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天台南山有座比国清早350年寺院

天台山的诗文中,“翠屏”出现许多处,有的是泛指那些翠色如屏的山峰,有的则是实有的地名。天台称作“翠屏”的地名有两处,一处是环抱桐柏九峰之一的翠屏峰,一处是天台南山的翠屏寺。南山的东岭与西岭相距十多里,翠峰环抱,地势平缓,田畴平展,在两岭之间有一条古道,一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条古道还是很热闹,因为西岭西边的状塘、崔岙、祥和等地归南山区管辖,而南山区政府、区中学就设在东岭的前杨村。

西岭这边的村干部开会、孩子上学都要经过这里。翠屏寺就在古道的北面,故有“十里翠屏”之说。据明代传灯大师的《天台山方外志》记载,早在三国吴赤乌年间,也就是公元239年至253年,有一位称“周禅师”的僧人在此禅居。当时在连绵数百里的天台山,只有东边的一座“清化寺”。唐代乾符二年(875),周禅师禅居的地方开始建庵,始建者是谁?没有记载,以山如屏而得名“翠屏庵”。

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改名“净安院”。清初,净安院改名“翠屏寺”。宋代的“净安院”(也就是翠屏寺)是一座富庶一方的大寺院,据《嘉定赤城志》记载,当时拥有田706亩,地182亩,山1024亩。与许多天台的古刹遗址变迁的命运一样。以前的翠屏寺,却成了今天的“翠屏村”。村子就建在寺址上,有130多户,为杨姓、陈姓,砖木结构的房屋、院落,与当年的翠屏寺朝向一样,均是坐北朝南,翠屏坑日夜不停地流过村前。

翠屏寺何年消失,史书上没有确切记载。民国陈甲林编撰《天台山游览志》记“翠屏寺,已久成墟墓也”,推算最迟的毁亡时间也在清代中期。翠屏寺村中最年长的老人,也没见过当年的寺僧。在他们的印象中,翠屏寺的大殿仅存一些残墙,方方的殿基上还留有石砌的台座。殿基的一角有一口水井,从翠屏坑向北有一宽宽的台阶,上去不远,就是当年翠屏寺的山门。

如今在石砌的坑坝中,可以找出许多当年寺院的莲花石礅、石础。翠屏村的东边有一座石拱桥,称“水口桥”。“水口”的意思是从此桥出去,就是村外了。桥头立一桥碑,上刻着“民国十七年建”。在近18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一代代翠屏寺寺僧,执守着这一片宁静的山水,演绎着佛教的一分荣光。在天台山的史志中,关于翠屏寺的寺僧,没有留下多少笔墨。

唐大中年间,一位老禅师悄悄来到翠屏寺,闭门不出。一年后,使者端着朝廷的紫衣来到翠屏寺,老禅师仍没出门接受。此时,寺僧们才恍然大悟,这位便是国清寺的清观禅师。这位16岁在国清出家的僧人,经历了“会昌毁佛”的劫难。唐大中年间,为重兴国清寺,他赴京都,请回了大钟、藏经。唐大中七年,天下大旱。清观禅师将寺中的粮食尽施百姓,并命寺僧们游方乞食。他自己则在禅室里跏趺入定,一直到翌年地里谷熟时才出关。台州的杜州牧将清观的事迹奏请朝廷,故有赏赐紫衣的一幕。

山门外原有一棵高高的古榧树,躯干粗壮,枝叶浓密。这棵榧树有多少年,没人知道。1957年夏天,一个炸雷击中了古榧树,树枝燃起了火,火光冲天。一场暴雨倾盆而下,大雨过后,古榧树就渐渐枯萎了。古榧树没有了,翠屏村的人并没有觉得有什么遗憾。四十年后,一个夏天的中午,阳光正灿,村里人正要端起饭碗,两位戴眼镜的僧人来到这里,因为时常有僧人来到这里寻古,村里人也没在意。

僧人从包里掏出一幅图,边走边看。村民们有些奇怪,迎上前去,只见僧人手里拿着一张示意图,仔细一看,正是翠屏寺的伽蓝示意图,僧人告诉村民,这张图是从日本带回来的。他们也正是凭着这幅图追寻到这里。图上显目地标着山门口有一棵古榧树。年纪大的村民忙说,这棵榧树三十年前就遭雷劈了,没有了。二位僧人神色有些惊异,显然对这一答案不太满意。村民们又解释说,你看,这图上的一口井还在,随后就将他们带到古井旁。

这是一口方井,村民们正用竹竿勾拎上一桶水,清水在桶里荡漾着水波。僧人问:“这水还能喝吗?”村民点点头,说:“我们就是喝这里的井水。”僧人拿出钵,村民将桶里的水倒在钵中。日本为何有翠屏寺的伽蓝图?村民们至今都觉得是一个谜。有人追溯到唐代天宝年间,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其弟子将图带到日本。可是又觉得不对,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山门前的古榧树就有了吗?而且鉴真和尚去日本之前的确到过天台的国清寺,可也没有记载与翠屏寺有什么关联,其弟子中没有一位与翠屏寺有过一丝丝的渊源。

天上白云飘,四周的山野一片翠绿。翠屏寺,从寺名看出这是一处山峰叠翠、绿树掩映的佳地,就是如今来到这里,也被眼前的那分恬静所感叹。群山环抱,溪流淙淙。寺的西面有几幢房屋,后成为一个小村,这里曾是翠屏寺耕牛憩息的牛栏间,而得名“牛栏坑”。芭蕉村,也是因为僧人种植了大片的绿芭蕉而留下的地名。

在天台山历代的史志中,“翠屏寺”只是寥寥数笔。在民间却流传着的翠屏寺传说,都与寺僧的武功有关。如方丈师父跳在箩沿上走几圈;或是将手指当犁铧,让水牛拖着在水田里耕上几圈。相传,某年的正月,寺外来了一个狮子班。班里一位武功高手背上扛着石磨,朝着大殿掷了进去,此时,殿里一位扫地小师父,将手中的扫帚一扬,就将石磨扫飞了出去。天井里竖有一根铁棒,武功高手一个个上去想显摆一番,可是谁也舞不动。

一位僧人见状,上前说:“你们不肯舞,让我来。”他脱去外衫,捋捋衣袖,一下子就将铁棒舞开了。最后,寺僧将铁棒抛向空中,自己在地下打了个滚,伸手稳稳接住。狮子班的人都看呆了……1958年,翠屏村在村前盖了一幢二层四合院,大门朝东,院内建有戏台,戏台对面是大厅,左右两边为二层厢房,这是生产队的集体屋。

上世纪九十年代,翠屏寺修复开始有声响,翠屏寺修复委员会成立,说是外面某一大檀越,愿出资修复。新昌大佛寺方丈悟道法师题写大门的匾额。时不时有人赶到这里寻觅翠屏寺的古迹。2013年,一位瘦高个、戴着眼镜的年轻僧人来到翠屏寺。他刚毕业于天台山佛学院,法名“释雪相”,他来到这座有着近1800多年历史的古刹,承担起延续法脉的重任。

翠屏寺遗址上,盖起了高高低低的民居,低矮的泥屋与青砖的楼房,相互映衬,村后的山上,树木不是很茂盛,不时有裸露的崖石,对面的山峦,层层叠嶂。大殿的殿基垒得很结实,至今可以看出当年的雄姿。只是殿址上已经开垦出一片肥沃的土地,长着一片又密又盛的庄稼。翠屏坑不停流淌着,离坑不远是一片浅浅的水塘,长着一块块翠翠的荷叶,几枝荷花迎风摇曳。

本文作者原题《天台南屏翠屏寺:春雨山风翠重重》,图片由江南一庐、胡明刚、叶俞华、庞民等提供,在此表示感谢。

Hash:6156ff7fb5c21b92a6a8b870c7569cad16695d0d

声明:此文由 风雅天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