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坂玉前村内,有这么一座气势浩大的千年陵墓,今日完成重修,场面十分热闹!
洪氏肇基英林已历1120个春秋,其族开枝散叶,瓜瓞绵绵;清康熙年间,旅居暹罗的族人带头倡建英林洪氏大宗,成为美谈;洪氏历代英贤辈出,留下诸多传世著作。
英林洪氏大宗巍峨壮观
公元897年,英林洪氏始祖十四朝奉公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至泉,三迁而肇居英林,自此开枝散叶,瓜瓞绵绵。英林洪氏大宗(即洪氏大宗祠),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当时,旅居暹罗(今泰国)的巨贾、族人洪光弼带头捐资,首倡修建洪氏大宗。宗祠鼎成后,洪光弼跨越国界尊祖敬宗之举,遂成美谈。
01
族群守墓 已历千载
在今天的泉州台商投资区张坂镇玉前村内,有一座气势浩大的陵墓,正好坐落于风景旖旎的白鹤湾湾畔。这座陵墓前临碧海,背靠青山,远眺数海里外的大坠岛,据晋江英林洪氏大宗理事会秘书长洪祖敬介绍,该墓为英林洪氏一世始祖十四朝奉公(即古淡公)之墓,穴名为“青草龙”。
而今日是陵墓完成重修之日,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海内外洪氏宗亲均来参加,场面十分热闹!
据《英林洪氏族谱》记:“一世始祖十四朝奉,妣郭氏恭人。公河南光州固始县人,缘黄巢、王仙芝作乱,唐昭宗乾宁三年丙辰(896年),钱缪克复越州,时王审知自称福建留后,因以将军扈闽。越四年丁巳(897年)公偕二子从王审知入闽来泉,初居晋邑十四都湖北洪厝,公幼习诗书;谙熟山水……因见英林地脉揽英山之胜概,揖虺水之奇观,故三迁而肇基英林,是为英林洪氏之始祖。”由是可知,十四朝奉开基英林迄今已有1120年,他当时入泉还带着两个孩子,而选择英林肇基,则是钟情于英林山水之故。
英林,俗称“乌篮”,乃摇篮之意,位于晋江南部,此地人文荟萃,乃洪氏一脉的重要发祥之地。自古以来,英林及其周围的数十个村庄,毗邻成片,聚居着洪氏族人。相传十四朝奉入泉时,用摇篮挑着孩子,正待择地定居,遇一风水先生说:“你挑孩子往前走,孩子到了哪里啼哭,就在那里定居。”得到指点后,十四朝奉出南门往前走,到了英林地界,孩子忽然哭了,于是便在英林定居,并以挑孩子的“摇篮”作为定居地名称。“摇篮”的闽南方言曰“乌篮”,故英林又叫“乌篮”;另有一说,英林东临龙、虺二湖,西屹小金、含武、豸角三峰,南耸雁塔,北依鹰哥山埔,四面地势高出,中部小盆地。同时,村庄四周有东山仔、西山仔、后山仔、鸡母石等四座小山丘,状似古式摇篮的四根柱。纵观村落全貌,英林形同一个古式大摇篮,故得名“乌篮”,沿用至今。
十四朝奉既然是在英林开基,为何却葬于张坂镇玉前村呢?据族谱载:“(十四朝奉公)迨二子成立,遥念光州固始,乃以家事委二子,遂单骑而归。途中染病,卒于惠安,就地安葬在惠安县南山前乡(即今玉前村)湖坑山……”由于思念故园,十四朝奉骑马打算回光州固始探亲时,不料途经惠安时病倒,不幸辞世,于是便葬于惠安。
据说,后来出于对始祖的崇敬,有一支洪氏族人特地迁至山前乡(今玉前村)来当十四朝奉公的“守墓人”,如今,千余年时光过去,这支背负守墓之责的族群,仍坚守在当地。
英林洪氏流传的始祖十四朝奉公画像
02
闽南名祠 巍峨壮观
位于晋江市英林镇区的“英林洪氏大宗”,坐北朝南,英山为屏,虺水如带。该宗祠建筑按闽南古制,依坡带势,合理布局,巍峨壮观,分为后轩、大厅、东西厢、天井、东西直头、下厅、门廊、顶下埕等。整栋建筑为三开间两落硬山顶建筑,三川脊屋顶,并建有围墙。顶下埕内左右对开一侧门,结构严谨,为闽南名祠之一。左侧门有柱联:“英里开皇唐承先启大,林原发固始耀祖光宗”,上有额批“燉煌衍派”;右侧门也有柱联:“五福萃华门聿修厥德,三阳临吉地长发其祥”,额批为“宗基永固”。镜面墙精雕细镂,影雕、线雕、浮雕、透雕着各种吉祥图案。
走近祠堂,只见前开三通大门,门廊并列4柱,阶前耸立1对青石狮子。大门上有青石匾镌“燉煌衍派”,其上方又悬黑底金字牌匾,上镌清代文状元、贵州人夏同和手书的“洪氏大宗”四字。左门匾镌“六桂传芳”,右门匾镌“三瑞流光”。
大厅宽阔宏敞,厅内梁枋、笼扇、案桌皆朱漆鎏金。厅壁用红砖砌筑。梁枋间挂着匾额十数方,有“天王”、“第一丞相”、“大学士”、“刑部侍郎”等。厅中石柱皆镌联文,称颂历代先祖功德,如:“劾三奸,正国持纲,大宋尚书第;敦五族,安邦制策,皇清将相家”、“冷硎山志报君恩,峻节昭昭临大节;道州府身殉国难,忠心耿耿格天心”等。
据介绍,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南安县古山村洪应心中恩科进士、授陈州通判时,回祖籍在英林洪氏大宗内祭祖,其拜祖祭文28句,每句4字,共计112字,无一字雷同,且文句优美、内涵丰富,族内便议定将之定为英林洪氏大家族的昭穆,即为“亶兹孙子,尔玉汝球。溯源我祖,肇于光州。瞻斯英里,乃奠厥攸。诗书礼乐,燕翼贻谋。分支析派,近远一俦。掇科取第,文采风流。忠孝廉节,令闻长悠。谟烈昭垂,亿万春秋。后昆踵武,仪式作逑。日昌载炽,克绍箕裘。敬勖来许,交勉家修。名题麟阁,身登瀛州。为国桢干,德业炳彪。永似以续,弗愧前猷”。此昭穆迄今仍在沿用。
厅中石柱皆镌联文
03
尊祖敬宗 倡建大宗
英林洪氏大宗东西直头墙壁上嵌有《皇清·大宗碑记》《英林洪氏大宗重建碑志》《英林洪氏大宗重建海外裔孙捐资芳名录》三方碑刻。
《英林洪氏大宗重建碑志》上载称:“吾英林洪氏大宗始建于清康熙乙酉年(1717年)”,如此算来,英林洪氏大宗的建造历史已达300年。碑文还显示,洪氏大宗分别在光绪乙卯年(1879年)和1991年又进行了两次重修。
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皇清·大宗碑记》上记载着清康熙年间,“自幼出游暹罗(今泰国)”的洪氏二十一世孙洪光弼(今龙湖镇仑上村人)带头倡建洪氏大宗的事迹。
据英林洪氏大宗理事会成员介绍,洪光弼,讳束官,字公辅,为二十世洪斗琛次子,生卒年不详。洪光弼年少好学,后游学暹罗,成为异域之太学生。他才识过人,后来在暹罗创办实业,事业兴旺,得到当时暹罗国王的赏识,赐号“昭夸”(即国佐),可“状游暹宫”,为暹罗一大商贾。洪光弼,“博施济众,恤孤怜寡,和乡睦族,敦善好义”,在洪氏族群中颇有声望。
1714年,洪光弼自暹罗归乡,见时局稳定,族人安居乐业,但英林洪氏祖先无祠可供,春秋之节无堂可祀,便四处奔走,首倡兴建英林洪氏大宗祠。返回暹罗后,当获悉建祠工程因故拖延时,再捐重金,交代其长子自海外归乡,全力以赴协助族中耆老董理修祠事宜,几经周转,耗时数载,英林洪氏大宗终在1717年冬建成。
洪光弼在《皇清·大宗碑记》里自述见到宗祠“庙貌聿新,前徽式廓,匪独慰于水源木本之思,尊祖敬宗之念,亦俾异日子孙瞻仰遗规,报本追远,时切春秋俎豆之感”,真挚地表达秉德循礼、尊祖敬宗的观念,拳拳赤子之心令人感动。
英林洪氏开基祖陵墓坐落于白鹤湾湾畔
04
才俊辈出 经典遗世
翻阅族谱,我们发现,英林洪氏家族,历代以来,仕宦蔚起,英贤辈出,有洪皓、洪天锡、洪富、洪世泽等众多才俊。
南宋时,洪氏出了一位鼎鼎有名的、足以代表温陵风骨的“铁面御史”——洪天锡。洪天锡(1202年—1267年),号裕昆,别号阳岩,南宋晋江二十三都人(今石狮市宝盖后厅人),其祖从晋江英林迁居于二十三都。天锡耿介敢言,不畏强暴,他在担任监察御史时,屡次上书给宋理宗,直言“天下之患三:宦官也,外戚也,小人也”,甚至指名抨击当时皇帝的宠臣董宋臣、谢堂、厉文翁。南宋词人周密对他赞道:“近世敢言之士虽间有之,其终始一节,明目张胆言人所难,绝无仅有,惟温陵(泉州古称温陵)洪公一人”;《宋史·卷424·列传183·洪天锡》上载称:“天锡言动有准绳,居官清介,临事是非不可回折”。可见洪天锡刚直的个性与不屈的精神。洪天锡不仅官居高位,而且饱有学问,著有《经筵讲义》《通礼辑略》《味言发墨》《阳岩文集》等,《宋史》《八闽通志》《泉州府志》皆有其传。
另据族谱载,洪氏先贤洪皓,“少有奇节,慷慨有经略四方志”。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洪皓以礼部尚书身份出使金国,被扣15年,艰苦备尝,持节不屈,终得放还,时人称之为“宋之苏武”。朝廷有感于他的气节,赐官徽猷阁直学士、右朝散大夫,封鄱阳郡开国侯。据《英林洪氏宗谱》(旧本)记载,英林洪氏五世祖文安公偕父经商,定居于安徽,又传四世至洪皓,“宋政和乙未科状元及第,官至徽猷阁大学士,纶音忠贯日月,三瑞流光”。英林洪氏大宗“三瑞流光”匾额正是缘于洪皓的事迹。洪皓还著有《帝王通要》《松谟纪闻》等书。
洪皓有八子,尤以洪适、洪遵、洪迈闻名天下,世有“三洪”之称,与北宋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苏”齐名。洪适,字景伯,洪皓长子。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官至右丞相。主要传世著作有《隶释》《隶韵》《砚说》《壶邮》《盘州文集》等。其中前四部是研究金石和训诂的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也是他作为金石大家对后世金石研究的一大贡献。他与欧阳修、赵明诚并称“宋代金石学三大家”;次子洪遵,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同知枢密院事、端明殿学士、提举太平兴国宫,位同宰相。著有《泉志》《订正〈史记〉真本凡例》《翰苑群书》《翰苑遗事》《谱双》等。《泉志》是一部研究中国历代钱币的著作,考疑证信,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三子洪迈官至翰林院学士、资政大夫、端明殿学士,官居一品。他是南宋著名文学家,学识渊博,著书极多,文集《野处类稿》、志怪笔记小说《夷坚志》,编纂的《万首唐人绝句》、笔记《容斋随笔》等,流传至今,颇有影响。
据说,洪皓一族还留有《三瑞堂洪氏祖训》《三瑞堂洪氏家规》,以“孝以事亲,义以睦族,敬以持己,恕以及物”为核心要义,告诫洪氏子弟要以儒家理念立身行道,孝顺父母,周济族人,“于人须泛爱,周穷恤匮,尤亲其贤”。
除此之外,明代洪氏族人洪富著有《易经浅说》,与蔡清的《易经蒙引》并行于世;清代的洪世泽著有《春秋订传》《仪礼辩说》,都对当世有着不小的影响。
时光荏苒,岁月沧桑。英林洪氏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繁衍发展,如今已是宗生族攒。其支派、裔孙遍布于闽、浙、粤、赣、皖、鄂、豫、桂、滇、琼等地,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还有东南亚、欧美等地,人口近百万。奕叶流芳的景象,恰如英林洪氏大宗的廊柱上所镌联对:“英山胜概标名族,林海雄风蔚大宗”、“虺水波腾三尺浪,英山树发万年枝”。
嵌在墙壁上的《皇清·大宗碑记》
来源:东南网、泉州晚报记者 吴拏云 通讯员 洪少霖 文/图
Hash:a5a04e2267bb412d980cd2cdbe4b0ea33b19b4df
声明:此文由 台商区本地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