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又一历史街区走红,曾是监狱的代名词,却是犹太人的诺亚方舟
喜欢上海的理由很多,不仅在于浦江两岸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也不在于南京路上通宵达旦的霓虹闪烁。上海真正的迷人之处,还在于大街小巷,砖瓦楼阁之间、那些曾经发生的荡气回肠的故事。上海目前划定了12个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虹口的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就是其中之一。
不同于武康路历史街区这样的资深“网红”,随着2020年底犹太难民纪念馆全新亮相,大家对于这片历史街区的关注度才慢慢提升。不同于上海愚园路、衡复历史风貌区那些欧式建筑,提篮桥区域留下了的历史建筑让它拥有了鲜明的辨识度。部分建筑细节具有犹太建筑特色,和老式居民区毗邻而居,只要一张照片就能认出来。
这些,还是要从提篮桥百年来经历的历史风云说起。
犹太人的诺亚方舟
1848年,提篮桥区域被辟为美租界美侨居留地,19世纪中期形成集镇,越来越热闹。直至19世纪末,提篮桥地区俨然成了当时上海的交通枢纽之一,1908年末上海首通有轨电车后,6条线路中就有3条经过这里。外资地产公司也在提篮桥的舟山路建造了不少公寓,供外国在华的管理人员和工程人员居住。
1933—1941年,上海接纳了为逃离纳粹的屠杀和迫害而从欧洲来沪的近两万名犹太难民,为他们撑起了一艘“诺亚方舟”。
1943年2月,日本驻沪当局强迫上海所有的犹太人迁入提篮桥地区,这一带成了一个十分拥挤的“大隔都”,这也是犹太民族两千年流亡历史中最后一个隔离区。生活拮据的犹太难民在上海拥挤的弄堂里与中国人毗邻而居,生活虽然窘迫,却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亲切和自由。
这段交往的历史,生动地显示了上海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格。时过境迁,许多生动鲜活的细节不可避免地散落在记忆的尘埃中,但残留的建筑和街区依旧可以让我们走到那个特殊的年代。至1945年战争结束,大多数犹太难民得以幸存。
重走“方舟之路”
因此,在提篮桥街头的景点导览牌上,还能看到“上海方舟Shanghai Ark”的字样。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有别于同处旧时租界其他风貌区的最大特色就是——这里仍较好保存着犹太人居住时的风貌,是中国境内唯一一个能够反映二战时期犹太难民生活的历史遗迹。
现在,来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参观者可以在下海庙感受佛音袅袅,可以重走“方舟之路”,也可以入座白马咖啡馆喝一杯咖啡,来一次“时空穿越”。
步行参观路线
地铁提篮桥站——下海庙——白马咖啡馆——提篮桥监狱(原上海工部局警卫处监狱)——犹太难民纪念馆(摩西会堂)——舟山路21号—81号英国安妮女王风格建筑(包括舟山路59号的美国前财务部长布鲁门赛尔旧居)——远东反战大会旧址——罗伊屋顶花园旧址——美犹联合救济委员会旧址——霍山公园(原斯塔德利公园)
TIPS:其中只有下海庙、犹太难民纪念馆、白马咖啡馆和霍山公园可以入内参观,其他均只能外部参观。这些景点都非常集中,全部串联起来的步行距离也只有1.5公里左右。
下海庙
有上海,就有下海。宋朝曾有上海浦和下海浦;1922年下海浦被完全填埋,原来的下海浦变成现在的海门路。现在上海唯一与“下海”两字有关的印记,就是提篮桥的下海庙。然而提篮桥名字的由来,也和这座下海庙颇有渊源。
曾经下海庙在下海浦的东面。于是,住在河西的人到位于河东的下海庙敬香,就会提着装有鲜花香烛、供品的竹篮,从桥上走过。于是,这座桥就被叫做了“提篮桥”。下海庙曾毁于日军炮火,1992年修复后正式向公众开放。修葺一新的寺庙所存古意已经不多。庙内非常安静,平时只有香客前来,鲜有游客。
白马咖啡馆
地址:长阳路67号
1939年,来沪避难的犹太难民鲁道夫·莫斯伯格和亲友买下此楼,开办白马咖啡馆,成为当时犹太难民重要的日常聚集场所。难民中不乏点心、面包制作或调酒高手,都被莫斯伯格聘请来帮忙,他还在围墙隔出的小院四周,架置起了鲜花、雕塑和油画,温馨的氛围和周到的服务,使得这里成为了犹太难民们日常聚集的场所。
从咖啡馆可以看出当年犹太难民在上海过着一种正常的生活,并与上海市民形成了一种团结互助、彼此关照的关系。为配合扩路,2009年在长阳路拓宽工程中主楼被拆除,拆除前作为虹口区妇幼保健院使用。2015年8月白马咖啡馆主楼复建于现址,原建筑中的部分门、窗、楼梯扶手等构件进行了移装。咖啡馆内还有当年犹太人在此的照片陈列。
咖啡馆门口还有犹太难民后裔莎拉·伊麦斯捐赠的“风雨同舟”纪念雕塑,雕塑中一位身穿旗袍的中国母亲为怀抱玩具熊的犹太小女孩撑起雨伞遮挡风雨,形象地展现了犹太人民的感恩和上海人民的大爱与包容。
提篮桥监狱
地址:长阳路147号
很多上海小囡小时候都被父母威吓过:“再不乖!送你到提篮桥去!”在上海人心中,提篮桥几乎可以和监狱划等号的。但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提篮桥的意义要远远超越监狱本身。
提篮桥监狱由公共租界工部局始建于1901年,在当时号称“远东第一大监狱”,是中国仍在使用的历史最悠久的监狱。民初革命党人章太炎、邹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任弼时,汪精卫妻子陈璧君等众多知名人物,都曾被收押在此。1945年-1948年间,这里是关押、审判、处决日本战犯的场所,上百名日本战犯关押于此,至少有13名日本战犯处决于狱内。
现在,它不仅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还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与周边的居民区仅一墙之隔。
犹太难民纪念馆
地址:长阳路62号(近舟山路)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原是摩西会堂旧址。当年,苦难的犹太人虽然失去了祖国,却依旧执着地坚守着自己的宗教传统。摩西会堂是保存较完整的一所犹太人教堂,是上海犹太难民的主要宗教活动场所,犹太青年组织也曾将总部设在摩西会堂内。今天,这里已经成为整个上海关于犹太难民历史和实物资料最为齐全的地方。
纪念馆主要展示欧洲犹太人避难上海的历史。展览内容由“逃亡上海”、“避难生活”、“患难真情”、“战后离别”、“特殊情谊”、“共享未来”共六个部分组成,因为是新建的展馆,所用的展陈技术也是最现代的,参观体验极佳。里面拥有海量的文物展品,就算是走马观花看一圈也需要2个小时。
布鲁门赛尔旧居
地址:舟山路59号
从犹太难民纪念馆所在的长阳路右拐到舟山路,你会发现这一排英国安妮女王风格建筑,门牌号分别是21号到81号;就算被茂密的行道树遮挡,依旧让人眼前一亮,市井又有趣。其中的59号,便是美国前财务部长布鲁门赛尔旧居。
布鲁门赛尔13岁时跟随父母从东欧逃到上海时,就居住在这舟山路59号的亭子间里,在这里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二战结束后返回美国后,布鲁门塞尔还曾数次携带家属访问旧居,他将虹口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几年前,年近九旬的布鲁门塞尔故地重游时,由衷地感慨到:“在上海,我看到了人性光辉的一面。”
远东反战大会旧址
地址:霍山路85号
由英商房地产公司约于20世纪20年代末建造,砖混结构假三层,坐北朝南,欧洲毗连式建筑,古典建筑风格。圆拱门窗,青砖外墙饰红砖带,红瓦屋顶,入口上方有三角形山墙;与周边建筑保持风格统一。1933年9月30日,宋庆龄在此筹备主持召开远东反战大会,会议使中国进步力量与世界反战力量紧密联系,使中国的抗日战争汇入国际反法西斯斗争中去。
罗伊屋顶花园旧址
地址:霍山路57号
罗伊屋顶花园也称麦司考脱屋顶花园,装饰艺术派风格,原百老汇大戏院的屋顶。避难于此的犹太难民租下了戏院顶层,配上凉亭、花草,变为屋顶花园,并将其改为社交场所,不时举办各种聚会和活动。是当时远近闻名的犹太难民聚会场所,犹太艺术家们经常在此举行音乐会,其影响力与百乐门其名。
我去的时候这里正在维修,通过脚手架,依旧能清晰地看出Art Deco最经典的那些建筑装饰线条。
美犹联合救济委员会旧址(JDC)
地址:霍山路119号
建于1910年,砖混结构假四层,双双连连续券住式外廓建筑。立面对称,红瓦坡顶屋面,中部立面高出屋面形成山墙,带巴洛克特征反弯曲线。当大批欧洲难民涌入上海时,在此设立驻沪分支机构,该委员会是支援难民的最重要国际组织,为生活在这里的犹太难民提供了财力和物力的支持。如今,这幢三层建筑和霍山公园遥遥相对,似乎无言地向人们述说着这段令人唏嘘的往事。
霍山公园
地址:霍山路102号
霍山公园,原名斯塔德利公园,当年犹太难民聚集提篮桥后,由于此处在隔离区的中央,犹太人又多数喜爱户外活动和集会,小小的霍山公园便成了犹太难民的游玩休息之地。以色列已故总理拉宾的父母就埋在该公园内。
公园内保留着当年的犹太难民收容所,在楼房正面墙上有一块铭牌,以中英文上书:为感谢二战以前和二战期间上海人民对于犹太难民的收留。在虹口区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以色列政府和以色列企业特出资参与修缮此建筑,以资纪念。改造后的公园注入更多的历史文化元素,突出“犹太纪念”的主题。
结语
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在近百年来,就像一本书,字里行间,是写不完的人物和故事。在二战时期,这里是犹太难民的庇护港湾,同辛德勒、瓦伦堡、杉原千亩等一样,成了拯救、避难地的代名词。当年犹太难民那一段珍贵的记忆,仍然跟随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深藏在那一幢幢积满岁月沧桑的老房子里。
Hash:5b05611b6e629e233d5f1a8ade9f45c9dd529992
声明:此文由 Shirley雪梨酱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