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第一大围——陈慈黉故居

走近大围,抚摸着那浑厚、粗糙、长着青苔的围墙,让人有一种触摸历史之感。

山野客家文化PK海洋华侨文化

陈慈黉故居

大围是无言的,它耸立在这偏僻的乡野有170余年,已超越其主人赋予的实际意义,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承载着客家人千百年的创业、奋斗史,记录了客家人民俗生活和价值取向,凝聚着客家人的智慧和汗水。

位于汕头澄海县前美村的陈慈黉故居,可以说是解读大围的参照物。

陈慈黉故居始建于清朝宣统二年,历时近半个世纪,集陈家几代人的心血。计有郎中第、寿康里、善居室、三庐等宅第,占地25400余平方米,共有厅房506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善居室”始建于1922年,至1939年日本攻陷汕头时尚未完工,占地6861平方米,计有大小厅房202间,是所有宅第中规模最大、设计最精、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被誉为“岭南第一侨宅”、“南国大观园”。

当徜徉于这中西合璧、建造豪华的大宅时,我突然想到偏隅于粤北山乡的木材老板是那么不容易。如果说陈氏故居是华侨文化的一个代表的话,满堂客家大围代表的则是一种山野客家文化。

陈慈黉(1843-1921年),是香港、南洋有名的大华侨。其陈氏家族创立的黉利行由一个跨国米业贸易体系,再到一个集工商贸易、金融保险、船务航运和房地产于一体的跨国企业集团,富甲南洋。严格意义上说,他是一个大家族的代名词,这注定了他们视野开阔、观念开放,善于吸收中外文化精华。而大围主人官乾荣,是一个识字不多却头脑精明、靠销售木材发达的农民,他的生意最远也只是珠三角,这注定了他的视野不高、一辈子也未能走出大山,所建大围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围内老井

官乾荣建大围基本上是靠个人积累的钱财,儿子也只是帮帮手。他的财富如果与陈氏家族相比,真可谓沧海一粟。然而,他最为可贵可敬的是,他把建大围当作一个事业来做,几乎是倾其一人的财力、物力和精力,凝聚了他的所有希望与心血。虽然结局并非完全遂其所愿,大庇后代子孙,但由于他用心良苦,“无心插柳”中,造就了一座规模宏大、造型独特、做工精良的客家大宅,历经百年而不败,给南方客家民俗文化史建筑史方面的研究留下很好的“活教材”。1996年,大围成为韶关市最早的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两座大宅认真进行比较,发现由于其主人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和价值取向的不同,决定了两者之间不同的建筑风格和审美意向。

坚固实用的建筑理念

官乾荣建大围的理念可用两个词概括:坚固,实用。

陈慈黉家史馆

坚固是从居住安全考虑的,这是所有的围楼、碉楼的第一要素。从空中俯瞰,整座建筑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平面呈“屋包围、围包屋”的“回”字形布局,并具有很强的防御功能;从外向上看,这大围其实就是一座大碉堡,它有高16.6米的厚实围墙卫护着,有11座3至4层的炮楼分布在大围的四周,互为掎角,遥相呼应。主楼上下均有回廊过道,四通八达,但其外墙却没有窗户,只有瞭望孔和射击孔,用花岗岩石制成,内宽外窄,以利观察和射击。

为了有效防御当时猖獗的盗贼兵匪,建设者对围楼的墙基砌得格外坚固,一般厚0.6米,其中中围墙基厚达2.4-8.2米,全部用卵石垒砌,叠角放花岗岩石条。为了防止盗匪挖墙打洞,大围的底层墙是空心墙,中间填以大量的河沙和卵石,一旦有人打洞,里面的沙石会不断涌出;同时,中心围楼的全部瓦梁都是密密麻麻一根挨一根紧紧排放的,这些梁既可承受瓦的重荷,又可阻挡揭瓦者入室。

大围俨然一个小国

围主如此花费心机加强大楼的防御功能是颇有远虑的。大围建成后果然有各路人马来滋扰,其中最大的一次是曾遭遇太平天国的一支人马的围攻,他们攻打了三天三夜都未能攻下,只能怅然而退。现在,游者去参观,仍依稀可见外墙上留下的一些痕迹,但大围的主体建筑依旧巍然屹立。

大围毕竟是用来住人的,除了坚固,就是实用。中心围楼呈回形平面,外圈是护围傍屋,中间是四层高的中心围楼,前后各有一个庭院。整个大围占地总面积23300多平方米,建筑投影面积17864平方米,房间总数777间,内有寝室、厨房、储粮室、杂物间、厕所、牲畜栏舍、粮仓、水井、大院、祠堂、议事厅和太子楼(即书房)等,俨然一个小国。

陈慈黉故居内景

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陈慈黉故居的建房理念是豪华、舒适。

陈慈黉故居主要指郎中第、寿康里、善居室、三庐等4座宅第,它数座连片,鳞次栉比,既古朴典雅,又富丽堂皇,在建筑布局上很有特色。它既紧密相联,又相对独立。“三庐书斋”是中西结合的别墅式建筑,3座大宅第是中西结合的“驷马拖车”式建筑。在大宅第内,居中的是中国式的“硬山顶”平房,外围房屋则是两层洋楼,形成一个内低外高,类似城寨的方形大庭院。楼屋顶既有架梁盖瓦的传统结构,又有栏杆阳台的西式结构。在至高处还设置瞭望台,居高临下,总观全宅,便于防盗和防火防涝。不过,它的防盗功能比起大围来,已居于其次的地位。

儒林第

宅第的主厅堂是“四点金”房局,两侧火巷(也称“双背剑”)则仿北京故宫的东西宫格式,分成若干个小院落,构成大院套小院,大屋带小房的住宅网络,加上梯楼、天桥和通廊,萦回曲折,四通八达,甚至楼屋顶还用红砖铺有人行道。上下相通,扑朔迷离,陌生人进去如入迷宫

始兴客家大围与之对比,几乎没有任何装饰,支柱附墙很少能见到雕塑造型,门窗也较难见到花鸟装饰图案(后建的上、下围楼有一些),更不要说有装点风雅的书法石刻了,好像大围主人打心底就排斥这些东西,只希望自己的围楼像乡下妹子,朴朴素素,大大方方,素面朝天

大围的春风几度

沧海桑田,春风几度。随着社会的进步,围楼的防御功能已经完全消失,但围楼作为团结的文化象征,却依然铭刻在客家人的心中。它不仅反映了客家人民艰苦奋斗、保家卫乡的一段历史,同时,它极大地丰富了岭南乡土建筑史的内容,改变了当地的人文与自然景观,是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

大围俯瞰

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这是广东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至此,中国的“世遗”已经增至35处,位居世界第三。这条消息无疑对我们有启迪作用。

开平碉楼与始兴客家围楼有许多可比之处,它们同是明清时候的民居建筑物,同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形式同样是多姿多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

来源:网络综合资源

编辑:客家精英手机报

猜你喜欢

19条客家之最,你可知道?

在这里读懂客家人

合作推广联系方式:

邮箱:kjjysjb@163.com

手机:13603075076

固话:86097699

Hash:277d8b6653af6d7cbb9cd706e0aaf8131a74c654

声明:此文由 客家精英手机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