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600多年!阜阳这座明代古桥,再现雄姿!

“一柏(百)担(单)三孔”

“从桥南看不到桥北

从桥北也看不到桥南。”

......

这是有关颍泉闻集葛大桥的传说

不但在阜阳本地流传

河南开封商丘等地为人们所熟知

如今

这座明代古桥维修工程

已通过初步验收

古桥再 现往日的雄姿

01

明代古桥,再现雄姿

葛大桥始建于明代初期,是阜阳境内目前仅存的三座明代古桥之一(另两座明代古桥分别是阜南县许堂乡运河古桥、颍东区袁寨北照寺大桥),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该桥由当地葛姓居民集资修建,原为3孔,清咸丰年间在桥北端续建1孔,成为4孔,桥面长35米、宽5米、高出水面约15米。

目前,古桥维修工程已通过初步验收,施工单位对验收专家提出来的意见进行完善后,将迎接省文物局专家验收。

据了解,由于年久失修,葛大桥出现开裂、护栏缺损、桥墩深陷、部分拱券开裂及桥头生长的树木根系对桥体造成损害。

另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村民自发维修古桥时,使用了大量现代红砖,并用水泥砂浆粉刷,破坏了古桥的原始风貌。

根据葛大桥维修方案,除对古桥进行除险加固外,并更换现代砖等不适用于古桥的建筑材料,达到“修旧如旧”的目标。

“为了做好桥下基础,我们在两个桥墩两侧,打了10根深15米的桩基,使桥基更加稳固。”现场负责施工技术的工程师 郑金生说,为了达到“修旧如旧”的目标,专门从外地收购了两万多块古旧砖块,用于维修古桥,最大限度地还原古桥的风貌。

02

葛大桥最有名的

是古桥上那棵古柏树

据当地老人介绍,桥上这棵古柏有100多年了,因古树古桥“合体”,让“一柏(百)担(单)三孔”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

在这次维修工程中,古柏树将如何处置?

“这棵古柏已死亡40年,只留有枯枝干。目前古柏已被施工人员挖下,放置在工程项目部。”郑金生说,古柏下一步怎么利用,具体要看当地的安排。

“葛大桥在外地的名气很大,‘一柏(百)担(单)三孔’在河南开封、商丘等地为人们所熟知。”钱发新告诉记者,数百年来,葛大桥一直是重要的交通桥,是河南商丘通往大别山区的必经之路。来自大别山区的竹子木材等经官道向北,经葛大桥、太和亳州运往商丘一带。直到1983年,在古桥下游百米处新建路桥,古桥才开始“减负”。

在村民的记忆里,1975年那场大水对古桥的破坏很严重。

洪水过后,村民发现桥墩上好多砖块被水冲走,部分桥墩悬空,十分危险。村民便自发进行维修,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村民葛浩清捐了一千块红砖,对古桥进行维修。

后来,为了方便古桥通行汽车,古桥拱顶处的砖被拆掉两层,桥面两侧的土被清理,砌上红砖做护栏。因桥面土壤减少等因素,桥面东侧那棵柏树慢慢枯萎,于1981年干枯死亡。

“对于在古桥上装仿真古柏的设想,省里专家从专业角度考虑,不建议安装。”颍泉文化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在古桥上安装仿真古柏,会对桥体的稳定性产生影响。下一步会以图片或指示说明牌的形式,让游客了解古柏古桥的历史风貌。

葛大桥所在地葛桥村,是“国家级旅游扶贫重点村”、“3A级旅游乡村”、“安徽森林村庄”、“2019年省级美丽乡村”。围绕葛大桥的旅游开发建设已经启动,按照《葛桥村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以“永乐古城,明韵葛桥”为主题,葛桥村将建设成“乡村景区化、产业多产化、居民多业化、资源产品化”的皖北著名乡村休闲旅游村。

葛大桥档案

葛大桥始建于明代,为3孔砖石拱桥,清咸丰年间在桥北端续建1孔泄洪道。

1939年,因故葛大桥拆了一孔,用木板搭建,只能行人通过,不能过车。抗日战争结束后,又将其恢复。

1975年洪涝严重,柳河水位暴涨,葛大桥整个桥身都没泡在洪水中,加剧残损。

1981年葛大桥上的柏树枯死。

1984年,葛大桥下游100多米处新建了三孔跨径3米的双曲拱桥,葛大桥交通功能被弱化。

2012年列为颍泉区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6月列入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3月列入安徽省第八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10月,文物部门对葛大桥进行大规模维修。

记者 方松高 实习生 李崇崇/文 徐丹丹/摄

Hash:2dc322f5f77748a9575ac3e055bfa06c8a6db8fb

声明:此文由 阜阳新闻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