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阳腔韵,传承古老文化的十一座古戏台

(一)西李古戏台

(二)童家古戏台

(三)上童古戏台

(四)西童古戏台

(五)东港古戏台

(六)曹溪古戏台

(七)湖西古戏台

(八)郑家古戏台

(九) 罗家古戏台

(十)邱源古戏台

(十一)蔺口陈家戏台

弋阳腔发源于弋阳。它与江苏昆山腔、浙江余姚腔和海盐腔并称为我国明代四大声腔,至今已有500 余年历史。弋阳腔诞生以后,即以其“杜撰百端”的连台大戏与“错用乡语”的艺术特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民间广为流传,并因此在全国各地衍生出了庞大的弋阳高腔体系。弋阳腔对湘剧、川剧、秦腔等四十四个剧种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弋阳腔被称为中国高腔戏曲的鼻祖。2004年4月,弋阳腔被国家文化部确立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2006年6月,弋阳腔被正式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弋阳腔鼎盛时期曾出现过“弋阳弟子遍天下”的壮观景象,至今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留存了众多明清时代典雅古朴的弋阳腔古戏台,它们俨然一座座弋阳腔历史丰碑,渗透着浓郁的文化色彩,折射出弋阳梨园弟子的生命灵光。

弋阳腔是宋、元时期南戏从浙江温州流传至江西弋阳后与当地方言、道教音乐结合,并吸收南曲演变而成的一种声腔,与昆山腔、海盐腔、余姚腔并称中国四大声腔。明、清两代,弋阳腔在南北各地蕃衍发展,为各地乡间百姓所喜闻乐见,成为活跃于民间的主要声腔之一。2006 年,弋阳腔入选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弋阳腔的保护传承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完成了弋阳腔三个传统折子戏《卖水记• 法场生祭》、《卖水记• 牢狱写状》、《目莲戏• 哑夫驮妻》的抢救性摄录工作。创作排演了《姹紫嫣红》、《深宵幽会》、《牡丹亭• 梦》、《祭碑出征》、《打神告庙》、《舟缘》、《龟峰赋》等新的剧目。

01

西李古戏台

西李古戏台在弋阳县湾里乡西李村李氏祠堂内。明代建筑,建于明宣德二年(1427年),《九川李氏宗谱》对此有详细记载。祠堂分为戏台、天井、后厅三部分,总占地面积445平方米。其中古戏台分台基台面两层。台基高1.9米,由若干木柱支撑,台前4根八角形石柱。戏台台面面阔15米,高7米,进深9米,为该戏台是以梁、枋与台柱直接连结,中部高,左右低平,四方挑檐翘,结构优美,周围砌以砖墙,台高五尺许。戏台内有石门、石柱,上有精雕细刻的各种图案。整个戏台梁柱、插板及撑腿均为木质,以榫头相嵌,穿拱巧妙,严丝密扣。主要斗拱衔接处均有云卷雕刻。主梁柱用材宏大,粗犷古朴无雕饰。整个建筑具有鲜明的明代前期的建筑风格特征。

西李古戏台是明代弋阳腔在当地演出的见证。弋阳腔是南宋末年流传于江西弋阳地区的南戏与当地的方言土语以及地域民俗相融合,“辗转改益”滋生出的一种全新的地方腔调,因发源地而得名“弋阳腔”。其显著特色是“一唱众和”,以锣鼓伴奏,唱腔可塑性大、声调高亢,既具南方温柔敦厚之雅韵,又兼北方慷慨激昂之气质,刚柔相济、挥洒自如。由于弋阳腔在声腔方面不断与各地民歌、山歌、小调及道教音乐相结合,因而使它极具生命力,来自民间,流传于民间。

从西李古戏台的结构上来看,台中有屏风隔板,分成前后台,隔板两侧前移,为“出将”“入相”的上下场门。隔板与上下场门中间成一个带“凹”字形的空挡,是五个乐手演奏的地方。这样的戏台结构布局正是弋阳腔在全国其他古戏台中最具特色的地方。西李古戏台为研究弋阳腔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

02

童家古戏台

童家古戏台位于弋阳县南岩镇童家村,戏台设在童家祠堂内,祠堂由古戏台、天井、后厅三大部分组成。古戏台宽21米,深49米,总面积1029平方米。

据有关史料记载,该古戏台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1年),台之两旁设有六扇马门,是专门为演出弋阳腔戏曲而建造的,符合弋阳腔戏曲演出特征。也是弋阳腔自明代兴起到清代依然盛传的一个见证。

戏台建筑纯、自然,上梁雕刻人物雕像,以戏曲人物为主,脸谱造型是研究清代弋阳腔演出的历史资料。大厅内墙上端有砖刻人物画痕,线条简约,造型美观生动。整个建筑具有典型的江南古戏台风格。

03

上童古戏台

上童古戏台设在朱坑镇上童古祠堂内。祠堂为木石结构,宽15.4米,深61.5米,高8米,乃明代建筑,清代维修后一直保持现状。

祠堂门口有青石门架并刻有对联,上有青石门匾。造型古朴大方。祠堂分为三部分:前厅为戏台,中间一个天井,后厅为族祭祀上香的主祭地。前厅戏台是祠堂建筑的核心区。戏台木质结构,梁、枋与台柱直接连接,中部高,左右低平,歇山顶构造。台高五尺许,台正枋、柱间精工雕刻各种图案,房梁镂花较精细,现保存较好。

04

西童古戏台

西童古戏台位于弋阳县朱坑镇西童村,是祠堂的一个组成部分。祠堂木石结构,宽18.4米,深52米,高8米。祠堂门口有青石门架,门架内镶嵌对联,上有青石门匾,匾上题刻字体刚劲,古朴大方。

祠堂分为三部分,前厅戏台,中间有一个天井,后厅为宗族祭祀上香的主祭地。戏台基本上是木质架构,梁、枋与台柱直接连接,中部高,左右低平,硬山顶,台高五尺许,台正枋、柱间精工雕刻各种图案,现保存完好。祠堂戏台建筑年代在清代宣统年间。是弋阳腔戏台的典型,戏台上的绘像、雕刻为弋阳腔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05

东港古戏台

东港古戏台位于弋阳县曹溪镇东港村。为露天戏台,戏台为木质结构,歇山顶,宽10米,深8米,高12米,建于清代。

东港古戏台是典型的弋阳腔戏台结构建造,梁、枋与台柱直接连接,中部高,左右低平,硬山顶构建,四方挑檐翘角,结构优美,周围砌以砖墙,台高五尺许,台正枋、柱间精工雕刻各种动作人物等的艺术形象。这里地处弋阳县、乐平县、万年县三县交界区,与地方文化产生交融共生,弋阳腔演出和民间风俗活动互相影响,以古戏台为载体,形成独特的地方风俗。

06

曹溪古戏台

曹溪古戏台位于弋阳县曹溪镇曹溪村,为露天戏台,木质结构,宽10米,深8高,高12米,建于清代。

曹溪镇是弋阳县的北门重镇,处于弋阳县与德兴市万年县、乐平市四地交界区域。这里贸易历史悠久,流动人口多,辐射区域广,是周边县市交界处农副产品和工商品的主要集散地。

曹溪古戏台是典型的弋阳腔戏台结构,梁、枋与台柱直接连结,中部高,左右低平,硬山顶构造,四方挑檐翘,结构优美,周围砌以砖墙,台高五尺许,台正枋、柱间精工雕刻各种动作人物等的艺术形象。

这些形象是弋阳腔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由于曹溪古戏台所处的地理优势突出,在曹溪古戏台上的的演出吸引四县八镇乡民到来,对弋阳腔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现为上饶文物保护单位。

07

湖西古戏台

湖西古戏台(祠堂)位于弋阳县葛溪乡湖西村。二进,木石结构,歇山顶,面积828平方米,全部建筑共二进,第一进前厅为重檐硬山顶,三开间,内梁架为穿斗式,外檐斗拱构件装饰华丽,成网格状。明间正对面有八字形照壁,造型别致,工艺高超,戏台制作工艺则更可圈点,雀替,额枋等处雕精美,藻井设计尤为绝妙,由昂咀组成的16条几何曲线盘旋而上直至穹顶会集。

第二进中厅为重檐硬山顶,三开间,明间为抬梁式,其余各间均穿斗式,两侧配有厢房、看台。后厅为重檐硬山顶木构建筑,三开间,明间为五架梁,其余各间为穿斗式,轩梁雕刻各种花鸟,人物等图案。

整个建筑最突出正是工艺装饰,结合了地方传统工艺的特色风格。木雕石雕砖雕等。题材丰富,造型生动别致,极富韵味。该祠堂是研究当地清代建筑和工艺雕刻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08

郑家古戏台

郑家古戏台(郑氏宗祠) 位于弋阳县圭峰镇蒋坊村委会郑家村,抬梁式,梁枋有雕刻,面阔16米,进深36米,高9米。建筑分为三部分。前厅戏台,中间天井,后厅三部分。两侧廊桥把前厅后厅连接起来,围合成为一个整体。

郑家戏台是郑氏宗祠整体建筑的一部分,木制台板,台柱和偏门是传统弋阳腔古戏台的典型格式。顶部藻井简约,屋顶则有相应翘角和脊兽标志,表现该建筑的地位和价值。同时包含其他丰富的民俗内涵。该建筑是了解当地民情风俗的实物资料。

(九) 罗家古戏台

罗氏古戏台位于弋阳县清湖乡栗塘罗家村头,面阔21米,进深45米,高9米。建筑分为前厅戏台,中间天井,后厅祭祀三部分。前厅戏台飞檐翘角,歇山顶。中间天井位置宽大。两边廊桥连接前厅戏台和后厅祭祀地。梁柱枋等雕刻精细,并精心油漆。整个建筑保存完整,是地方民间宗祠建筑工艺的重要范本。

09

邱源古戏台

邱源古戏台位于弋阳县港口仙台邱源村内。戏台面阔15米,进深10米,高9米,木结构,抬梁式,重檐硬山顶,檐角翘起,戏台台板上用竹木编制护栏和隔板。整个戏台建筑结构简单,朴素实用,与其它地方戏台不同的是少了四周的围墙,但多了一份开阔,更能与周边景致融为一体。

11

蔺口陈家戏台

蔺口陈家陈氏祠堂位于弋阳县漆工镇烈桥蔺口陈家村内。祠堂面阔18.6米,进深28米,高8米。祠堂分为前厅戏台,中间天井和后厅三部分。戏台高两层,重檐硬山顶,檐角翘起。台面空间以木板为护栏和隔板划开。戏台空间布局采用典型的弋阳腔戏台结构样式,是弋阳腔在地方演播的见证。

该祠堂整个建筑结构简单朴素实用,体现了民间祠堂建筑的典型风格,高超的建筑工艺成为地方代表性的祠堂建筑。

【转载自:微弋阳】

【本图文载于《印证弋阳》】

Hash:de6ff20dc53890139dfb7fae88e5595400adf48f

声明:此文由 上饶旅游官方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