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陵文化丨东山大瓦房

HISTORY

东山大瓦房

///

作者:胡开全

于青龙湖景区朱熹宗祠,并排五道大门,每道大门向里有两个天井,横向可以互通。2003年7月28日,龙泉驿区将其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升格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核定房屋共89间,天井14个,面积达2559平方米。这种建筑格局叫东山大瓦房,客家话发音为“太哑屋”,是比假六间、硬八间等客家民居更高级的形式。原来青龙埂的苏家大院,以及东山上很多大院也是这种格局。修建东山大瓦房充分体现了“聚族而居”“祖宗崇拜”“固守礼节”“酷信风水”“注重防卫”的客家精神。

大若迷宫 其乐融融

建造大瓦房,房主所选的宅基地要较为平坦开阔,总体地形近似“凹”字,中间大致有十亩(约6000平方米)以上,大约五分之三用于修房子,其余作院坝和水池。房屋背后和左右地势稍高,前方稍低,近处有一口池塘,稍远处有条小河,以利于用水和排水。

客家人信风水,俗谚云“山管人丁水管财”,所以大瓦房方位大都是大门朝向东南,以符合“背山面水”和“坐北朝南”的格局。以现代眼光看,在我们身处的北半球季风地区,这种格局提供了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提高了居住质量。

主体建筑是并排三道、五道或七道大门,向后三重或四重屋脊,一进内含2到3个天井,周围再辅以附房、围墙,加上竹林盘的掩映和风水树的镇护。这种前面敞开,后面及左右严闭的,完整成型的大瓦房主体建筑及周围附属物总面积可达40亩左右,给人一种宏大的气势和深不可测的神秘感。

瓦房开建时,主人要根据族人是几世同堂、有几房人来规划建筑格局。若四世同堂就修四重屋脊,一道大门进去有三个天井;若三世同堂就修三重屋脊,一道大门进去有两个天井。并排的建筑以中间大门到堂屋为中心线,呈中轴对称分布,同时要保证正中的堂屋是最高处和进深最长处,使整座房子表现为上高下低,中间高两旁低。之后两侧扩建的房子都以此为标准。

一般一道大门为一房人,房间以满足当时族内主要人丁居住为准,大致10间以上,之后人口增加且地势适宜,可向两侧扩建,否则就另择地重新规划建设类似的建筑,建成后只能称新瓦房,称原来的为老瓦房。大瓦房大门紧闭后,内部各进的格局近似,且可互通,如钟家大瓦房就被称作“九厅十八井”,对第一次进大瓦房的人而言,就像走进迷宫,但对全体住户而言,在严格的诗书礼教、家训家规等宗法制度管理下,形成一个团结和睦、互通有无、其乐融融的小天地。

孝悌忠信 客家族群的精神归宿

各家大瓦房内部结构大同小异,都是中间一列作祠堂,两旁居住。正中间的堂屋,又称祖堂,跟祠堂的功能一致,最外面一道门相对外墙向内凹陷约1.5米,据说是表示主人家的谦虚谨慎,同时也将大门置于两侧墙上的枪眼控制之下。门杠粗大结实,放门杠的槽孔做得很牢固,是在钉好的木方表面再包裹一层铁皮。

门廊下是车轿房,也可堆放一些杂物。往里是一个作为过道的天井,其他天井都作采光、排水之用,内置盆景之类的摆设,一般不作通道使用。进二门到下厅,下厅左侧为女老寿房,就是族中年长的女眷死后停放尸体的专门房间,旁边有守孝儿孙临时使用的看守房,右侧是男老寿房及看守房,开门都朝向堂屋,族内从堂屋往外看,仍体现了男左女右传统的尊卑观念。

下厅朝上是敞开的,再往上是第二个天井,过道在天井四周,天井左侧有两根廊柱,往里为女宾室,是族内来了女客临时住宿的地方,后有一女用厕所兼浴室,天井右侧与左侧结构相同,是供男宾使用的。

过了第二个天井就来到中厅,中厅是向下敞开的,这样在第二个天井四周就构成一片比较大的开放式空间,可用于族内节庆和办红白事时摆宴席之用。中厅朝上是一道两边各三扇可折叠的六合门,这道门中间四扇组成的中门一般不打开,只在家中住上屋的老人去世,娶新媳妇,族人考了功名,或来了高官贵客(叫大开中门有请)等特殊日子才开。平时进堂屋都从两侧耳门绕行,而且还规定族中女子、外族未得允许不得进入。

再进去是第三个天井,这个天井有个特殊的布置,中间有几个平时不用的石蹬,只在族中子弟考上功名后开中门,由此径上堂屋向祖宗报喜。整幢建筑最高大雄伟的是堂屋,平时族长要维持堂屋庄严、肃静和神圣,在堂屋内不得堆放粮食、柴草、棺木及其他杂物,不得让人借宿,不得让工匠在此作工,更不能租赁他人和赌博。堂屋进深不仅大于下厅和中厅,也大于左右两侧的房间,达1丈8尺(约5米)以上;最高处的主梁离地也为1丈8尺以上,粗大,涂作红色,上有雕龙画凤和一些吉利话;往下有一条特殊的拱梁(也称衬梁),弯成扁担形,中间支撑点顶着横梁,用于挂大油灯。

堂屋里始终是香烛袅袅,森严神秘的,正中神龛之上供奉着某氏堂上历代高曾祖考妣(考妣两字并列)神位,两旁为竖写姓氏文化的神榜,然后是历代先祖单独的小神位。神龛桌面必备三样:神灯、香炉及供品,其中香烛很多为历代相传的,规格为朱砂或宝蓝色陶瓷,部分家庭有磬。神龛下面内部有“本宅中溜土地之神位”,供的是土地菩萨,有的又称之为掌管房屋龙脉的龙神。左面墙上还供有天地神,上书“天员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两旁为“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烛香”。天地神像下有铁制钉在墙上的固定香位,三个孔,中间插香,左右插蜡。两侧墙上主要悬挂对本族作出贡献的先祖神像,依时间先后为序。

“奉先思孝”“孝悌忠信”,这个不大的空间就是客家族群精神的归宿,在这里可以缅怀本族远及炎黄时代的得姓始祖、入川的始祖、最近四代的先祖,传承本族优良的家风和传统,并供奉护卫本族的家神和土地菩萨。管祠堂的人要严格执行每天上香的规矩,然后定期向后人介绍情况。祠堂的文化核心是“孝”,族人每到祖堂对祖宗追思一次,就是接受一次从炎黄时期到近代的文化洗礼和家族传统教育,这也是我国几千年文化从不曾中断的原因和具体体现。

祠堂之宅 亲情纽带

堂屋两侧各两间住房,供四房人的长辈住,与之相对的下方是晚一辈人的住房(在三重的大瓦房则作看守房)。各房人主要住在堂屋两侧,其房间和厅都要小一些,并增设了厨房和粮仓的位置,各房人日常生活起居相对独立。正中间一列从大门到堂屋都为族内的公产和公共场所,不得侵占或瓜分。这是客家人对宋代大儒朱熹制订的《家礼》“凡祠堂所在之宅,宗子世守之,不得分析”训条的严格继承。

祠祭在大瓦房的堂屋进行,我国传统上特别重视祠堂,朱熹在《家礼》中说,“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而且“或有水盗,则先救祠堂,迁神主遗书,次及祭品,后及家财”。东山大瓦房的部分堂屋,因在住房中间,受本族人的保护,祖宗神位、神龛、神榜等摆设大体得以保留,成为其宗族祠祭的场所,也成为家族凝聚力的象征。

办“清明会”或“蒸尝会”的时间一般是上一年就约好的。在祭日的清晨,合族成年男子务必风雨毕集,不得迟到。即使散居到数十里、数百里以外,每年或每两三年也须祭一次。族众是在坟祭之后,再回到大瓦房。入堂屋的祭者必须身着礼服,衣冠整肃。祭祀开始后,族众应依照辈分来列队,不得先后羼越。在按祭规行礼时,不得草草敷衍,也不得乱言、戏谑、喧哗。由主祭人、分祭人、司赞、司祝、司爵、司筵、纠仪等执事人员,分别负责主持、司仪、读祝词、管祭品、祭器、纠察纪律等。先念祭文、宣讲祖训,再行礼,最后上香烧纸钱。而且历来规矩是“务令骏奔娴熟,赞唱清朗”,不得在祭祀时弄出差错。之后是按排行先后,分别到中厅和屋外摆的坝坝宴落座,由族内管事的人通报族内公产上年的收支状况,今年需解决的大事,明年上坟的时间等。东山大瓦房的祠祭活动,成为同姓同族客家人联络亲情的纽带,传承家族传统的重要平台。

来源:成都日版 锦观新闻

-END-

Hash:5f82778298462e3325f81220eecbaeed5ab42be6

声明:此文由 东成十陵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