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重磅,荣成水中古墓群重见天日
近两年,
许多水库水位下降严重,
5月13日,荣成文物专家张启明向小编透露,1958年因水库蓄水,淹没于后龙河水库的大片古墓群重见天日。该古墓群为石制,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荣成留村墓群类似,或产生于金元时期。已露出水面的石墓有14座,水中还有10余座。
现场:
14座石墓现身水中和岸边
5月13日11时许,记者根据张启明和当地村民指引,来到后龙河水库南岸,荣成市荫子镇南岔河崖村北不远处。
站在村头远望,这座荣成最主要的水库之一,因为近两年持续降水偏少,部分库底露出水面。
沿长满荒草的羊肠小道向水库有水的地方走去,远远看到一片石板垒成的建筑物散落在岸边和水中。走近发现,这些建筑物主要呈圆柱形、梯形或方形风格,周边还有些散落的石柱。部分建筑上刻有类似狮子的图案和文字,可能由于历史太久,加上库水浸泡,图案和文字非常模糊。
这便是张启明口中的古墓群了。
村民:
水中还有十几座古墓
62岁的南岔河崖村村民王在奎告诉记者,早年间,后龙河水库所在的地方是许多村庄和庄稼地,1958年修建水库,这些古墓便被淹了。这么多年一直在水里,最近两年降水少了,水库水位越降越低,越来越多的古墓渐渐露出水面。
王在奎说,水库里还有十几座没有露出水面的古墓。解放前,荣成许多地方都有这种石墓,因为种种原因大都被破坏了。后龙河水库这些石墓因祸得福,因为被淹在水中,才保存了下来。
“不过,这些古墓不是我们村的,老辈传说是附近苑庄和庄上王家村的。”他表示。
随后,记者在水库附近遇到了东苑庄村民王德政,“苑庄现在分为了东苑庄、西苑庄、北苑庄,后龙河水库里那些冒出来的石墓,确实有我们的祖先。”王德政说。
对于这些古墓,王在奎说,当地有老人过60岁不死,就将其囚于石坟中,由子孙送饭充饥的传说。王德政则表示,听说过墓中人是站着埋的说法,因为石墓都很高。
还有水库附近村民说,建这种石墓,是因为很早以前附近豺狼虎豹多,可以更好防范那些野兽破坏墓地。
专家:
年代或为金元,埋活死人是谣传
张启明和市政协文史研究会理事王福明都曾到过后龙河水库石墓群现场,两人认为,石墓群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荣成留村金元石墓群的形制非常像。由此推断,后龙河水库石墓群很可能产生于金元年代。
对于后龙河水库石墓群的重见天日,两位专家认为意义重大,“我曾经走访过荣成留村、西藏村等拥有此种类型的石墓群,现在看来,后龙河水库这一片最大,破坏程度也相对较少。”王福明说,他在附近村庄走访时,有村民说水库里有一块上世纪初刻的石碑,石碑上有关于这些石墓的许多信息。如果发掘该石碑,将能解答关于石墓群的更多秘密。
张启明说,金元时期的圆球状石墓群只在威海烟台威发现过,别的地方还没听说,形制非常特别,因此,留村类似的石墓群能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石墓是用来卖活死人的说法,两位专家表示,通过现有资料和发掘现场查看,这都是谣传。防范野兽破坏墓地的说法有一定道理。
据了解,文物部门对部分石墓挖掘后发现,这里面的尸骨很多是整齐地码放成堆,已经不是人的自然形状了,应该是后期迁葬所致。公元12世纪,蒙古逐渐崛起,开始向中原挺进,在灭西夏和金后,四处派兵镇守,尤其是边疆沿海一带。迁徙而来的蒙古军队,或把祖上遗骨迁移到威海等地。因为蒙古人居住时喜欢用圆形的蒙古包,坟的形状与其相似,也预示着它们与军队之间可能有的某些联系。
部门:
第一时间查看,委托附近村庄保护
荣成市文物管理局局长乔文江说,自己也是刚刚从部分文物专家处得知后龙河水库石墓群的事情,很快就会前往查看研究,并委托附近村庄进行保护。
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古墓里应该没什么陪葬品了,不存在盗墓的风险。后续如何处理,将待仔细查看后再决定。
他表示,古墓是研究社会民间葬制的重要实物资料。石墓群又是胶东独有的,文物价值很大。“今年,我们正在做一项工作,就是把留村古墓群打造成考古公园,游客来到这里除了能看到古墓表面的样子,还能在临近的展览馆了解古墓相关的历史知识。我们还搜集了烟台已发掘类似古墓的信息,在留村古墓群的旁边打造地下玻璃展馆,展现古墓地下的模样。”
来源:网络
Hash:8a072d8bcbfec227c5a0b564c360ffda5ae58227
声明:此文由 万兴香庭海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