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省级博物馆的佛教文物,你值得一看

佛教在传入我国内地的过程中,甘肃全境是最早得闻佛法的地域。 史料记载公元前4世纪甘肃的武威天水就有佛教传入,比一般认为佛教传入内地的时间早了300多年。

两汉时,有明确记载大月氏国王的使者口授佛经给秦景宪。此时,甘肃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东来西往的高僧很多,甘肃成县已有大云寺建成。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空前发展,五凉政权在西部的先后建立,尤其是前凉以佛教为国教,直接推动了佛教的发展,敦煌凉州成为佛经翻译中心和到洛阳江南一带传佛高僧的输出地。

大名鼎鼎的竺法护、帛远、佛图澄、竺佛念、鸠摩罗什、昙无谶就不用说了,先后还有敦煌高僧昙猷、于道邃、超辩,庆阳高僧姓皇甫僧名释慧虔,兰州出生凉州出家的高僧慧玄畅,陇西高僧僧镜等,他们不但到江南传播佛教主持建寺,而且和玄学名士谈佛论玄,佛玄结合推动了南朝“四百八十寺”佛教的大流行。

这一时期,佛教在甘肃的发展和传播已经由小乘向大乘过渡,中国佛教宗派也开始出现,而且,佛教石窟和寺庙也大量建造,佛教艺术初显其独特的光辉,崇佛的北魏在大破凉州后东迁河西人口到大同,大批凉州工匠带去建造石窟的技术和艺术,才有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鼎盛。

唐朝时期,甘肃佛教进入鼎盛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里佛教艺术从内容到艺术都有新的创造,达到了高峰。寺院经济发达。

五代、宋、元、明、清时期,甘肃佛教由鼎盛而下,但藏传佛教大发展,不少佛寺如张掖大佛寺、凉州海藏四、天祝天堂寺、河州炳灵寺改宗为藏传佛教,重塑佛像壁画重绘,加入密宗元素。

由于明代同西域交通断绝,敦煌石窟孤悬海外,愈加凋敝。清代和民国时期,佛教建筑遭到破坏,佛事式微,佛教积存大量流失海外,引发了世界对中国西域佛教文化历史的研究热潮并且持续到现在。

总结佛教在甘肃的传播发展和对中国内地及朝鲜日本的影响,得益于这样几点,

一是地域,丝绸之路,古代中西商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道在我国的主要路段在甘肃,高僧往来佛教传播是必然;

其二,政权更迭:五凉立国,北魏崇佛,吐蕃统治,归义军供养等等,持续推动了佛教的立足和发展;

其三,人才,高僧云集,行僧过境,译场广布,艺术交流等等源源不断的来回交流,造就了佛教及其艺术在甘肃的独特地位。

佛教艺术展作为甘肃省博物馆2010年度新推出的常设展之一,展览风格新颖,构思巧妙,展出文物档次高,许多是从未在大众面前露面的文物,展现了甘肃佛教历史发展的源流和历程。

▲鎏金十一面观音像 明代

▲石观音菩萨立像 隋代

秦安县出土 像高132厘米

详细介绍

头戴四瓣花冠,冠正面饰阿弥陀佛像,以示观音将来继承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成佛。面形圆润,眉目清秀,表情慈善安祥。

袒上身、斜披络腋,颈佩宽边项圈,正中缀一宝石。左右肩头各饰三条披带。缨络交叉于腹前圆环中。下身系大裙,并在腹部翻出一截,衣纹疏朗。右手曲肘上举持莲蓬,左手下垂持净瓶,跣足立于座上。整个造像刻划细腻,手法洗练,神态自然。这种单体的观音造像在北周至隋代时期,成为中国佛教雕塑的一大特色,是件难得的佛教艺术珍品。

蝴蝶装妙法莲华经 西夏

石雕彩绘释迦多宝佛像 北魏

泾川县出土 此像高18.5厘米,宽15.8厘米

详细介绍

两佛均坐在有屏风的台座上,右手施无畏印,左手均残。释迦涡旋纹肉髻,多宝螺髻。上部残缺,内为莲瓣,中为忍冬纹,外为火焰纹。

释迦着赭石袈裟、石绿僧祗支,多宝着石绿袈裟、赭石僧祗支。彩绘以赭石、石绿、白粉为主。释迦、多宝对坐说法取材于《法华经·见宝塔品》。

▲权氏造千佛碑 西魏

出土年份: 1999 出土地点: 天水市

权氏造千佛碑 西魏 秦安县出土 碑高120厘米,宽67.5厘米

详细介绍

四面雕刻,四龙蟠交式碑首。碑正面交龙正中雕一兽面,口衔龙身。下部开一外方内圆浅龛,龛楣雕饰火焰纹。龛内雕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结跏蚨坐于须弥座之上,施无畏印。龛外左下侧有2身供养人。右下侧有3身供养人。

大龛之下七个小龛内雕刻坐佛七尊。坐佛下为10排浮雕千佛,每排30身,共300身。千佛之下依次雕刻供养人立像8身、车马出行图、供养人10深。

碑阴上部圆拱形龛内雕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结跏蚨坐于须弥座之上,施无畏印。龛外两侧刻2只护法狮子及御狮奴。大龛上雕刻2身飞天。大龛之下为千佛,千佛下刻发愿文有:

“大魏大统十二年□□弟子权早□供养佛”。

碑左侧面为千佛,右侧面上部千佛、下部供养人。整碑以千佛为主,与北朝盛行的禅宗观念有关。诸如莫高窟云冈龙门等石窟中北朝洞窟中也有千佛密布,成为这一时期石窟艺术的最大特点之一。

▲大统二年权氏石造像塔 西魏

出土年份:1999 出土地点:天水市

大统二年权氏石造像塔 西魏 秦安县出土 塔高172厘米

详细介绍

三层塔身呈方形,楼阁式,每层之上有塔沿覆盖,檐角平直,无起翘,雕出瓦垄和屋脊。塔每层四面开龛,分别雕刻佛、菩萨、弟子、侍者及供养人。

最下层刻有“大统二年岁次□□”之句。带纪年的西魏造像塔存世不多,而且是一石一层多级造像塔中最完整的一件。为研究北魏向北周时期的佛教艺术风格的转变,提供了实物资料。

▲高善穆石造像塔 北凉

出土年份:1999 出土地点:酒泉

高善穆石造像塔 北凉 酒泉市石佛湾子出土 塔高44.6厘米,底径15.2厘米

详细介绍

黑色砂页岩质,塔基已佚。基座之上为八面形的塔基,刻出供养菩萨八身,七身立式,一身端坐莲台,各像左侧上角刻有八卦符号。

塔基上为圆柱覆钵形塔身,上刻隶书发愿文与经文36行,内容是《增一阿含经·结禁果》中的一段,纪年为承玄元年(428年)。上顶瓶形覆钵,覆钵开八个圆拱龛,七个龛内刻禅定坐佛,一龛内雕交脚弥勒。覆钵之上有七重相轮,顶端宝盖象征天穹,阴刻北斗七星。此塔为现已发现的中国模仿印度覆钵塔的最早实例。

▲《报父母恩重经变》图轴 宋代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 画面高182厘米,宽127厘米。

详细介绍

画中心绘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并坐说法,上部绘“七佛”、“七宝”、及仙山楼阁等。下部有十弟子、十二菩萨分列两侧供养。图轴绢地、敷彩,绘佛、菩萨、僧俗人众等110多人,人物形象生动自然。

经变故事分列在说法图两侧,以经变画常用的连环画形式展开,一个情节一幅图,共有15幅。它们各自独立,相互之间用山石分隔,每幅画的右侧或左侧都有墨书榜题,说明所画内容。

是国内现存的幅面较大且有纪年的一帧绢本佛教故事画。

▲观佛三昧海经 北魏

▲法句经 北凉

▲藏文写经 唐 吐蕃

▲十八罗汉木雕造像 明代

来源:文博圈

Hash:ab36b20473df39e594fa059e897453900d59dbe3

声明:此文由 丝路遗产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