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温州|一通石碑与宋太祖赵匡胤五世孙赵子游的故事
温州博物馆历史厅用一个独立展柜展示着南宋宗室赵子游墓志铭碑。这通石碑的两面都刻有内容:正面是线刻观音像,左下角元符二年(1099年)永嘉知县郭茂倩的题跋,表明它原应立于华盖山蒙泉旁;背面所刻内容则是宋太祖赵匡胤五世孙赵子游的墓志铭。
前世传说
石碑原应立于华盖山蒙泉旁
温州博物馆研究员伍显军介绍,2015年7月,瓯海潘桥学士前村鲤鱼山麓的建筑工地出土了这通长方形石碑,碑高87厘米、宽56厘米、厚8厘米。该碑的墓葬在施工过程中遭到损毁,但石碑被保存了下来,碑面残留有铲车铲划的痕迹,但正面所刻观音像和背面所刻墓志铭都未受到损坏。由于石碑是青石质,局部泛红褐色,且质地坚硬细腻,所以判断其石材可能来自永嘉瓯北一带。
赵子游墓志铭碑正面
石碑正面碑额阴刻篆书“观音像”三字,字口深峻,字体规整。正面正中用细线阴刻一观音立像,其头顶有圆形佛光,头戴嵌宝珠花冠,面相圆润,着内襦,穿袈裟,戴璎珞、项圈,正面俯视,左手搭于右手之上,似持有细长柳枝。观音像左侧有楷书阴刻题跋:“元符二年九月十五日立石于蒙泉,通直郎、知温州永嘉县事、赐绯鱼袋郭茂倩。”伍显军表示,从这处题跋可知,该碑刻于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原应立于当时的华盖山蒙泉旁。
赵子游墓志铭碑背面
石碑背面阴刻楷书墓志铭,17列,满列25字,共355字:“宋故右奉直大夫、直敷文阁、知南外宗正事、天水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赠紫金鱼袋赵子游,艺祖皇帝五世孙。曾祖考从信……崇宁五年三月举进士第,授三班奉职。后十年,奉御笔以尝为南省牓首,易置文阶。筮仕五十五年,自筦库至郡守、监司、连帅、宗官,凡十九任,不以毫发罣吏议。绍兴三十二年十月十四日以疾终于官所,享年七十有九。……以隆兴元年正月十八日葬于温州永嘉县建牙乡净名院后山之阳,从先垄也。……”伍显军表示,从此可知,赵子游生于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卒于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享年79岁,且该墓志铭刻于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距离正面观音像的镌刻时间已有64年。
赵子游墓志铭
伍显军表示,原本立于蒙泉的“观音海神像碑”在时隔64年之后被刻上了赵子游的墓志铭,是一件令人费解的事情。
赵子游系宋太祖赵匡胤的五世孙
据《宋史·宗室》所述世系,赵子游父为赵令懬,祖为赵世逢,曾祖为赵从信,高祖为赵惟忠,惟忠父即为赵匡胤次子赵德昭。结合南宋宗室赵子游墓志铭碑,可以排定赵子游之前的家族世系为赵匡胤→赵德昭→赵惟忠→赵从信→赵世逢→赵令懬→赵子游。伍显军表示,从此可知,赵子游系宋太祖赵匡胤的五世孙。
伍显军表示,这通南宋宗室赵子游墓志铭碑起到了补充史料的作用。温州大学陈瑞赞老师根据此碑,结合《宋会要辑稿》、《庄简集》、《两浙金石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淳熙《新安志》、弘治《徽州府志》等文献资料,理清了赵子游的大致仕途履历,由大观二年至绍兴三十一年,依次是:三班奉职,改文阶,川陕提举茶马司干当公事,宁陵知县,右朝请大夫、权发遣抚州军州兼管内劝农营田事,徽州知州,右奉直大夫、荆湖北路提点刑狱,直秘阁,直敷文阁、主管台州崇道观,右奉直大夫、直敷文阁、知南外宗正事。
在赵子游墓葬旁发现了赵希愚夫妇合葬墓。 从赵希愚的墓志铭可知,其前面的家族世系为赵子游→赵伯乘→赵师召→赵希愚。
另外,伍显军表示,南宋宗室赵子游墓志铭碑的发现,还让大家了解到编撰《乐府诗集》的郭茂倩曾任永嘉知县这段历史。
郭茂倩(1041年~1099年),字德粲,北宋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其编撰的《乐府诗集》中所收录的《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后人合称“乐府双璧”。
伍显军介绍,明清时期《温州府志》《永嘉县志》等文献资料都未记载郭茂倩曾任永嘉知县这段经历,但结合南宋宗室赵子游墓志铭碑可知,此事应属文献漏载,而这可能与郭茂倩的任职时间很短有关。
今生故事
三大名泉如今已“名存实亡”
华盖山
那么,华盖山蒙泉如今还在吗?伍显军介绍,温州古城有三大名泉,分别是西山玉眉泉、华盖山蒙泉、江心屿琉璃泉。《永嘉县志》载:“《谈荟》:温州酒有蒙泉、丰和春。”(原注:“《瓯江逸志》:唐人酒多以春得名。永嘉丰和春亦著名,酒史盖效于唐也。”《温州轻工业志》载:“ 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市区清心堂的丰和春(酒)选用华盖山麓蒙泉的水,制成碧露酿液”。可见,自唐代开始,蒙泉已经成为酿酒的著名泉水,甚至出现“蒙泉”名酒。
据我市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回忆,2007年,温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曾对西山上的玉眉泉、华盖山脚的蒙泉、江心屿上的琉璃泉这三大名泉进行过实地探访,但玉眉泉最终没有找到,蒙泉已遭受污染,琉璃泉虽没有遭受破坏,却因其位置特殊,不对外开放,所以未将其列入申报文保单位名单之内,三大名泉可谓已经“名存实亡”。
伍显军表示,华盖山有容成洞,相传为黄帝时仙人容成子修道飞升处,被道书列为“三十六洞天”之一。郭茂倩将佛教的白衣观音像碑立在蒙泉,可能与蒙泉的道教背景有关,也与宋代儒、释、道三教融合的趋势有关。有专家认为,这还与温州的海上贸易十分发达有关。我国古代很多地方都有井泉通海的传说,将观音海神像碑立于蒙泉旁,可能与祈求泉水常涌、航路平安、海商繁荣有关。
谯楼成为传播温州文化的重要窗口
谯楼
谯楼,又称鼓楼,位于市区广场路,据史料记载,谯楼建于五代后梁开平初年,宋高宗驻跸温州时,改为朝门。伍显军表示,谯楼印证了温州上千年的悠久文化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折射着瓯越文脉遗风,在城市生活和建筑学艺术上均有很高的价值。
谯楼
谯楼坐北朝南,为三间带回廊二层歇山顶木构建筑,总面阔约20米,通进深约10米。现存谯楼由城门、门洞、拱券、城台等组成。城门全组砖石结构,门洞用条石叠筑,拱券用大青砖砌成。城上四周平台宽敞,正中两层楼房,层甍反宇,飞檐拂云。楼高10.1米,面积356平方米,“东瓯名镇”匾额高悬楼南。1993年至1994年间落架大修,现保存完好。
谯楼内现布置陈列,对外免费开放。馆内一楼展示温州府城的历史和城区分布介绍,二楼主要展示“山水名城”和“商贸之都”的陈列。谯楼是现温州内城仅存的地面建筑遗址,在温州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81年6月谯楼被温州市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月谯楼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市文物部门工作人员表示,对于像谯楼这样文物保护单位,他们坚持不改变文物原来的面貌,维持其良好的状态。
伍显军介绍,谯楼曾开办过“东瓯名绣精品陈列馆”,还曾举办过温州风筝展、温籍美术家个人画展、工艺美术展等。谯楼成为传播温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作者:温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培培/文 张啸龙/摄、视频 编辑:内容官 陈骥 运营官 方圣鲁 校对 刘旦 审核官 何张朋 )
Hash:3b58271f70446fc88eb162685b9ce22f1823843b
声明:此文由 温州古道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