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华 红动胶东丨烟台海阳:地雷巧布破敌胆

百年风华 红动胶东丨烟台海阳:地雷巧布破敌胆

子母雷、前踏后炸雷、连环雷、头发丝雷……地雷战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兵重要作战方法之一,为胶东抗战史涂上了浓重的一笔。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地雷战》更是让其名声大振。日前,记者踏上地雷战的故乡烟台海阳市,追忆那段艰苦卓绝的光辉岁月。

石破天惊敢试敢闯

6月9日11时,烟台海阳市朱吴镇后山中涧村村民杨立国像往常一样,准时来到老家临近的一家景区充当群演,每次演出他都无比认真。演出后,还会在自家挂历上做记录。

“今天是我的第170场演出。”杨立国说,之所以如此重视,是因为他参演的是地雷战实景演出。

“海阳是地雷战的主要发生地,电影《地雷战》也是在我们这拍的,虽然我没有参加过地雷战,但我身边的很多长辈都参加过。我的父亲、大爷、叔叔都是解放前的老兵,因此我对地雷战特别有感情。”杨立国说。

杨立国听长辈们回忆,为了防止敌人排雷,海阳人民研究出各种各样的雷。比如“子母雷”,起出母雷,子雷跟着爆炸;敌人让老百姓在前面踏雷,于是发明了“前踏后炸雷”,把群众让过去,专炸后边的敌人;还有头发丝雷,以头发丝或马尾丝作雷丝,与橡皮筋形成联动,以其收缩力拉发,隐蔽性更强,即使敌人出动排雷工兵也防不胜防。

海阳市地雷战纪念馆讲解员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这段历史:1943年春,平度大泽山地区民兵用地雷杀敌的经验第一次被海阳民兵知晓,同年5月,海阳瑞宇村民兵于凤鸣在村西公路上埋下两颗地雷,炸死炸伤下乡抢粮的日伪军5名,是为威震敌胆的地雷战“首雷爆炸”。

海阳人民打造石雷场景。

首雷爆炸,连战连捷,海阳民兵使用地雷克敌制胜的热情空前高涨。地雷战广泛展开后,铁雷供应不足,文山后、赵疃等村民兵发挥聪明才智,因地制宜,创造了石雷。铁雷、石雷并用,威力大增。日伪军走到哪里,地雷就响在哪里,每次“扫荡”均遭杀伤,只好窝在据点,轻易不敢出动。

民兵英雄威震全国

在海阳市地雷战纪念馆能看到这样一组数据: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海阳有23800名青年踊跃参军,英勇杀敌;8000名青壮年参加子弟兵团,随军驰骋;15.4万名民工长途跋涉,支援前线。自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以来,6593名海阳儿女为国捐躯。

“英雄造地雷、雷乡出英雄。在发动地雷战的过程中,海阳涌现出赵疃、文山后、小滩3个胶东特级模范爆炸村和于化虎、赵守福、孙玉敏3名全国民兵英雄以及11名‘民兵爆炸大王’。”地雷战纪念馆讲解员说。

赵守福胆大勇猛,不惧生死,参加战斗200余次,用地雷、土炮、钢枪伤亡敌伪百余人。日寇曾悬赏二百大洋缉拿他,最终没有得逞。

于化虎创造出连环雷、子母雷、包袱雷等多种地雷及战术,传说地雷在他手中跟魔术一般,让敌人防不胜防。他组织民兵用地雷和土枪、土炮毙敌170多人,享有“活雷化虎”之称。许世友将军曾生动地评价他:“好个爆破英雄,一只雷吃掉两对半敌;渤海出了一条龙(指另一位抗日英雄林化龙),东海要出一只虎。”

电影《地雷战》中的玉兰姑娘,孙玉敏就是原型之一。抗战时期,日军在海阳扫雷时,会在怀疑有地雷的地方,插上写着“雷田”两字的小旗子,后面的日军便绕道而行。孙玉敏等民兵便在日军必经之路上,画上石灰粉圈,以假乱真,而在圈外埋上地雷。在105天的反“扫荡”战斗中,孙玉敏曾用地雷5次炸中敌人,一人杀敌17名。

英雄精神代代相传

战火硝烟虽已远去,海阳地雷战体现出的英雄精神代代相传。

2020年,海阳市研发地雷战精神专题课,出版30万字的《海阳地雷战》党性教育理论教材,并排练了地雷战实景剧、话剧。

今年,地雷战红色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全面铺开。宣讲团走进校园为青少年讲述海阳地雷战发生的背景、地雷战演变与种类以及感受革命前辈的爱国情怀,呼吁广大青少年传承红色文化,珍惜当下和平幸福的生活。

海阳市地雷战纪念馆。

“十四五”期间,海阳市将不断丰富与提升地雷战纪念馆,打造以地雷为主题的展览品牌。同时利用已收集整理的100余首抗战与地雷战歌曲、歌唱民兵英雄与模范集体的大鼓词等,创作歌舞、小品、戏剧、舞蹈文艺作品。

同步推进的还有地雷战遗址、英雄故居的保护与遗址博物馆建设。根据计划,2021年至2024年,海阳市将启动赵疃地雷战遗址抗日英雄故居二期及三期的修缮工程,对于化虎等抗日英雄故居进行修缮;2022年至2025年,围绕赵疃地雷战遗址保护规划,展开第一颗地雷爆炸遗址、南街雷区、东河雷区等12处战斗遗址的重点保护设计并逐步实施。(烟台日报记者 庞磊 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沈道远 文/图)

Hash:b021ca9d77f5ccde45e81cdeea6fc0ce9303b47c

声明:此文由 威海新闻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