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有幸 得承星火

1943年春,国民党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闽中特委机关南迁,进驻仙游,并于当年3月,抵达仙游钟山上湖底。7月23日,时任省委书记曾镜冰等人摆脱顽军的围剿,被护送至莆田,在莆视察期间,逐步形成将省委活动重心南移闽中的决定;9月,第一批省委机关人员陆续从闽北出发,暂驻上湖底特委机关;10月初,又随特委机关迁驻石苍乡高阳村;次年6月上旬,省委机关再次迁往永泰东湖(今仙游顶东湖),并于6月25日在东湖召开扩大干部会议

1943年8月至1944年6月间,省委机关分两批南迁闽中,领导全省抗日反顽斗争,在仙游多地留下战斗足迹。当地的党组织和革命群众倾尽所有支援保护省委机关,在艰苦卓绝的伟大历程中,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铸就了光照千秋的革命精神。

历史不容忘却。莆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吴桂芳说,革命文物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的生动教材,要切实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加强规划、精心修缮、合理布展,让展陈既还原历史场景,又展现革命内涵,弘扬闽中革命精神。

岁月的车轮驶过七十余载,如今,大山深处风光旖旎,花映新林,一片祥和。近日,《莆田观察》记者兵分三路,再次踏上这片革命先烈挥洒热血的红土地,在群山环绕间聆听那段刻骨铭心的红色记忆,感受绿林深处跃动的历史脉搏,汲取奋进力量。

第一站:临水上湖底

修缮后的中共福建省委上湖底驻地旧址 张力 摄

夏初的五月,阳光和煦。记者驱车入仙游县境内,碧空如洗,山明水秀,绕过重重山路,抵达中共福建省委南迁闽中第一站——钟山镇临水村上湖底。

将历史的时针拨回1943年,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较好的群众基础,同年3月,闽中特委迁驻上湖底。7月底,时任省委书记曾镜冰带领警卫班从建阳突围后到达莆田,在莆田视察期间,逐步形成省委活动重心从闽北南移至闽中的决心。

9月上旬,曾镜冰在上湖底中共闽中特委机关召开闽江、闽中两特委领导人会议。曾镜冰在会上作题为《论狭隘经验》的动员报告,会议决定由黄国璋负责筹款,黄扆禹负责打通闽南、闽江路线,苏华赴闽北联络,蔡文焕负责在仙游、德化、永泰边建立地下交通联络据点,使闽中与各地的联系网迅速建立起来,为中共福建省委南迁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同月,在准备工作就绪后,第一批省委机关人员开始陆续从闽北出发,在省委政治交通员苏华和闽江沿线交通站的周密安排掩护下,经福州安全转移到闽中,进驻仙游上湖底并在这里开展一系列地下工作。

在革命战争年代,上湖底乡亲在最危急的时候杀尽家禽家畜、抠光五谷种子为地下党人员充饥。在反动派土匪队多次搜山中,乡亲们受尽折磨、逼而不招,彻底保护了地下党组织的秘密和安全。在这些乡亲里,就有临水村村民曾庆棋的父亲、“五老”人员曾文标。

今年70岁的曾庆棋,从小就耳濡目染祖辈的革命故事,他拒绝了儿子接他去上海居住的建议,也没有和临水村民们一起搬进临鸣新村,而是驻守在革命旧址,成为中共福建省委上湖底旧址的“守门人”。“我的奶奶、父母、大伯、小叔都参加了革命,我的父亲曾文标当年被敌人抓住严刑拷打,硬是没有透露一点地下党的消息,手指都被打断一根。”谈起往事,曾庆棋自豪地说,他要留在这里,守护上湖底的革命旧址,激励后人奋进。

曾经偏僻的地理位置是临水村开展革命活动的优势,多年以后,却变成发展的桎梏。“早些年交通不便,村民们买生活物资都要跑到10多公里外的钟山镇上,条件十分艰苦。”临水村党支部书记郑青青回忆道。

于是,搬迁就成为改变当地落后面貌的唯一出路。经过多方努力,上级政府决定将临水整村搬迁至集镇区,再建一个新村。2018年6月,历时两年建成的临鸣新村共有104幢联排住宅,整村占地53.6亩,村内配套设施齐全,成为一处宜居的美丽家园。

近年来,临水村还先后投资250万元修建临水村至上湖底7公里的乡村公路、完成上湖底福建省委旧址保护维修、旧址的布馆和红色文化广场建设。修缮后的中共福建省委旧址占地420平方米,为两层土木结构,是一座传统的四合院落古民居,设有革命历史、生产劳作物品等展示区,以及红色记忆主题公园、红军操练场。展示区内收集添置历史文物100多件、图片120多幅,全方位、多层次地详细介绍和还原了省委机关南迁的背景及经过。在教育形式上,镇村还精心设计了重走革命路、听革命故事、寻找革命标语、吃“红军饭”、唱“红军歌”等一系列互动体验式项目,打造出“感受绿水青山、追寻红色印记”的全新红色生态文化教育基地。据不完全统计,自今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到现场接受教育的党员干部超过5000人次。

“下一步,临水村将以建党100周年和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省委旧址的知名度,打造党建和干部实训基地。”谈到未来的规划,郑青青眼中充满期冀,如今的临水村将依托临鸣新村区位和交通条件,重点打造“党建+”邻里中心和临水电商园基地,通过整合、盘活闲散资源(农房、场地),建设集农产品展销、农产品物流、特色民宿、乡食餐饮为一体的新农村社区。(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林鹏 通讯员 郑志忠)

第二站:石苍高阳村

中共福建省委旧址(高阳驻地旧址)四周竹林环伺。张力 摄

汽车沿着山路蜿蜒而上,一路上不知转过了多少道弯,来到绿野连绵的仙游县石苍乡高阳村,竹林掩映下,一座形制古朴的房子浮现在眼前。

清风吹,翠竹摇,四柱擎顶,燕尾脊饲,房子分上下厅,均有一堂两厢房,中间一方天井,这座黛瓦白墙的老房子是温氏宗祠,在它右侧的牌匾上镌刻着“中共福建省委旧址”八个大字。

“中共福建省委高阳驻地旧址原来是温氏宗祠,温氏宗祠不仅是温氏族人维系宗族亲情的重要场所,也是福建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高阳村党支部书记温肖宁说,作为福建老区革命遗址,在此发生的革命故事,我们不敢忘记,也不能忘记。

据《石苍乡志》记载,1943年,国民党第29军大举向驻闽北的中共福建省委机关进行围剿,中共福建省委机关决定南迁闽中。到达闽中后,先驻在钟山镇上湖底自然村,后由高阳革命青年温学通、温成才带路,中共闽中特委委员黄国璋、林汝楠等到高阳实地视察地形和民情后,决定把闽中游击司令部及省委机关迁设高阳。

阳山区处于仙游、永泰交界处,崇山峻岭、茂林密竹,群众基础较好,适合开展游击战争。1944年,国民党第80师和省保安队派兵围剿高阳,通过抓人、烧毁4个自然村民房400多间等多种手段胁迫民众。但高阳人民始终没有屈服,反而更坚定了革命信念。

今年96岁的“五老”人员林楼顶妹曾是老接头户,她一家有四口人参加了革命工作,回忆起那段烽火岁月,老人还能清晰地说出曾镜冰、黄国璋、林汝楠、苏华、饶云山、饶贡生、陈亨源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名字。她说:“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我们曾并肩战斗过。”

那时,高阳的物资极度匮乏,所有军民节衣缩食,物质生活异常艰苦。一次,林楼顶妹接到任务,要前往永泰梧桐购买粮食回来,由于当时严格的限粮政策,一人只能购买2.5公斤,她想了个办法,多番乔装,更换不同衣服,并多次往返粮食售卖点,骗过了粮食检查人员。在回程路上,山路陡峭崎岖,有的地方坡度陡,有的地方只有两三脚宽窄,即使走路也十分吃力,而她挑着一二十公斤的大米,还要隐蔽行踪,“哪顾得上什么危险,只想快点再快点”。

当年,林楼顶妹与老革命人苏华以姐妹相称,在高阳期间,她们曾在一起生活了3年之久,留下深厚的情感。解放后,林楼顶妹身体不适需要动手术,苏华得知后,专程带她前往福州治疗。“我在福州的3个月,阿姐不仅负担了我全部的费用,还经常来看我,她常拉着我的手说,党和人民不会忘了你。”林楼顶妹谈起过往与阿姐相处的时光,眼里不禁泛起了泪光。

岁月如歌,初心如磐。近年来,在各方的努力之下,2018年,修旧如旧的中共福建省委高阳驻地旧址经历了多次的修缮并正式挂牌开馆。

旧址修缮落成后,莆田的党员干部纷纷慕名前来接受精神洗礼、汲取信仰力量。现在,每年都有上千人来访,村民们自己种的乌笋干高坪茶,酿的蜂蜜,都成了抢手货。村里也趁机发展红色旅游,促进农民增收。高阳村拥有2600多亩油茶基地,年产油茶籽200吨,产油16吨,产值100多万元。渐渐的,村民的腰包鼓了,生活蒸蒸日上了。

温肖宁说:“今年,高阳村将抓住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契机,策划拓宽进村的高坪公路,改造旧址红色文化广场,将中共福建省委高阳驻地旧址打造成为莆田党史学习教育基地,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活动场所,为进一步保护和开发打下坚实基础。”(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沈琳 通讯员 郑志忠)

第三站:西苑顶东湖

顶东湖村隐于深山,是革命老区基点村。张力 摄

山一重,水一重,无数峰峦远近间。翻越道道山梁,似驶入一处远离尘嚣的桃源之地。古朴的老屋抱团分布在山坳中,偶见炊烟悠悠,有老者耕种于田地间。

这里是仙游县西苑乡顶东湖村,四面环山,与永泰、德化县交界,为革命战争时期福建省委机关的驻地之一。据村支书黄振祥介绍,顶东湖村原名东湖村,旧属福州府永福县州三十四都东湖,行政区划几经变动,“东湖”沿用至今,但在2002年,为与仙游县郊尾镇东湖村作出区别,因而更名“顶东湖”。

“村里距县城有70多公里路,早年尚未通车,老一辈需步行一整日才走得到仙游县城。我们东湖的村道,从1982年修到1991年,因为交通不便,全靠人力进行,修了近10年才通了那么一段。”黄振祥说,如今,年轻一代都远离大山,往县城以及福州、厦门等地居住生活,该村现有人口708人,长期在村的仅80人,且均为50岁以上中老年人。

“顶东湖是一个被遗落在大山深处近800年的古村落,生态是我们村里最宝贵的资源。”黄振祥说,顶东湖村地处木兰溪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内,拥有3.4万亩广袤的林地,风景秀美,地势隐蔽,登上海拔1684米的东湖尖,还可俯瞰永泰全境。

闽中地区,革命故事的发生总离不开大山。

1943年,迫于时下形势,时任省委书记曾镜冰决定将省委活动中心南移闽中,并于当年9月陆续从闽北迁出。1944年6月上旬,获悉国民党保安队已在德化县毛厝村一带展开搜剿,省委领导决定再将机关迁往永泰东湖(现仙游西苑顶东湖)。6月25日,省委在东湖召开扩大干部会议,曾镜冰在会上作《反对斗争中的主观主义》的报告,突然得知时任永泰县警察局局长魏雄飞率队来袭,遂令警卫武装边战边撤,由东湖转移至仙游其他乡镇。

眼前几处土木结构建筑,正是当年曾镜冰、黄国璋等一批革命先辈办公、生活的地方——这片相依而建的古民居,总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因风雨侵袭,年久失修,部分房屋倒塌,现保存完好的仅一处黄氏祖祠和左侧经过翻修的两层小土楼

2019年以来,西苑乡先后向仙游县老区办申请了40万元资金,对省委旧址进行修缮、加固和管护,并依托黄氏宗祠建起“红色记忆”展馆,集中展现顶东湖村革命斗争历史。

黄氏祖祠为原省委机关办公场所,大堂为会议厅兼食堂,在国民党的“清剿”之下,建筑主体多处被毁,经烟熏火燎,房梁已是通体黑色,甚至出现断裂,从中似能窥见当年的革命战火、滚滚硝烟。大堂一侧的窗柩上,还留有砍刀破坏的痕迹。

“为支持革命军,村民们自觉捐资捐物,砍树拆门为部队搭建住所,在当时一亩地产粮食不到20斤的情况下,筹集千斤革命粮送给部队,并望风引路,参加战斗。”黄振祥指着墙上一张张老旧的黑白照片,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由祖祠侧门外出,可见一两层小土楼,这里是原省委机关领导的宿舍楼。一层从左往右分别是曾镜冰、林汝楠、黄国璋三人的宿舍,空间之小,仅可容纳一张床、一小柜,简易床由长短不一的木条横跨搭成,上覆一草席,十分粗陋。一层尽头设置一瞭望台,为封闭房间,三面墙上开梯形小口,透过小口,周遭环境尽收眼底,易守难攻。瞭望台内,锈迹斑斑的马灯、大刀、水壶,似在追忆着老一辈革命者的信仰与艰辛。

沿着省委旧址后侧小道步行数十步,300多亩梯田在远处层层叠叠,绿意涌动。“如今村里青壮年都已外出,村民们种种茶、养养菇,加上10188亩生态林的补助,尚能自给自足。”黄振祥说,“这里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很适合树葡萄生长,且树葡萄具有营养价值高、经济效益好、病虫类灾害少等的优点,下一步,打算大规模引进种植。”(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汉儿)

主办:中共莆田市委宣传部

承办:莆田市通联站

编辑:王 敏

Hash:96847122dbdabb7534bdcfab581b7e2d804e2d9a

声明:此文由 东南沿海消息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