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五龙:武家大院的百年沉浮

建在山坡上的庄院

——武家大院的百年沉浮

文/徐国学 图/张海峰 田子民(航拍)

五龙现存两座著名庄园,一座是中石阵村刘氏庄园,一座是七峪村武家大院,都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两座庄园坐落位置不一样,前者建在小盆地,地形相对平坦;后者建在山坡上,错落起伏。前者始建年代长,设计豪华气派;后者始建年代短,乡土气息浓郁。但有一个共同点,均为依山傍水。刘氏庄园已在《五龙镇志》和《五龙四季》做过多次介绍,每天参观游览者络绎不绝。武家大院因相对闭塞,修缮尚不到位,暂时没有形成旅游热点。但从发展眼光看,后劲不可小觑。

武家大院背倚蜿蜒起伏的青山,前绕奔流不息的小河,是武家精心选择的风水宝地。十多处庄宅自上而下建于山坡之上,依山就势,环抱于群山之中。庄宅建筑全为砖石木结构,灰瓦盖顶,屋顶均为硬山顶式,汇聚了传统四合院、富宅五脊六兽与砖雕、民间砖石木主体建构等建筑特色。虽不显堂皇富丽却因庄重别致而不失典雅深邃,成为豫北地区最具建筑特色、最有典型性的“山庄”。

武家大院原有庄宅13处,现存较为完整的有7处、管房2处,房屋180余间,建筑面积近2500平方米,占地面积近25亩。大院始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至民国30年(1941年)修建(重修)完成,历时60余年,是典型的近现代社会重要史迹和清民山庄代表性建筑之一,更是在用地和风格上有别于豫北地区其他清民庄园的建筑。

发 迹

道光二十年(1840年)左右,武定国(字奠,人称“武老奠”)祖父武永升携家从山下岭子南村来到七峪村定居,开始垦荒种地、放牧、加工山货,勤俭度日,积累资产。时至同治末年(1874年),武永升和儿子武俊锋两代人经过将近四十年的艰苦创业、勤俭持家,地产、牛羊等家畜、山货储备已经初具规模,在白岭以东山区可谓富甲一方,开始在周边村庄置地并雇佣佃户。

光绪元年(1875年),大清建立230年以来的最大灾难,使武家偶遇了一次家族发迹的机遇。

据史料记载:光绪元年(1875年)开始,北方大部分地区就出现干旱,“旱极而蝗”,光绪二年一股前所未有的蝗灾爆发了,在旱、蝗之后好不容易盼来了一点雨。然而没想到迎来的却是一场从夏天持续到秋天的暴雨,洪水淹没了京师及直隶地区63个州县,河南跟京师相近,而山东全年大旱,旱魃继续向南为虐,祸及苏北和皖北。光绪三年(1877年),在两年天灾下,灾情彻底失去控制,粮食甚至树叶早就吃光,有牛羊者杀以供食,饥饿难当的灾民为了苟延一息之残喘,挖黄矸土、观音土和面为食,数日间,泥性发涨而亡。大旱到了第三年,丰饶的中原大地,已经是赤地千里,河南饥民五六百万,早已断粮的灾地开始鬻妻卖子,以土地易柿饼、炒面等山货及骡马牛羊为食,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现象,亲人过世没人敢哭,生怕被人抢走当做充饥食物。三年灾荒,大清灾民2亿,达全国一半有余,近四分之一人因灾荒而亡。

在我镇龙泉寺外尚存一通光绪七年重修龙泉寺石碑,记述了光绪三年闹灾荒、人相食、男女老幼饿死逃亡者过半的悲惨景象。有碑记载:“光绪三年,旱蝗迭被……”“林县尤甚……”“是岁麦天收成仅一二分,至秋更一粒不见,兼之秋后未能种麦,斗米一千五百文……”“岁大凶荒,民不聊生,始而食秕谷、继食树叶、食榆皮、食麻饼、食麦秸、食蒺藜、食干草、食白肝子土,有牛羊者杀牛羊以供食,有田产者卖田产以易食,至卖妻女、卖骡马……”“小村一空,大村减去多半,尤可悲者刮死人肉以食,刮肉不已,继而挖墓、继而杀人,且不但人食人,甚而有父子相食者……”

在如此惨烈的二百三十余年未遇的灾情下,粮食和一切可以充饥之物就显得和人的生命一样珍贵。这时候,武家以粮食、山货、牛羊易地换银,在本镇阳和、贾峪,临淇凤凰山、茶店、小店辉县南村等地置下良田万余亩,每村皆有供储粮和佃工居住的管房,同时储备了相当丰厚的银两。从此奠定了武氏家族殷富的家业基础。

光绪四年,经过一年休养生息,灾情缓解。光绪五年(1879年),武定国父亲武俊锋开始拿出一部分银两筹建武家第一座庄宅。经过三年的建设,这处庄宅于光绪七年(1881年)初冬建成。武家也因此积累了因山就势、就地取材、防水渗透等建设山坡庄院的经验。

第一座庄宅建成后,武俊锋领教已经成人的长子武定国精心经营万亩良田,扩大牛羊养殖规模,打造山货品质并自建商铺将市场推至鹤壁、临淇、东姚等集镇。约十年后,武定国年近而立,其父武俊锋已年近花甲,将家产、田地分给武定国弟兄四人。

鼎 盛

武定国作为长子,受父亲亲自培养且已历练经营多年,加上风华正茂、头脑灵活,在经营田地、牛羊家畜、山货商铺积累大量财富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楮条资源,引进造纸技术工艺,精心经办造纸作坊,并在周边集镇开设钱庄。

期间,武定国三个胞弟抱守所分家产,或贪图安逸而萎靡堕落,或小富即安而不思进取,或经营无方而进财日寡,家业发展均停滞不前,甚至高价将地产、商铺转让给长兄武定国经营。武定国无奈之下,不忍祖辈家业败落,精心经营祖业,最后不管胞弟们堕落或挥霍之何种地步,均不计价钱负责其温饱安居

时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武定国经过近二十年的打拼,年逾知天命之年时,家产积累已相当丰裕,将武家家业推至鼎盛时期,在方圆百里成为有名的富户。这时,武定国开始大兴土木,在父辈建成第一座武氏庄宅近三十年后,建造规模性的武家大院。武定国遵照父亲意愿,请来风水大师选定庄址,筹建九门相照格局的庄院。

当年,武定国同时开工兴建三处庄宅(现武定国院、三子武锡琴院、过继给胞弟武观国的次子武锡淇院),历时三年,于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竣工。时隔三年后,又动工建造了九门相照二期院落(长子武锡龄院)。短短六年,建造了四处庄宅(“五裹五”院一处、“五裹三”院三处、“五裹三”四合院一处)。武定国院作为主院,面阔五间,高台基,前有廊,内楼梯,东、西配房皆为一脊、上下院分布,十分罕见。

治 家

读武家族谱可以看出,武家从他们修谱认定的隆虑始祖武克明开始,到第六世武定国,只在第四世其祖父一辈中有按照惯例可以写入族谱的两个太学生,却没有来到七峪;其直系中可谓非官、非商、非文,甚至族谱序言也没有本族人的墨迹而是外姓人所写。所有这些都足以说明武家完全是普通的百姓依靠农垦放牧点滴积累家产、巧遇偶然机遇发迹、依靠灵活稳步经营发展到鼎盛的。因此,武家的发家史,是一部普通农牧家庭的发家史,其治家思想带给我们很多启迪。

勤俭为本。从武定国祖父武永升和其父亲武俊锋经过近四十年的艰苦创业而奠定家族基业,到武定国继承祖业打拼近二十年将家业振兴至鼎盛,三代人笃信勤俭为本是治家兴业根本。即使光绪初年偶遇天灾发迹,武定国也是在经过近二十年的奋斗后才使家业步入鼎盛时期。光绪天灾给了武家发迹的机遇,但武家财富的积累根本上还是来自勤俭。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武定国主持修建的三座庄宅的房屋的墀头(本地又称“探海”),多处刻有“勤俭”二字,证明“勤俭”在其心目中的分量和他希冀后人谨记兴家之本的良苦用心。今天,在武定国长子武锡龄的庄宅中,仍存有一口破裂过的水缸,上面的铁驳足有80多个,可以想象武家人的勤俭到了何种程度。

知足友善。武定国作为长门长兄,在家庭发迹后没有忘记勤俭持家的根本,继续艰苦兴业使家族步入鼎盛。作为富甲一方的大户人家,武定国非但没有张扬炫耀、不可一世,而强夺豪取、欺人霸业,反而以“知足常乐”“友邻善治”的心态处世待人,被本村及周边百姓誉为“善财主”。

在武定国主持修建的第一座庄宅的主屋前檐石柱上,镌刻一幅对联:“鸟语花香会心处不必在远,风清月白得意时无过于斯”,虽不排除武定国兴建庄宅溢于言表的心态,更是其“知足常乐”心态的真实写照。在多处房屋的门额石、墀头(本地又称“探海”)上、内室隔断上还镌刻着“霁月光风”“会心”“芝兰室”等,也反映了武定国对所选庄址的满意、善解人意的待人情怀、开阔的胸襟和坦白的心地。

武定国与人为善的处世态度深受祖父和父辈影响。从武定国父亲武俊锋协其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打造第一座庄宅开始,就把这处庄宅建在最高位置,筹划以此为依托的“九门相照”庄院。当完成这座庄宅前院并将该院前的主屋地基完成后,地基前的一片不足十平方米的地方阻隔了工程的进展。这片“弹丸之地”归武定国堂叔武俊福所有。武定国之父武俊锋自知年迈、已时日不多,亲自上场找自己的叔伯弟兄商议,欲将这片地方买下。谁料多次求情无果,最后武俊福竟说:“就是用银元一块一块把这片地方挨个铺满,也不会卖。”至此,“九门相照”的庄园格局只完成“七门”。最后,到武家没落也未能完成。这从侧面说明,武定国虽为当地家族富门,却也没有依仗其财富和势力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其“友邻善治”可见一斑。

在武定国主持修建的庄宅中,多处房屋的门额石和墀头(本地又称“探海”)上还镌刻着“惟善有庆”“和谐”“清和”等,反映了武定国“友邻善治”的处世理念及为人平和的性情。据传,武定国以邻为善,不但在村里、周边村庄从无仇人,生意场上也从未树敌。他经常拿出柿子等山货放于大门口,供村里饥饿之人和路过的乞讨者食用。在解放前的战乱时期,孙殿英、杨大牙等军阀驻扎七峪,曾将村里百姓集中关押,也是武定国使钱周旋,让百姓免受其难。所以在世事突变武定国后人遭遇斗争时,本村的群众终未能指出其有何罪恶,武家人也未受到本村人的责难。据本村年长者说,武定国后辈倒是遭到邻村别有用心之人的非人道的残害。真可谓“世情薄,人性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因地兴业。从武定国祖父辈开始,三代人从未离开过垦荒种地、放牧家畜、加工山货。即使后来武定国引进造纸工艺,也是以本地具有丰厚的造纸原料楮条为兴业前提。在周边集镇开办钱庄,亦以经营山货的商铺为依托,而非完全意义上的钱庄。武家的发家史是一部因地制宜、农牧为基、多种经营、稳步兴业的创业史和发家史。所以武家自发迹始,在之后的近七十年内,未有大起大落。

富而兴教。武定国将家业发展到鼎盛后,在兴建庄院的同时,把家庭私塾的建设纳入规划。因武定国在将家业发展到山外的集镇后,感悟到了文化教育对家族中兴的重大作用。他在临街庄宅建了五间私塾,聘请私塾教师,并由族侄武锡瑛主管,族中子弟皆来就读。在武定国主持修建的庄宅中,房屋墀头(本地又称“探海”)上镌刻的“竹苞松茂”“光前裕后”以及“鹿衔梅花”“宝鸭穿莲”等楷字和图案,都是武定国希冀家族后继有人、世代兴旺思想的真实体现。武定国之孙(长子武锡龄之次子)武润昌考入民国北京大学,后在国家西北某军事基地从事研究工作,与武家富而兴教是分不开的。

衰 落

既非仕官又非贾商的武家三代人,修建的庄院与别的庄园有着很大区别:武俊锋主持修建的武家第一座庄宅主屋只有一层,配房虽有两层也是依坡势而建;武定国主持修建的庄宅虽以两层居多,但和其父修建的首座庄宅一样,没有一座房屋的前面是全部采用青砖的,整体都用青砖的更没有一座,而是以青石为主,高处甚至采用土坯而后泥白。这说明武家尽管在东山算是富户,但靠农耕牧羊支撑的家业毕竟还是与官商大户家族有着很大悬殊的。

限于财力,武家在建造庄院时,只从外地采购必须的青砖蓝瓦,其它建材都是就地取材。所以,武家就近从庄院紧依的山坡西侧开凿建设所用的石料,在节省很大开支的同时,也省去许多运料所需的人力财力。

在大量开采的过程中,相传出现过一件很奇异的事件。有一天,佣人们一大早照例来到石料场,发现几个开裂石料的铁楔眼里满满是血。惊奇之余,佣人们还是继续凿石开采。没曾想第二年开春,武家大院背靠的山坡上,到了晚春,树木也没有一处发芽吐绿。人们自然回想起曾经看到的铁楔眼里贮血的事,有人断言武家开采石料伤及了龙脉,所以山坡上水脉阻断,树木皆枯。虽不能证实伤及龙脉是真是假,但那一年开春树木没有发芽却是真实的。

武家在山坡上建设庄院,均采用向下凿挖坡体构筑地基的方法,这样开挖的石料可就地使用,要比在山坡上垫开平地后筑基不知要省去多少人力财力!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房屋后墙大多靠近开挖的石岸,时至雨季大量山水随坡而下,墙体的石缝即使用石灰泥填构,也不能防止雨水浸透房屋里会出现渗水而常年潮湿。武家后来探讨的根治山水渗透的方法,是在所有低于山坡地形的墙体外,用三七土层层夯实,高至坡面,宽达一米有余。武裕国宅院主屋的后墙,几乎全部掩埋在坡面之下,略一抬腿就能登上房屋后坡,屋内却不会受潮。

出于建设需要,武家不但大量开挖山石,还在庄院所依的山坡东南余脉上筑起石灰窑,煅烧石灰。在当时煤炭相对紧缺的年代,砍伐大量树木烧窑在所难免。

从今天来看,其实,一个村庄就是一座蓄水池,其路径是通过乔灌木叶面的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所有树就是水,它在春夏注水、秋冬释水,四周就像有很多池塘。所以,开采石料加之烧石灰窑使大量植被树木遭受破坏,出现开春树木不发芽的灵异之事也就不足为奇了。

按照当地百姓所说,如果武家在距庄院不远的山坡上大量开采石料是伤及了龙脉,这次建窑煅烧石灰更是将龙体伤得体无完肤。这样,武家最初建造庄院时选定的风水宝地,也就没有意义了。

民国22年(1933年)武家建造最后一座较大的临街庄宅时,在临街的大门上镌刻有“东西铭”三字。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开篇有语“道可道,非常道。铭可铭,非常铭”,意思是说“道”如果可以用语言表达,那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了;“铭”如果能够叫出来,那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铭”了。这里的第一个“道”和“铭”指万物遵循的不变的法则,第二个“道”和“铭”是动词,指用语言说出来。院落主人书写“东西铭”,应该是感悟到自然万物也好、东奔西走也罢,都要遵“道”依“铭”,按规律行事、依道德待人。可是,在武家建造庄院彰显家族实力的同时,周边自然环境遭受破坏,却违背了自然法则,但为时已晚。

临街庄院建成之后的短短十年内,武家逐步走向没落。

最后,武家后人大多外逃,散落于成都西安等地。武定国孙辈中有摔下悬岩身亡的,有惨遭非人道伤害致死的。

思 考

武家三代人经过百年奋斗,武家大院历经半个多世纪由盛而衰,起初遇天时灾荒而盛,最后逢时道变革而衰。

武家作为普通农耕放牧的家族,依靠艰苦、勤俭积累振兴家业的资本,使没有官宦、商贾、文人等因素支撑的家族发展至富甲一方、可以建造家族庄院的大户,无论其奋斗史还是其独特的庄院建设风格,以及治家理念,都是当时普通农耕者勤恳创业、俭朴持家的缩影。

历经百年风雨的武家大院,既承载着厚重而独特的庄园文化,更凝聚着农耕家庭质朴的治家思想。

武家大院百年沉浮,诠释了天道酬勤的农耕文化,凝聚着博大精深的民间智慧;见证了时移世易的社会变迁,诉说着世态炎凉和人心险恶;演绎了富庶家族的盛衰历程,展示着山村农人的善良质朴;印证了道法自然的人间法则,承载着梦牵魂萦的厚重乡愁……

惯看武家大院百年沉浮,常有万千人生无尽思量!

【作者简介】徐泽昶,中学高级教师,曾参与编写《临淇村大观》,主编《隆虑徐氏族谱》(2015年版),在《语文主题学习》等刊物发表文章。

Hash:13c58986ba57a18f511d61bd95609aae1d4c7f68

声明:此文由 淇河两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