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山谷,一个梦里老家

一座山谷,一个梦里老家

文-梅子 图片来自网络

岁末,大伯一家搬进了马路旁的新居。听到这个消息,我由衷地为大伯家的乔迁感到高兴,同时又生起几分挥之不去的落寞和忧伤。因为从此往后,涂家坞——这个承载了涂家几代人的聚居地人去屋空,成为一个空荡荡的山谷。昔日,为了躲避战乱人祸,徽州地区那些幽深僻静、人烟稀少的深山老林是山里人最佳的居住地,山高水长,很是安全,与“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句古语十分契合。时过境迁,今日的山里人则把交通便利、人家汇聚之地视为盖屋的好地方。为此,很多人在路边的农田里盖起了房屋。近几年,当地政府一方面严令禁止人们肆意占据农田盖屋,另一方面支持交通不便、存在山体滑坡等风险的人家在道路旁边的农田盖屋搬迁,这也是张弛有度、实事求是之举。

大伯家的老房子处于涂家坞这座山谷的腹地,是涂家老屋所在地。我们这支涂姓的祖先从安庆移民到徽州,在这座山谷安顿停歇、建造房屋,开枝散叶、繁衍生息至今。从长辈的言说中,我感觉那时的徽州在安庆老家人的心目中犹如待开发的处女地。涂家坞所在的座座山头,皆有人承租,涂家是这个山谷最大的租客。“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后人已很难体会祖先创业的艰辛。徽州山多地少,人要生存,就得跟山林争地。随着大批移民的到来,各个山林响起砍伐树木的“嘿哟嘿哟”声。苍天大树纷纷倒地,灌木荆棘在烟火中化为灰烬,树林积累的养分滋养着新播的玉米地。秋收归仓时,人们欢欣无比。后来,这些开发出来的林地有不少变成了茶园,茶叶价值达到顶峰时期时,一片茶叶的价值等同于一粒米。也有不少开发出来的林地变成了一片片竹海,产出能带来可观收益的冬笋和春笋。在一代代山民们的开垦下,有山的地方就有路,有路的地方就可以通往人家。

涂家坞山谷深邃,人在山谷之外是看不见人家的,犹如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人家多时,谷里鸡鸣狗吠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留下了一代代族人的美好记忆。洗衣河、上菜园、篱笆门……这些都是涂家坞地标式的重要地名。洗衣河蓄积山谷里的清泉,是族人浣洗衣物的场所。从洗衣河到上菜园,有段斜坡,上面是块平地,那里是族人繁衍生息几代人的核心聚居地,我们俗称老屋。上菜园是位于聚居地房屋后面的一块平地,那里有股供养族人日常饮水的清泉,一根根相连的竹笕,把泉水引入房屋后面的水缸里。那里还有几块肥沃的菜园,一年四季种植着应时的菜蔬。冬天,由于门前山高,屋前上午晒不到暖阳,上菜园却能早早地接受谷外阳光的照射,冬天里成为晾晒衣物、晒阳取暖的好去处。篱笆门是房屋和园地的分界线,一边是族里人家,一边是族里耕作的林园。篱笆门往里有菜园、茶园、竹园和山林,里面的山谷还很幽深。

从茅草屋到土坯房,再到砖瓦房,族里人家换了几茬,但是核心的宅基地一直未变。我6岁那年,我们一家从老屋搬到了谷外新盖的房屋,后来又有两位堂叔家先后搬离了这里。最后,山谷里只剩下三户人家,一位堂伯家位于洗衣河畔,大伯和另外一位堂叔家紧紧相连,坚守在老屋,这样的状况持续了近三十年。小时候,连续好几个大年三十夜,我和哥哥吃完年夜饭都会打着手电,走进幽深的山谷,去大伯家转转。有个大年三十夜,天空飘起了鹅毛大雪,我们走到洗衣河畔的堂伯家门口时,他们家的狗如往常那样发起第一声犬吠。堂婶感叹说这样的天气还到老屋来,真是很难得。她不知道,虽然我们兄妹只在山谷里居住了几载,可是对老屋的深情已经融入血脉,无论我们走得多远,心里一直会有一个角落留给老屋,那里就是我们的梦里老家。

几年前,居住在洗衣河畔的堂伯家也搬离了山谷,他们在马路边的田地里盖起了新居。想当年,家家户户腊月里置办杀猪饭的年头,我们在他家吃过红火热闹的杀猪饭。他们儿女嫁娶的日子里,那栋房屋也曾宾客盈门、觥筹交错。他们搬走后,我们再次进入山谷时,堂伯家的房屋虽在,但已经没有人跟我们打招呼了。前年,大伯隔壁的堂叔家也搬到了村道边的新居,涂家坞只留下大伯孤零零的一家,这样的状况终于促使大伯家积极行动起来。去年年初,他们开始在马路边的田地里破土动工盖新屋。我仍然记得当年老屋推倒重盖的情景。推倒的宅基地一片焦土,上面还闪烁着残留的星火。大伯翻动着没有燃烧尽的竹木,那时的他仍是壮年。这次盖屋,大伯已过古稀之年,由大哥执掌全局。大伯的身板还硬朗,也是忙前忙后地倾注力量。年底,大伯家搬进了新居,告别了冷冷清清的涂家坞。

空荡荡的山谷,水长流,鸟常鸣,但是没有了人声和狗吠。房屋尚在,再也见不到袅袅炊烟,涂家坞人气爆棚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祖先们辛苦耕耘为后世开发的聚居地空无人烟,一片沉寂。听母亲说,洗衣河畔堂伯家和大伯隔壁堂叔的空屋已出售给城里人。这几年,山里空出的老屋受到城里人的热捧,他们买去改造成民宿,或者修缮一新,作为养老度假的居所。本土居民在逃离幽深的山谷,城市居民却在逆行而入,这真是十分有趣的现象。山里人千方百计往山外迁徙,山外人却对山里人的日子羡慕不已,老屋实现了他们回归自然、怡情山水的田园梦。我真心希望买下老屋的人们能善待这个山谷,让我们将来还能找到自己的来时路。

作者介绍:大家好!我是梅子,生于皖南乡村,从小耳濡目染了大山里的风土人情和儿女情长,在脑海里积累了一份份生动的素材,创作灵感得以激发。现代文明给乡村输送了新鲜的气息,却也侵蚀了乡村太多美妙的风景。生于乡村、热爱乡村却又已经走出乡村的我,渴望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用文字去挽留那些或深或浅的乡土记忆,让更多人了解大山里渐行渐远的那些物、那些人、那些事。

特别声明:所发文章均为原创,如若转载,请标明出处以及作者,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Hash:4618b1c24ff9590bacdda4e1bb3f02e755519e25

声明:此文由 梅子的乡间小路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