇山顶,充满了中国传统的韵味,但从它的外廊、走廊、券窗等,也可以看出西式建筑的元素,两者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在协赞堂、必得堂、连德堂、怀素堂的建筑中,这种特点,同样明显。
真光堂
连德堂
“文革”时真光堂部分建筑被毁坏,后来不得不把协赞堂的绿瓦顶拆过来修补,使这座大楼回复本色,而协赞堂却因此改成平顶。这是极大的遗憾。如今真光堂是真光中学的图书馆。2002年,广州市政府公布的第6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真光堂、协赞堂、必得堂、连德堂、怀素堂都名列其中。
3
协和堂
1911年,也就是辛亥革命那一年,美国教育家碧卢夫人(Mrs. Jeanie Bigelow)在西关逢源街长老会礼堂创立慈爱保姆传习所,首创幼稚园和幼稚园师范班,致力于幼儿的教育工作。1915年夏天,广东各江潦水暴涨,又遇连天大雨,高要、南海、顺德、新会、三水、鹤山、四会等县,68处堤围崩溃,二百万人痛失家园。清远的石角围崩塌,洪水一泻千里,广州西关亦尽成泽国,史称“乙卯水灾”。位于逢源街的慈爱幼师也被水淹,碧卢夫人与那夏理女士协商,把真光书院的师范班并入慈爱幼儿师范,慈爱幼儿师范改名为协和女子师范学校,增设小学师范科。“协和”二字,便是取两校“协力同心,和衷共济”之意。
协和中学
1921年,在美国长老会、同寅会、加拿大长老会、新西兰长老会的资助下,学校在广州西村兴建新校舍,并于翌年迁入,同时附设幼稚园和小学。这就是今天协和中学的前身,而校内那座古色古香的协和堂,便是当年的建筑。
由于建筑图纸等资料佚失,如今已无法确认,真光中学、协和中学的建筑,究竟是出自中国设计师之手,还是外国设计师之手。当年美国长老会在北京有建筑事务所,广州许多教会下属建筑,如设在西关的夏葛女医学堂、柔济医院和端拿护士学校,被称为拉法埃脱大院落的建筑,就是由长老会建筑事务所规划设计的,他们还参与了白鹤洞培英中学的总体规划与建筑设计。由于真光中学、协和中学与美国长老会关系密切,有人推断,其建筑亦当出自其手。不管设计师是谁,从风格上看,与1930年代初在广州以中山纪念堂、市政府合署大楼(今广州市政府建筑)为标志,所兴起的中国古典复兴风,是一脉相承的。
当我们走进洒满阳光的校园,耳边是琅琅的读书声,看着那些老建筑安静地坐落在葱翠的树阴中,仿佛是一扇穿越时空的门口,花开花落,冬去春来,也只在刹那之间,只要一跨过门槛,过去、现在、未来,都将发生奇妙的交集。
读本号文章,品广州往事:
Hash:797cdfd3e50980e42de65a0f3af49055e6b8e933
声明:此文由 历史现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