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楼一故事 | 静安区学校红色建筑掠影(八)
输入标题
校园建筑是教育教学的载体,作为学校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反映教育理念与时代风貌特征,富含人文底蕴,镌刻着学校的个性与精神象征。静安区学校拥有多处市级、区级文物建筑和优秀历史保护建筑,承载着上海教育发展的记忆,带着静安发展鲜明的印迹。阅读发现蕴含在校园建筑里的教育故事、教育价值和教育资源对践行立德树人、环境育人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静安区教育党工委集中展示了市级不可移动文物和市历史保护建筑16处,包括华东模范中学行政楼、威海路幼儿园主楼、培明中学、上海市第一中学、威三小学进德女中旧址、市西中学老红楼、逸夫职校西楼、业余大学“庆棠楼”、业余大学上海市立实验民众学校旧址、南阳实验幼儿园4号楼、六十中学上海大学遗址、上戏附中培进中学6号楼、七一中学崇德女中旧址、育才中学育才公学旧址、上海市建承中学凤阳路校舍旧址、五四中学综合楼等。
上海市建承中学凤阳路校舍旧址
播撒革命种子的红色校园
1939年,日寇肆虐,神州大地风雨飘摇,在上海孤岛坚守的无数爱国志士,用各种方式在这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与日寇作殊死搏。同年7月,革命家戴介民在中共领导的上海科学联合会、上海大学同学会的支持下,建立了上海市建承中学,这是由地下党组织在上海建立的第一所学校,戴介民亲任校长。1941年,学校为谋求发展,戴介民顶下凤阳路595号的一幢石库门民宅改建为校舍,办成一所设有附小的完全中学。10多位党员分任学校教导、总务中层干部和语数物理史地等教职,也以教师身份开展我党地下工作。冰心、林汉达、胡风、金星南、陈守实、陈烟桥、许杰等声誉卓著的各界进步名人先后应聘来校任教或作讲座。
抗日战争时期,建承是中共地下党交通联络站,出色完成组织秘密分批转移皖南事变突围辗转来沪的百余名新四军战士和干部护送至苏中解放区的任务,并分批护送百余名进步师生从建承赴浙东、苏北等根据地参加武装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建承是上海学生运动指挥所,数个市学生运动组织机构秘密在建承成立和工作。建承广大进步师生在地下党领导下也始终走在上海学生运动斗争前列。建承先后有四位学生在新中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其中两位现长眠于龙华烈士陵园。
革命年代的十年光辉岁月中,建承涌现出的众多杰出人才,成为上海地下党的中坚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先后走上国家部、局级的领导岗位,有不少学生成为各方面的专家,院士、作家、指挥家、教授等著名人士。革命战争时期的建承无愧于民主堡垒和革命熔炉这一崇高评价。新中国成立之初,建承由于大部分学生参军南下,参加军干校和军管工作,之后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学生所剩无几,学校就多次并合,更名成都二中。凤阳路旧校舍后改为凤阳路小学分部。1986年5月12日,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恢复上海市建承中学原校名。
五四中学综合楼
该建筑设计于1939年,为独立式花园住宅,混砖结构,现代主义风格,2015年8月17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优秀历史建筑,距今已历经80余年沧桑变迁。
整栋建筑共有一楼、一楼半、二楼、二楼半、三楼及户外的一片小草坪,共计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整栋建筑处于绿树环绕之中,环境极为优雅别致,建筑外观为乳白色,2楼有外部阳台,可供休憩。
该建筑最初是资本家的私人居所,上世纪五十年代成为101被服厂疗养所,之后变更为办公场所,作为静安区教育学院培训中心的活动场所,近年来作为上海市五四中学办公楼在使用,并根据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挖掘整合并利用现有资源、在区科技特色校的基础上创建并申报上海市科技特色校的需要,学校申请创立学生创客“孵化器”实践体验基地,充分利用了该建筑的功能,拓展了学生活动的范围。
静安教育
【来源:静安教育】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Hash:68e0290814c45fc8a3ca427179a97e89c6fafdd4
声明:此文由 九派新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