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最美的7大古村落,满满畲族异样风情!你曾经去过几个?
今天,小编带大家走进温州文成那些古朴且美好的村落,感受这座小城的绝美景致和畲族的异样风情~
浙江温州,文成。位于浙南山水之间,以明朝开国元勋刘基(刘伯温)的谥号“文成”作县名。
梧溪村
始建于公元1209年,建村迄今已有700愈年的历史。溪流过境,“梧溪桥”凌空横架,犹如彩虹,把东西两庄连成一体。
《富氏宗谱》载:“富氏第12世宁咸淳进士应高公于元至元31年(1294)自南田泉谷始迁梧溪。”建村至今已逾700年。旧谱又载:“有泉汇于溪水,声涓涓沥沥如人语,故名‘语溪’,因行书‘语’、‘语’形近,后遂名‘浯溪’。
1939年青田县在本村置邮柜,邮戳误铭‘梧溪’,故‘梧溪’沿用至今”。
村内最有名的富相国祠,始建于乾隆29年(1764),现存建筑完整,占地1200平方米。建筑式样庄严而轩敞,具有浓郁的古代艺术特色。四周环境优美:背靠岫山,祠后拥有古松两株,盘枝曲节如伞;享堂围墙外两侧,各凿一井。井前左凿鱼塘,右建厨房;祠前左侧有古樟一株,今仍生机盎然。
富弼是宋代重要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其高尚精神和众多着作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富相国祠,它于清乾隆甲申岁(1764年),复经清道光葵卯年(1843)重修,系纪念我国着名历史人物富弼,兼祀入迁县富氏一世祖富韬的纪念性建筑物,富弼在北宋为官期间,曾二度官拜宰相,勋业卓着,在民间多称“忠孝祠”为富相国祠。
村口有文昌阁,始建于清嘉庆13年(1808),高三层,木色歇山顶式建筑。原第一层为正以殿,正厅塑关帝坐像,立塑周、关二将;第二层,文昌阁塑梓潼帝君神像;第三层是魁星阁,塑握笔占鳖的魁星。建筑外观,三层檐头逐层内收,稳定壮重。处在绿荫古樟丛中,环境幽雅静谥。以上两处,1977年被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还有国民党中将富文故居、新闻泰斗赵超构出生地“金阳旧家”与“南阳旧家”,金星启瑞等古民居,至今遗迹仍在;东庄有“马栏基”,西庄有“太师堂”,唯世所罕见的三顶棕,也算是一大景观。
石庄村
石庄古村。浙南名瀑百丈漈之上,飞瀑之巅,海拔600多米的高山中,一个绿树成荫的古村落。
这里,有着青山平畴间“桃花源”式的古村落景观;这里,还因一村七祠堂、咫尺多名士而为人称道。这就是石庄村。
石庄有上石庄、下石庄之分,但多数人习惯性地统称为石庄村。据村里介绍,来到石庄,就一定要看看石庄“三奇”:小村七祠堂、咫尺多名士、蒋张共题词。
沿着古木石径,可以走进一座林氏宗祠。看碑文介绍,该祠始建于道光七年(1827年),由头门、戏台、廊轩、正厅组成,属合院式木结构古建筑,是县文物保护单位。
推开木门,周缘是石块砌成的围墙,百年风吹雨打刻就了暗灰斑驳的模样。迎面的匾额、楹联,与门前的一排旗杆石,见证着宗族曾经的荣耀。
据村里老人说,这仅仅是村里目前保存完好的七座祠堂之一。辗转古村,三岔路口、梯田边、古木旁,竖着两杆大旗,那旗下的古建筑,便是祠堂了。
在一个仅有千人的山村,拐个弯就能见一祠堂,实属罕见。村里人多认为,大概是村里旧时多“成功人士”,为了表现宗族里某一支脉所获的成就,便新建祠堂,来获得认可。
走进村内的兆祥公祠,里面陈列的多是林氏子孙的功名,其中又以林多樑的成就为主。林多樑,是村里大名鼎鼎的人物,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我国30多所大学讲过课。前些年,林多樑先生曾特意从美国回到石庄访亲。
时间再往前推,村里还有一位响当当的人物——林杰。据林氏宗谱记载,林杰出生于清末,官至国民政府浙江省督察长,曾赴俄罗斯作矿物谈判代表,后因积劳成疾英年而逝,受到孙中山抚恤。
在村里,林氏后裔至今仍保存着林杰当年存于家中的两面“五色旗”,在福建等地展出时,曾引起专家关注并轰动一时。
朱川村
朱川古村位于珊溪镇西南侧,文泰公路穿村而过,一个古朴美丽的村落,已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朱川因村民全为朱姓,且两条溪河交汇于水口而取朱川二字得名。原名朱坑头,因地处一条小溪坑的源头。此地山峦叠翠、环境清幽,古韵浓浓。
据朱氏族谱记载,明嘉靖元年(1522)朱姓族人由稽垟迁移至此,距今已有约500年历史,第一位迁往朱川的始族为朱尚溢(字仲信,号迪甫)。近500年来,朱姓族人在此繁衍生息,留下众多文物古迹,这些古迹即承载着一个村子的宣传,也承载着一个家族凝聚的力量。
朱川境内群峰罗列,绝壑幽泉。朱川历经百年沧桑后,现村子仍保留着古树群、古建筑及传统手工艺等。除此之外,村人还将棋盘岩、酒缸潭、古树群、龙井自然景观等称为川上七景。
朱川村至今保存着不少明清时期的古民居,保存较为完好,非常具有特色。村内五世同堂牌坊较为特色,建于清道光9年。公元1830年,道光皇帝为表彰坑底太公太婆五世同堂的和谐、孝道家庭特下圣旨修建。
村落内的朱氏祠堂建于乾隆年间。朱氏宗祠不仅是朱氏族人追思先祖之所,也为本村子弟的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朱氏祠堂曾是族中子弟读书场所,清朝曾设有私塾,村内有教育田二十亩,特供养教师,教育朱氏后人。朱川学校也曾设于祠堂。
朱川村水口自然形成的百年古树群是当地较为少见的景观,其中两株500年的红豆衫是文成县最古老的南方红豆杉,其中一株称为落雨树,天久晴时,会飘洒细雨,故名之,极为珍贵。
朱氏祖谱记载,“本居前后、左右、水口、山场树木乃祖宗培植,以卫宅居风水,族众孙子理宜共相养录,不许登山乱砍以图己利,犯者罚钱一千五百文,入众公用。”朱川虽历经多个朝代,近500年历史,这一训诫使得村中古木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朱川民风朴素,是一个典型的浙南耕读村落。村民过着自给自足,崇文尚武的生活。村民说,村内曾出过多个文武贡生、秀才、翰林学士等。
朱川的民居均依山溪而建,沿溪而上,而且格外淳朴的味道。这里的建筑均曾开放式“凹”字形,村民在其院中做事,外人皆能看见,可见村民的纯朴与不设防。
让川村
西坑畬族镇。一个美丽的畲族古村落,让川村。这是一个畲族文化浓郁的小乡村,总人口978人,其中畲族人口占四分之一。整座村庄依山而建,错落分明,背靠千年古樟,毗邻红枫林,田园风情浓郁。
村内现有始建于乾隆年间的叶氏祠堂,有淳朴乡土风情的四合院,孝文化孝牌坊等系列人文古迹,让它兼具了江南小镇的秀气柔美。
走进村庄,只见村口的小溪里大水车在随着水流不停转动,立刻感受到一种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村里那神秘的石筑的墙、石砌的路,那棵千年古樟树,在默默叙述着它的古老故事。还有一间独特的三味书屋,是由原先的圈养牲口的茅棚改建而成,颇具特色。
让川村的叶氏家廟记载着在这里生活的族群三百多年的历史。古老悠久的人文,别样的畲族风情,汇集在美丽山水间,别有一番韵味。
如今,昔日的破旧古村落,演变为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旅游景点,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曾经的猪栏、牛栏、羊栏变成了农家图书馆,被游人戏称为新时代的三味书屋。
武阳村
武阳村位于“天下七十二福地”之一的文成县南田镇,地处海拔730米的高山平台上。村庄四周环山,中成小盘地,四季气候宜人,冬暖夏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没有污染,空气新鲜,阳光充沛,植被丰富,生态完美,是六月天也要盖棉被的天然氧吧。
村子背靠五指峰,前面田垟镶嵌着七个小土墩,如天上七星有序排列,故名“七星落垟”。村尾水口金龟山,左边弓箭山,右边宝剑山,形成了“左弓右箭,七星落垟,金龟把水口”的人居环境。
这里是刘伯温故里,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植被丰富,被誉为“天下七十二之第六福地”。刘基故居为五开间,刘基上五代均住此,现存有刘基48岁弃官归隐后修建房舍碑志、石臼等用物。刘基生于此,卒于此。
这里的每一寸阡陌田野,每一户烟火人家到处都流传着刘伯温的故事。卜居武阳、千读百温、书凑礼、携土还乡等刘伯温的奇闻轶事在人们中口耳相传、世代相承,形成了篇幅众多、流布广泛、内容丰富的刘伯温传说作品群,在民间文学的浪漫诗篇中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08年,刘伯温传说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方村
位于峃口镇,一个地处飞云江支流平和溪中段的古朴秀美村落,被列入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东方村历史悠久,拥有众多文物古迹,有建于明隆庆年间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方坑太阴宫”、清同治年间的“翁氏宗祠”和清光绪年间的“贡士府第”等。
东方村的原名为方源(文成方言里也叫方坑),旧时可能有存在方姓村民,现在村子居住着翁叶两姓。后与东坑下合并,各取两村首字组名为东方村。如今的东方村风景秀丽。村庄依山傍水,风光旑旎,风情别致,是个极富魅力的好去处。
从踏入东方村的第一步开始,就能感受到浓浓的历史韵味。先是村口处最为显眼的牌坊,牌坊是由本地人翁氏一族兴建,上书“东方胜境聚贤坊”,金色的大字很容易一下就吸引人们的目光。“兰惠飘香山水毓秀生墨客,孤源瑞气仙风沐薫有良师。”的对联也是道出了东方村丰富的文化内涵。
东方村最出名的便是省级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乾隆“方坑太阴宫”。始建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结果没多久就遭遇了洪灾,木制的建筑经不起洪水摧残,立即毁了大半。后来又在清康熙三十六年和咸丰六年重建,经历了多次翻修,再加上当地人越来越注重文物的保护,方坑太阴宫才得以让千年之后的人们得见。
方坑太阴宫由通廊、门厅、正殿、戏台、两廊轩组成,占地千余平方千米,在文成都算的上是气派的大建筑了。每一处的材料与工艺都十分讲究,尤其是戏台顶部的八角斗拱藻井,和东西次间顶部长方形斗拱藻井,真是抢尽了风头。
除此之外,当地还有县级文保单位“叶继普宅”、清同治“翁氏宗祠”和清光绪“贡士府第”等。如翁氏宗祠,保持着古朴淳厚的民间气息,这里没有雕梁画栋,也没有戏曲里的人物壁画。从纪念翁氏始祖的对联看,翁氏远祖应该是个盐贩出身,后来做了盐官,但不是管“官”的“官”。
龙川村
位于龙川乡,这里的龙川老街,是文成被列入地名保护名录的古街之一。
村落位于文成县县城西翼,面临四面峰,背靠眠牛岗,因村内有一条龙溪穿村而过,村前村后的山脉延伸似双龙盘旋,故得“龙川”。
龙川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村内人文史迹丰富。据载,龙川域境自隋至清属永嘉县、安固县和瑞安县嘉屿乡五十二都。赵氏为龙川大族,其先祖系宋太祖赵匡胤12世孙赵允夫,于南宋理宗嘉熙戊戌年间(1238年)自东瓯迁居龙川。700多年来,龙川文风蔚成,人才辈出。尤以当代中国新闻界泰斗、上海《新民晚报》社原社长赵超构最为著名。
龙川素有“水绕一村,文澜不竭;山屏四面,秀气常钟”之誉。境内有奇峰、怪岩、幽洞、红枫古道,桐坑大岭谷、宋代石刻、石鼓、古祠、古墓,明清古民居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龙川兴盛于明清时期,整体呈[形,两端都与龙溪路、龙溪连接,长计450多米,宽1.50-2.50米,原为块石铺设路面,几年前部分表面铺筑水泥。街道两侧大多为江南传统商居两用木构楼房,一般都是下层前为商铺,后为灶间,上层做起居室。老街中至今保存较完整的古民居有“旗杆邸”、“石门台”、“文元屋”、“三官邸”等。
历史上曾是丽水、瑞安、泰顺等市县交界处的商品货物集散中心地。当时繁华的龙川老街便位于龙川村中。街两旁主要有打银楼、灯笼店、弹棉店、南北货店、“益寿堂”老字号药店及清隆面馆、悦来酒店等。老街旁还有一条古道和一条从龙溪溪水引进的水渠,至今古韵犹存。
Hash:3ac51bb7a122fc148ff5c684826f86add0d2423b
声明:此文由 浙江吃喝玩乐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