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名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座书院见证了心学和理学的激辩
俯瞰仰山书院
仰山书院位于江西省金溪县城秀谷镇王家巷(旧称熙春巷),前身为南宋所建的崇正书院,南宋大儒陆九渊与朱熹曾在此会讲,“反覆辩论如在白鹿(书院)”。
仰山书院大门
品古巷之幽远,倚市井之繁华。古往今来,这方宁静优雅的院落见证了心学和理学的激辩,见证了先贤士子的翩翩风采,与鹅湖书院、白鹿洞书院齐名江右(即江西。古人以西为右,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为历代文人墨客崇敬景仰。
清代嘉庆年间仰山书院扩建形制图
据史料记载:(崇正)书院后为祠堂,立(朱、陆)二先生木主于其中,前为讲学,作号舍于两翼,又前为戟门,又前为大门,匾曰:崇正……遗憾的是,明末兵灾战乱,崇正书院与先贤遗像、木主不幸焚毁。清乾隆二年(1737年),时任金溪知县阎廷佶倡捐,在原崇正书院遗址上兴建仰山书院。
书院满目青翠
《诗经》有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书院以仰山为名,正是为了表达对陆九渊等先哲的崇仰之情。陆九渊,字子静,江西抚州金溪人,南宋哲学家,心学创始人,因于象山讲学,世称象山先生,亦称陆象山。
陆九渊画像
陆九渊为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进士,历任靖安主簿、崇安主簿、国子监正等职。淳熙十三年(1186年),陆九渊提出以“任贤、使能、赏功、罚罪”为医国“四君子汤”,得到朝廷赞许。绍熙二年(1191年),知荆门军,为政清廉,事事躬行,政绩卓著。
“学苟知道,六经皆我注脚。”陆九渊认为:治学的方法,主要是“发明本心”,天理、人理、物理皆在吾心,心是唯一实在,并提出了“宇宙是吾心,吾心即宇宙”的学术思想。他不喜摘章逐句,明确反对皓首穷经,以毕生精力研习章句之学、场屋之文﹐进而谋求利禄的做法。为此,他和程朱理学的领军人物朱熹常相辩难,曾在鹅湖书院和白鹿洞书院展开了两次影响深远的辩论。
书院槐堂池
白鹿洞书院辩论后,陆九渊与朱熹两位百世大儒惺惺相惜、意犹未尽:学术理论上,二人堪称论敌;私交情谊上,二人互为诤友。在陆九渊的邀请下,朱熹来到金溪崇正书院,日日与陆九渊兄弟几人开课讲学、相互辩难。期间,朱熹还为陆九渊四兄陆九韶所著的《陆氏家制》作序,可谓“亦敌亦友两相知”,历代士林传为佳话。
仰山书院内景
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当地官绅再次“撤旧更新”仰山书院,建室四十余间,建筑面积达1078平方米,至今构架完整。书院另有官绅所捐田亩、店房岁收租息,为书院的办学经费,并聘请名师名儒来此讲学。时任江西学政的王鼎为书院题写匾额,并撰写赋文以记之。光阴荏苒,仰山书院虽历经280载风雨侵蚀,但门额上的大字依然遒劲,尽显风雅古朴。
“先儒祠”
书院东侧的“先儒祠”,为道光十三年(1833年)所建,是仰山书院学子们春秋两季开学时祭祀先儒陆九渊和朱熹的场所。祠内左右有檐廊,分别为状元道与进士道。状元道坎坷狭窄,意喻独占鳌头背后的艰辛;进士道相对宽阔平坦,祈望学子们登第后能够仕途顺畅、坦荡为官。
“先儒祠”北跨院
“先儒祠”北边跨院,原为书院藏书楼,后亦用作古籍刊印、修复之地。金溪雕版印刷久负盛名,明清时仅浒湾镇书铺街就有印书作坊60余家,号称“籍著中华”。这里书版齐全,商埠云集,而仰山书院刊印的书籍又校对精细、极少讹错,因此一直为天下学子所追捧。西侧两处跨院是居室厨房,为书院山长、教授和学生歇息、用膳之所。
书院马头墙见证了积淀千年的文墨书香
先哲传盛事,千古仰象山。今天的仰山书院经过重修,满目青翠,再次焕发出千年积淀的文墨书香。徜徉其间,仰望苍穹,更可感悟“吾心即宇宙”的浩瀚真知。(江西省抚州市纪委监委 卫涛 林青霞丨责任编辑 李鹃)
Hash:f63867f356ce665d79970957f3e6fc4ec070ae14
声明:此文由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