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班包公庙:为了一段走进历史的传说
文\庞志民 来自“汴梁风”“李良学讲包公 ”2016-10-10
“众大臣在金殿呈奏保状,
保为臣下陈州查案追赃。
宋王爷恩赐臣站殿八将,
三口铡一道旨带出汴梁。
哪一个不遵法克扣粮饷,
准为臣先斩首后奏君王。
望娘娘开皇恩将臣赦放,
我去到陈州地救民的灾荒。”
这段豫剧《下陈州》的唱词,让包龙图陈州放粮的故事家喻户晓。
豫剧《下陈州》,也叫《陈州放粮》,这故事来源于章回小说《三侠五义》。讲的是北宋仁宗年间,陈州大灾,饿殍遍野,国舅等贪官污吏趁机搜刮民财,鱼肉乡里。包公为救灾民,于京城汴京(今开封)带了三口铡刀,金龙桥铡国舅,陈州城开仓放粮救生灵的一段故事。
遗憾的是,这只是故事。
从史料的记述中,并没有包公陈州放粮的事件。目前,唯一能让包公和陈州有些关联的,是包拯上奏仁宗皇帝的一封奏疏:《请免陈州添折见钱疏》。包拯奉命到陈州察访灾情后,回后上奏皇上,请求皇帝特降诏书,令陈州百姓按大小二麦的市价缴纳现钱,或直接缴纳大小二麦。这一请求得到了皇上的批准,使陈州百姓在大灾之年不再受“折变”之苦。
那么,包公下陈州放粮究竟有无其事?历史在这里断了片。
就在商丘的睢阳区,一处地名引起了开封府副总刘天增的关注。这个地方从很早时期就叫包公庙,据说这个地名叫到今天,已经整整960年整。
就是这处地名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在开封府的支持下,包公研究会会长李良学、秘书长刘天增、以及庞志民、李树友、刘秋生一行,驱车前往,为的是一探迷津。
据史料记载,睢阳区包公庙乡唐宋时名王家集。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这年大旱,从东京(开封)到南京(商丘)沿汴河各县,焦土千里,五谷不收,民不聊生,爱民如子的包拯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宋城(商丘)县4省接合部的永定乡,灾情最重,“饥民拦轿喊冤”,求包大人救命,包拯要求各县富户和官吏开仓放粮救济灾民,后又依法处死了欺压百姓、罪恶滔天的“南霸天”,免去大灾之年的赋税。庆历七年,包拯由五品升为三品,红袍变紫袍,迁任陕西路转运使。宋城(商丘)县“民感其德,自发捐钱捐物,拦轿处立祠以祀”,人称“包公庙”,后来包公庙就成了地名。就在当年包公还健在时,当地群众为感激他,自发地捐款捐物,盖起了包公庙,从此永定乡更名为包公庙,每年包公生日,人们都在祠庙前举行大型庙会和各种纪念活动。
从商丘市行驶大约40多公里,我们来到了包公庙乡。和别的乡镇不同的是,这里在十字路口,伫立着一尊包公像。当我们问及包公庙时,乡民们都很踊跃,有人甚至自愿领路带我们过去。在包公庙乡集镇西包公村头,我们终于看到了传说中的包公庙。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当年筹建包公庙,至今还在掌门的王尊才老人。当年,他们五人发起复建包公庙,他以自己的六亩可耕地换取了这处包公庙旧址,就在原来的地基之上,重新建起了包公庙,他到开封包公祠拍下包公像,塑造的包公的金身。几年来,他在包公庙中的投资,已经超过了三十万元。
椐王尊才老人介绍,这座庙最早建于宋仁宗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千年沧桑,包公庙时有兴废,到建国初年已经损毁。现在的建筑是1994年在原来的地基上重建的。 大门额书“包公庙”,进得庙来,中间正殿前有焚香亭,正殿有包公像一座。右侧有偏院一处,门额书“倒座南衙”,殿中包公正在断案,旁边还有三口铜铡。
紧邻包公庙围墙东侧有一水塘,塘边立有一块石碑,上书“放粮池”。王尊才说,相传这是庆历六年,包拯路过时的饮马之塘。1960年,包公庙乡闹春荒,树叶野草均被采食已尽,食源断绝。一天夜里,包拯托梦于村里一七旬老汉,说塘里的水草可以充饥。天刚亮,老汉跑到塘边,看到水塘中长出一层赤色的菌饵。他捞出赤色菌饵煮熟食后,味道鲜美,腹中不再饥饿。很快,方圆数十里饥民闻讯而来,自朝至暮总捞不尽,奇怪的是,到麦黄麦子能食时此菌饵再也不见。百姓感恩之际,确信此塘中的菌饵是包拯显灵拯救苍生,遂命此塘为“放粮池”。
历史上,包拯是一位为民请命的清官。在国人的心中,他是清官的代表,对于贪官来说,他是不讲情面的魔王,老百姓称他为“包青天”。中国民间对当官的包括皇帝都可以有所不敬,但不能不敬重包公。神州各地到处都立有包公庙,而这座包公庙,却因为能载于史料,能成为包公下陈州的佐证,能让一段千年传奇回归于历史,而与众不同。
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当知道我们来自包公当年的开封府时,激动不已。说什么也要我们到他的家中小坐,还拿出自酿的酱香型的美酒,让我们品尝,他把对包公的拳拳之心,用在了我们身上。
归途中,夜凉如水。而我们一行的心情,都是热的.......
Hash:c758402e070a625d6e996d702214a68a85cc1979
声明:此文由 李良学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