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历史文化“家底”到底有多厚?看过来!

近日,国务院公布了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记者从市文旅局了解到,我市共有5处文物单位上榜。其中遗址类3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处,至此,我市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达22家。那么,最新上榜的“国字号”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有什么历史价值与特点?本期,记者通过探访,带你从中了解潍坊厚重的历史文化“家底”。

现状

潍坊再添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达到22家

日前,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潍坊有5处成功上榜,其中遗址类3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2处,至此,潍坊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22家。

记者了解到,国务院核定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确定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762处)以及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共计50处)。本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几个大类。寿光市呙宋台遗址高密市高密故城遗址临朐县东镇庙大殿遗址3处作为遗址类文物保护单位成功入选;奎文区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遗址、昌邑市昌邑县抗日殉国烈士祠2处以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成功入选。据了解,包括此前入选的驼山石窟、十笏园、田齐王陵、齐长城等,潍坊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达22处。

“这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于有效保护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对促进我市文物事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市文旅局文物科工作人员说,下一步,我市将以此为契机,加大对全市文物的保护力度,并积极扩大宣传,营造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社会气氛。

盘点

各具特色,潍坊历史文化“家底”就是这样深厚

日前,记者对本次上榜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探访,在了解其“前世今生”的同时,也从中了解了潍坊厚重的历史文化“家底儿”。

高密故城

城址突破西周礼制,对研究规整封闭式城市发展具有源头性意义

高密故城,即城阴城遗址,位于高密市井沟镇城后刘家庄村南,始筑于东周西汉为胶西郡国、高密国都城,东汉为北海国属县、侯国,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一处受典型古齐文化影响并以之进行城市规划的西汉郡国都城。

遗址城址方向南偏西,城址基本为长方形,总面积337.415 万平方米,包括城墙、城壕、城门、古道路、手工业作坊遗址、建筑基址及疑似护城河古河道、点将台等郡国都城基本构成。

高密故城在建设时从城墙走向,到宫室、建筑的布局,全都向西微偏,而不是传统的“坐北朝南”布局。在城市规划方面,对西周礼制等级城邑制度有较大的突破,体现了齐文化崇尚开放、追求务实的思想,全面继承齐国管子“因天材,就地利”的营国思想。在城市选址上,背山(巴山)靠水(潍河、渠河);在城市形态上,“北边略长于南边”,非绝对的正方形;在城市防御上,用“城墙和城壕、护城河”使城池“固若金汤“,与潍河水系贯通,形成封闭的水系和防御线。城内主要街道4 条,把整个城区划分为四部分,宫殿区、居住区、手工业区分居其中,轴线特征明显。

据介绍,这种封闭式城市形态是中国古代社会和城市发展的自然结果,而除去城市中轴线上安置宫殿与邺北城相似的城市在西汉、战国乃至更早的时候存在不少,因此,高密故城对于研究中国古代规整封闭式城市发展具有源头性意义。

寿光呙宋台遗址

外观呈马鞍形,体现中原文化与东夷文化的交汇融合

呙(guō)宋台遗址位于寿光市孙家集街道呙宋台村西、郑家村北一高大土埠上,东距弥河约1500米,是一处自龙山文化延续至汉代的古遗址。据介绍,遗址东西长约1200米,南北宽约1000米,整个呙宋台遗址南北高,中间低,呈马鞍形,东翼系陡断崖,深约6至8米,总面积102万余平方米。

1986年,从遗址中清理墓葬5座,其中1座东周墓葬,发现有墓道及殉马坑。2013年经过大规模勘探,发现遗址中主要有墓葬15座,围沟、灰坑以及两座高台。出土器物主要是石器、骨器和铜器,石器有铲、斧、镞、锛、镰、网坠等,陶器有鬲、簋、豆、罐、甗、甑和制陶工具陶拍、纺织工具纺轮等,铜器有戈、爵、觚、车軎、车辖、席镇等。

据了解,该遗址文化堆积深厚,发展序列完整、脉络清晰,从龙山文化、岳石文化、晚商、两周、两汉延续至明清时期。从出土器物看,该遗址包含了东夷文化、殷商、周等元素,体现了中原文化与东夷文化交汇融合、延续发展的特点,该遗址为研究齐初都“营丘”所在地等课题提供了丰富的线索。

东镇庙大殿遗址

现存历代完整碑刻124方,见证宋元明清的历史变迁

东镇庙大殿遗址位于临朐县沂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东镇庙内。东镇庙坐北朝南,自宋奠基创修,后经元、明历次拓其基址,屡加增修,规模宏大,庙貌巍然,保护面积约11万平方米。

据了解,庙内各时期遗址特别是宋代大殿遗址、古祭台、柱础石等大部分建筑基址保存较好。宋代大殿遗址东西长18米、南北宽9.4米、高2.1米,面积169.2平方米,台面遗存东西向柱础三排,每排4个,跨度4米;排间跨度1.7米、1.4米、1.8米。前两排为前廊柱础,其做工精细,均为高浮雕复瓣莲花,具有典型的隋唐遗风,后排为素面中部微凸形制。每个柱础均为90厘米方盘,内圆直径约70厘米。柱础内圆尺寸,柱础跨度等数据可以推测昔日大殿的宏伟气势。古祭台是目前全国保留最完整的宋式祭台。东镇碑林始于宋、元,盛于明、清,多幢碑文真实记录了大殿遗址的历史变迁。现存历代完整碑刻124方,具有较高的文物考古价值。

昌邑县抗日殉国烈士祠

建成于抗日战争结束前,供奉中共抗日烈士灵牌527个

昌邑县抗日殉国烈士祠位于昌邑市龙池镇白塔村,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保卫“渤海走廊”而牺牲的昌邑独立营及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七支队(后发展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支队,人员主要来自寿光、昌邑、潍县)烈士而建。烈士祠于1945年2月奠基,同年7月竣工,占地15.8亩,坐北朝南,有正厅5间,东、西厢房各5间,大门1间并附带戏楼,大门两侧有东、西倒座各2间及东、西侧门各1座。

走入院内,可以看到1946年4月中共昌北县委、县政府、建国会、独立营共同树立的“昌邑县抗日殉国烈士纪念碑”1座,碑阳题“浩气参天”,碑阴是391位烈士英名;祠堂正厅有木质雕花大神龛三座,内供烈士灵牌527个(后加入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烈士136名)。整个祠堂采用传统风格,布局严谨,建筑精良,是民国时期祠庙建筑的代表,也是全国现存为数不多的抗日战争结束前夕建成的奉祀中共抗日烈士的专祠。

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

二战时期亚洲最大的同盟国“集中营”

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位于奎文区,现存7处建筑散落在广文中学、潍坊市人民医院内。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原为潍县乐道院,由美国基督教牧师狄乐播始建于1882年,随后扩建为包含教堂、医院、学校、宿舍、住房等设施的大型西式建筑群。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政府将其侵占领土上的美、英等敌对国侨民强行扣押,设立集中营进行圈禁。南方日占区侨民强行集中到分布于上海香港的10多个集中营,北方日占区侨民则囚禁在山东潍县的集中营。

1942年3月,驻潍县的日本宪兵队强占潍县乐道院用以关押侨民。潍县集中营又称乐道院集中营,因设在山东省,一些外国人也称为山东集中营。它是二战时期亚洲最大的同盟国“集中营”。2019年9月,潍县乐道院暨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来源:潍坊广播电视报

Hash:847bd31cad9861ef360c1e35b47c863b4e3108b5

声明:此文由 潍坊广播电视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