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古渡 千年的古塔

这千年的古渡口,少有人知道它的名字,因为它毗邻的所在,如今已不是县治所在;亦不常听到有人将它挂在嘴边,留在心上,因为与现代化那些钢架纵横、吞吐量惊人的现代港口相比,它显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平平无奇!然而,对于一个闽侯人来说,古渡确实是一座不能遗忘的丰碑,因为它所地处的侯官村,是闽侯千年前的县治,是福州地区喧嚣、富庶、人文的象征,而这千年的古渡口,已是这份繁华留下的少数印证之一!

宝塔碑文

古代,特别是唐时期,地处福州西部的侯官村,水路交通发达,更是西部诸地的集市贸易中心。侯官县的县治,从唐武德年间设立,一直到唐贞元五年迁到福州城里,一共持续了170年之久。在这170年当中,侯官古渡作为连接福州与其西部诸县的水路要道,渐渐地发展起来,成为一片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之地,其重要性延续到了民国依然如故。即使是到了共和国初期,由于路网交通的不便,侯官古渡也还是上街地区的门户,是很多人前往省城的起点和中转码头。直到90年代初期,洪塘大桥建成通车,侯官古渡口渐渐失去了交通往来的重要作用,慢慢沉寂了。“在我小的时候,码头附近真是热闹啊,人来人往,很多船停在这里卸货往来,码头边也有生意人扛着大麻袋叫卖,麻袋里装着各种美味小吃,一分钱可以买几个,吃得很开心……”在毗邻码头的侯官村老街生活了近60年的老村民陈先官这样说道,从他朴实的语言里,我们不难描绘出侯官古渡昔年的繁华景象。

站在侯官渡口故地,我们已经看不到千帆竞渡的壮观,听不见商贾云集的喧嚣,曾经繁华一时的古渡口已经被改造成七闸九孔的“侯官水闸”,成为连接闽江,为大学城泄洪排涝,庇佑一方平安的重要设施。如今,还可以印证古渡繁荣的,除了城隍庙和侯官老街,就只剩下古渡口边上一座小小的石塔——镇国宝塔了。

“日泻帆光淡,江澄塔影寒。驿楼经再宿,亦觉别情难。”清人孙星裔的这一首《侯官市夜泊》中的塔,指的就是镇国宝塔,侯官当地人称之为护镇塔,它位于侯官村口闽江南岸,临江屹立,塔以花岗岩为料,方形七层楼阁式建筑,通高6.8米,单层须弥座,东面镌刻“镇国宝塔”四字楷书。每层均设有神龛、浮雕佛像和花卉等,简朴而端庄。据史料记载,宝塔始建于唐代,那时侯官洪水泛滥成灾,县令听游方僧人言到“水患频发乃是江中有河妖作乱”后,便号令全县乡绅百姓捐资,建塔镇河妖。塔建成后,以“永镇水患,保一方平安”之意名之曰镇国宝塔,凝聚着旧时闽江两岸人民剪除水患,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景。“这座宝塔也是以前来往商旅的坐标,他们只要从远处望到宝塔,就明白离侯官不远了。”陈先官说。

唐镇国宝塔

关于宝塔,还有另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据说镇国宝塔,原来有一座姐妹塔,在侯官城隍庙一旁的赤塘山之上,与古渡口边上的宝塔遥遥相对,交相辉映,是古代先民造来与镇国宝塔共镇河妖的建筑。该宝塔约建于唐中叶,一直留存到了日军侵入福州时期,因为年久失修,才轰然倒塌,留下来的石料也被当时的乡绅收集起来,用于打造如今环绕在镇国宝塔四周的石护栏。“那个塔的基石下面还挖出很多宝物。如今,这些挖出的宝物及塔座都收藏在省文物馆里。”陈先官说道。

而今,旧时困扰村人的洪水,在由侯官水闸等“一堤一库、二洞三站、三河四闸”组成的上街大学新区防洪排涝体系的科学调度下平静了许多,村民再也不用一到洪水季节就全家搬到二楼居住。可他们在感到欣喜的同时,却又感到些微遗憾。陈先官告诉记者,以前宝塔所在位置,是村里最热闹的场所,有老人会组织文体活动、有村民码头古榕纳凉聊天。自从水闸建设好之后,江水淹没通往宝塔的旧路,老人会也被拆除了,导致镇国宝塔附近也渐渐变得荒废了。“听说政府已经在规划将镇国宝塔和周边的景物、古渡口人文景观相结合开发成一个生态公园,如今,镇国宝塔早已经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古塔周边的城隍庙等古建筑也已经完成修复工作,我相信,有关部门对这一带的旅游开发已是为时不远,届时侯官村的这些珍贵的古渡、古塔、古市必将在未来焕发出勃勃生机。”陈先官如是说道。

(来源:2014年5月5日《闽侯乡音报》·林若野)

Hash:a3aa1d8440276900fb41fe69bf1024d222588211

声明:此文由 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