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镇党史回眸 | 袁氏大宗祠——中区纵队挺进粤中宿营地遗址

HISTORY

编者按

在古镇这片热土上

曾有无数的共产党员

用生命谱写华章

中区纵队挺进粤中宿营地遗址

中共珠江地委活动旧址

解放小榄集结地旧址

……

每一处红色遗址

每一个红色故事

都值得铭记和传承

袁氏大宗祠

中区纵队挺进粤中宿营地遗址

袁氏大宗祠位于古镇镇海洲沙源坊。该祠是海洲袁族祖祠,建于清末年间,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1958年已拆毁。

1944年秋,根据中共中央创建五岭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和广东省临时委员会及东江军政委员会联席会议土洋会议精神,中区(珠江地区和粤中地区)纵队成立,队伍随即迅速挺进粤中,深入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由于五桂山新会路途较远,沿途一带都是平原地区,只有中山九区和新会荷塘是抗日游击队控制的地区,且须途经日军占领区和国民党“挺三”(即国民党第七战区挺进第三纵队)的防地,部队只能夜晚行动。据实地侦察,由五桂山出发,当晚只可到达九区的二顷围,再从九区二顷围出发,则一个晚上到达不了荷塘,只可到达海洲。中区纵队和珠江及粤中地区的党组织的领导经过反复考虑和研究后一致认为,部队从海洲渡江是安全的,因为海洲虽然是为“挺三”部队控制的重点地区,“挺三”嫡系部队谢云龙部就驻扎于离海洲不远的九洲基一带,但地方党组织与海洲乡长袁世根、自卫队长袁毅文等关系密切,又有受地方党组织所控制的“白皮红心”政权和海洲自卫中队,加上海洲拥有可隐蔽武装部队的场所袁氏大宗祠,部队可以在海洲掩蔽休息一个白天,晚上再渡西江。

为确保部队安全渡江,中区纵队司令员林锵云亲自到海洲找袁世根详谈并了解了海洲和周围的环境与敌情,确认这一带群众基础好,上下关系好,部队行军至此处休息较为稳妥可靠。司令部又派了一些海洲籍的战士返乡配合工作,驻五桂山抗日部队的海洲籍战士欧伯祥被派回乡协助挺进粤中部队过海洲的后勤保障工作,他回乡后,动员了同学袁勋、袁耀祺、袁永等协助做好部队驻地选址、购备粮食、设置路标等工作;驻九区部队的吕胜回海洲负责部队过江时的警戒。

1944年10月21日晚,中区纵队领导林锵云、罗范群、谢斌、刘田夫等率领主力部队500多人从五桂山出发到达二顷围,次晚,部队由二顷围起程,凭借“挺三”副司令屈仁则开的“路条”,顺利通过了九洲基谢云龙驻地,进入海洲并隐蔽在沙源坊袁氏大宗祠堂里。23日傍晚,部队从海洲渡江荷塘,向粤中挺进。在地方党组织的努力和海洲人民全力掩护下,中区纵队主力近500人得以在日军及国民党军的眼皮底下安全掩蔽顺利渡过封锁线。

古镇镇党史回眸 | 敌后武工队——第一支公开武装队伍

古镇镇党史回眸 | “白皮红心”武装队伍——海洲自卫中队

古镇镇党史回眸 | 党的星星之火,从这里点燃

古镇镇党史回眸 | 4023!

灯都古镇编辑部

编辑: 关煜柔

责编:小米

执行总编辑:袁新强

总编辑:崔超文

素材来源: 《古镇镇志》、《中山市志》、中山党史

Hash:3f43c92802e635c858b027977116c11b2ef9c753

声明:此文由 麦麦本地生活向导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