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名小隐山
(一)
我终于踏上了小隐山,在我心里一直神一般存在的小隐山。
这座横卧在亚林所后面的山,实在是一座太普通的山,普通到我根本就无法想象它就是史志中所写的“在原县城北一里”的小隐山,是《富春遗事》中记载的,“希深居富阳小隐山,别筑室曰读书堂,构双松亭于前。倚山临江,杂植花果,沼荷稻圩,环流布种,颇称幽人之居”的小隐山。
是的,当我走在山林石径中的时候,我对它产生了一些些的失望。但转念一想,如果不是这样的平凡,又怎么对得起它“小隐”这个名字呢?
事实上,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小隐山都算不上是一座可以靠颜值吃饭的山。
在它的右手边,是“樟岩朝雾”,在它的左手边,是“花坞夕阳”,都是跻身富春八景的名胜。而小隐山,虽然也曾拥有“小隐晴岚”的雅号,也曾有人为它写情诗,“潺湲涧水通危道,绰约溪花老暮春。一抹晴霞深树里,此中疑有避秦民”,(吴文进《小隐晴岚》)但被挤在两个足以当校花的同桌的中间,它充当的大概只能是那种打打酱油的路人甲的角色。
但它确实有无须做偶像派的实力。在短短几十年内,从这座山里走出了六个进士,这简直就是山中的学霸。所以在将近一千年里,这座山就是富阳文化人心目中的“圣山”。在将近一千年里,无数个像我一样的后学,慕名踏上小隐山的石径,用一种仰视的姿态去看山上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用虔诚的心去捕捉风中也许还会残存着的一千年前的读书声。
(小隐山石径 何正回摄)
(二)
第一个走上小隐山的是范仲淹。
此时的范仲淹还没有名冠天下,还没有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记》,他还只是富阳边上一个叫睦州(今建德)的地方的地方官。
在某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范仲淹买舟而下,自桐庐至富阳一百许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他从新安江上船,到富春江上岸,再走一两里路就到了小隐山。
小隐山书室的主人姓谢,范仲淹与谢家三代都是挚友。书室第一代主人谢涛是一个“富二代”,他的父亲谢善继从嘉兴举家搬迁到了富阳。谢涛和弟弟谢炎都是进士,官至太子宾客,他喜诗词,与欧阳修、范仲淹时相唱和。范仲淹比谢涛年少29岁,是谢涛的晚辈,但他来应该不是来找谢涛的。就在范仲淹被贬睦州的同年,谢涛去世了,范仲淹还为谢涛书写了《神道碑》。
书室的第二代主人谢绛,也就是《富春遗事》中提到的希深,比范仲淹小5岁,宋大中祥符八年中进士甲科,授太常寺奉礼郎,曾奉旨出使契丹。谢绛是改变唐末五代以来浮艳诗风的首创人之一,和欧阳修、范仲淹、梅尧臣(谢绛的妹夫)、王安石、杨亿、钱惟演、蔡襄、尹洙等大文人大诗人的关系都非常好。谢绛和王安石的关系很值得一提,谢绛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
范仲淹来小隐山,可能就是为了找谢绛吧?不过也可能没见到,而是见到了谢绛的几个儿子。
谢绛有四个儿子,除了早夭的四子谢景回,其他三个都考中了进士。
谢景初,庆历六年甲科进士及第。谢景初博学能文,尤长于诗,时与梅尧臣等相唱和,有诗集若干卷行世。不过他的女婿比他有名多了,叫黄庭坚。
谢景温,皇祐元年登进士第,官至权刑部尚书,是王安石变法时的得力干将。他历官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时人以为“吏师”。诸兄弟中,谢景温与范仲淹关系最好。
谢景平,皇祐五年中进士,当会稽知县时政绩卓著,与哥哥谢景初、王安石、韩玉汝并称吴越“四贤”。
范仲淹走到小隐山书室的时候,他大概听到了这几个十岁左右的孩子的读书声。小孩的朗朗读书声无疑是这世间最美妙的音乐。范仲淹驻足门前,听得陶醉了。他为这几个孩子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以范仲淹代表诗作的身份流传下来。
“小径小桃深,红光隐翠阴。是非不到耳,名利本无心。笋迸饶当户,云归半在林。何须听丝竹,山水有清音”。(范仲淹《留题小隐山书室》)
读来与吴均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
范仲淹之后200年左右,一个名叫李宗勉的富阳人被抬上了小隐山。
李宗勉,出自富春江南岸的名门望族,南宋嘉熙三年拜左丞相兼枢密使。李宗勉为官清正廉明,在当时被赞誉为“公清之相”。据说他虽身居台辅,而家类贫士。
李宗勉去世后,他的家人把他安葬在小隐山,以青竹为伴,松涛为伍。
(四)
李宗勉之后100年左右,杨维桢来了。
这个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能排得上号的文化狂人,他原本是去江西当儒学提举的,结果跑到富阳的时候他突然不想去了,于是就在富阳住了下来。杨维桢和黄公望是一对好CP,杨维桢住在富阳的时间与黄公望隐居富阳时间差不多是重叠的,一起游山玩水,一起写诗画画。
出了“一门六进士”的小隐山,对杨维桢来讲,自然有着莫大的吸引力。所以,他来了。
“小隐山中结草堂,道人真与世相忘。掩关默坐蒲龛小,留客清淡尘尾长。蕉叶半窗人影乱,松花满地石泉香。多惭汩没驱驰者,尽日红尘逐利忙”。(杨维桢《小隐书室》)
我不知道杨维桢踏上小隐山的时候,大痴先生是不是在他的身边,杨维桢诗中的道人是不是就是一峰道人呢?一切其实都无所谓。
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翻开清乾隆49年,也就是1784年的《杭州府志》中所载富阳县图来看,这座山有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字:富春山。
所以这座山,难免与公望先生要扯上一些剪不断、理还乱的绯闻关系。
(五)
杨维桢之后470年左右,王义祖踏上了小隐山。
王义祖大概称得上是富阳历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了,他的《岁时竹枝词》从元旦写到除夕,写得都十分有趣。我对富阳老底子民俗的了解,有许多都是从他的诗中了解到的。比如他写端午,“又挂钟馗旧画图,旁分艾叶与菖蒲。小儿也学降摩相,酒浸雄黄满面涂”。(王义祖《岁时竹枝词》)
王义祖与董诰差不多同时,工书、画,当然了,更喜欢写诗。他和周凯等人创办了“草草园诗社”,晨夕过从,唱和为乐。王义祖与后来当上台湾最高行政长官的周凯关系非常好,他们还成了儿女亲家,王义祖的儿子娶了周凯的妹妹为妻。后来周凯等人陆续考取功名,奔赴外地做官,唯独王义祖不愿做官,在家教孩子为乐。
王义祖住在富阳镇上,闲暇时就会到小隐山上寄情遣兴,“隔林樵路几条分,书屋当年属谢君。竹气清凉将作雨,松阴摇曳欲成云。春风花落山腰积,晴日啼莺谷口闻。喜与邻翁闲话久,重斟春酿觉微醺”。(王义祖《游小隐山》)
王义祖对小隐山情有独钟,他甚至给自己取了个别号叫“小隐山樵”。
(六)
王义祖之后100年左右,郁曼陀带着他的新婚妻子陈碧岑来到了小隐山。
有资料说,郁家在小隐山上有一个小家祠,我估计在当地的山村中,郁家还有些房产。天性安静的郁曼陀喜欢躲在这里读书。在他的诗集《静远堂集》中,有一篇写于1907年的诗,应该是在旅日留学归来之后。“小隐荒村百事宜,独惭衣食累明时。几家燕乳春移壘,半夜蛙喧雨到池。漆竹纪愁埋塚久,蜡灯积淚校书迟。他年流寓知谁传,自定山居甲子诗”。(郁曼陀《村居即事》)
结婚以后,陈碧岑自然也住进了小隐山。陈碧岑是安徽泗县人,比郁曼陀小9岁。她1911年与郁曼陀结婚。结婚后,“由郁华先生辅导,学习唐诗”。有时候丈夫忙,她也求教于小叔子郁达夫。她的诗集,取名为《小隐山房诗稿》。
其实陈碧岑除了早年外,居住富阳时间并不多。1976年,她已84岁的时候,在后辈的陪同下重回富阳。
她在富阳停留的时间并不长,但必须的,去了一趟小隐山。“山水迎宾如画境,四时晴雨尽相宜。森森松柏科研馆,溪畔桥头好读书”。(陈碧岑《雨后游小隐山》)
可见,在陈碧岑老人的心目中,小隐山有着重若千钧的分量。
Hash:675f5180c1a5cb2065bb04425ebf827b58a22d89
声明:此文由 区野鹤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