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建党百年,到这些地方重温红色历史、传承奋斗精神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展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前不久,文化和旅游部联合中央宣传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出“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包括“重温红色历史、传承奋斗精神”“走近大国重器、感受中国力量”“体验脱贫成就、助力乡村振兴”三大主题。其中,52条“重温红色历史、传承奋斗精神”主题线路,重点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光辉历程。

本期,就让我们一起沿着“开天辟地·革命启航”“不忘初心·进京赶考”“致敬新四军·不忘革命路”等13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走进浙江嘉兴南湖红船、河北石家庄西柏坡、江苏盐城新四军纪念馆等红色旅游景点,重温红色历史,传承奋斗精神。

红船启航

文<陶晓跃

“开天辟地·革命启航”精品线路

上海市中共一大发起组成立地—上海市中共一大代表宿舍旧址—上海市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浙江嘉兴南湖红船—浙江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

到了嘉兴,自然想起了南湖。这江南的一脉水流,曾引发了多少墨客骚人的遐想,那荡漾的水波,也曾低吟过多少美妙的诗行。

“柳叶乱飘千尺雨,桃花斜带一路烟。”可南湖的烟雨,哪里只是柳叶,只是桃花?尽显南湖风流的,是100年前颠簸于时代风口浪尖,名震遐迩的红船。

渡过南湖的一派风光,走上湖心岛,那艘红船便显现在眼前。这是一艘经典的江南画舫,长16米,宽3米,分前舱、中舱和后舱。中舱一张八仙桌,几只白色瓷杯,十余把木椅,正是在这看似不起眼的简朴船舱,狭小的空间,聚合了毛泽东、董必武等中共一大代表。当年,他们被迫从上海辗转到这里,荡漾在南湖,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一个伟大民族复兴的梦想开始启航,中国历史随之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革命先驱开天辟地的胆识震撼寰宇,其抛头颅、洒热血的豪情回肠荡气。于是,井冈山的翠竹、瑞金的红井、遵义的城头、延安的窑洞、西柏坡的松涛齐声高歌:“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毛泽东曾用庄子的话评说中共一大:“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1964年4月,董必武故地重游,登上南湖红船,挥毫题写了感慨万千的诗行:“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濛访旧踪。”如今,一座镌刻此诗的诗碑伫立于“访踪亭”里,与红船相对,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一同诉说的,还有光风霁月的南湖、湖边根深叶茂的百年乌桕,以及钓鳌矶、烟雨楼……

一湖烟雨自楼台,从高悬在烟雨楼的巨幅中国画上,读出的不仅是南湖的烟雨,更有红船的烟雨。

站在烟雨楼高处,只见红船掩映在一片绿荫中,一队队游人依次伫立于船旁,举起右手,握紧拳头。那举起的拳头,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誓词,是立党为民、永远奋斗的决心。

依依告别烟雨楼,告别红船,告别南湖,只见望湖广场搭起了一个红色的舞台,一群十一二岁的孩子身着白衬衫、佩戴红领巾,站在舞台上,齐声诵读着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这些稚嫩而又坚定的声音,飘扬在南湖,萦绕在红船,回荡在无数游人的心里……

“赶考”初心

文<钟芳

“不忘初心·进京赶考”精品线路

河北省石家庄市西柏坡红色旅游系列景区—保定市淑吕村毛泽东住宿旧址—颐和园益寿堂(毛泽东带领党中央到达北平的第一个落脚点)—北京香山双清别墅—北京香山革命纪念馆

西柏坡地处太行山东麓的河北省平山县境内,距石家庄市区80余公里,是一个松柏苍翠、风光秀美的小山村。毛泽东和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在此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个小山村由此闻名于世。这里也是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时逢建党百年之际,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踏上了这片红色土地,重温革命历史,感悟红色精神,在党史学习中接受心灵洗礼。

从停车场拾级而上,只见西柏坡纪念馆前广场中央,矗立着高2.5米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5位伟人铜像。塑像由鲜花和翠柏簇拥着,再现了当时中央领导集体的光辉形象,个个气宇轩昂、栩栩如生、熠熠生辉。仰望人民领袖的塑像,其高尚风范和革命业绩让人肃然起敬。

西柏坡纪念馆始建于1976年10月,1978年5月26日为纪念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30周年正式对外开放。经过多次修建完善,现在的纪念馆全面真实地再现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波澜壮阔的历程,引领我们进入那段峥嵘岁月。1947年5月,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央工委先期进驻西柏坡。1948年5月26日,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机关到达西柏坡,西柏坡成为当时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在这里,毛泽东和党中央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制订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的蓝图。1949年3月23日,满怀胜利喜悦的毛泽东和党中央离开西柏坡迁往北京,拉开了建设新中国的帷幕。

静静走进每一个展厅,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幅幅感人照片,蕴含了一段段红色革命历史故事,见证着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最令人震撼的是馆内一幅浓墨重彩的“三大战役”巨型油画,鲜活的人物、生动的场景,形象逼真地再现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以及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在中共中央旧址,我们先后瞻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旧居,参观了中央军委作战室和七届二中全会会址。旧居都是一座座普通的北方土坯房,室内陈设十分简陋,条件极为艰苦。毛泽东旧居前院有一个石磨。三大战役期间,毛泽东经常在磨盘旁写字工作,闲暇之余也会到院子里转转,一边帮老乡推磨,一边和他们拉家常。“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在冀中平原的这个小山村里,一个小小的磨盘也转动了解放全中国的大谋略,因此西柏坡也有了“磨盘上布下雄兵百万”的佳话。

当年的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是一间不足70平方米的土房,三张桌子,两张地图,一部电话。正是在这里,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毛泽东和党中央运筹帷幄,部署和指挥了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大战役”,一道道战斗命令从这里发出,一份份胜利捷报又从各地传回。

旧址院落里最大的房子是七届二中全会会址。这里原是中央机关的大伙房,屋顶上有两个小天窗,开会时稍加布置,即成会场。1949年3月5日至13日,全国胜利前夜,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就在这里举行。一个带有浓重湖南口音的声音在西柏坡上空回响:“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从炮火硝烟中走来的中国共产党人,从西柏坡一路向北,意气风发地进京“赶考”。临行前,他意味深长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我们在会址前久久驻足,缅怀伟人,重温“两个务必”“赶考之路”,心潮澎湃,激情满怀。西柏坡,不仅仅是一座历史丰碑,也是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的诞生地,让我们亲近,让我们铭记和传承西柏坡精神。

铁军遗踪

文<成健

“致敬新四军·不忘革命路”精品线路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常州市中共苏皖区一大会址—常熟市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泰州市泰兴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南通市海安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盐城新四军纪念馆—盐城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盐城阜宁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旧址—宿迁市雪枫公园(彭雪枫将军纪念地)—淮安市淮阴区八十二烈士陵园

陕北有个延安,苏北有个盐城。盐城是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所在地,如果你有机会到那里,不妨游一游盐城红色旅游三部曲,即新四军纪念馆、大铜马、泰山庙。这三处景点分布于城市主干道建军路七里长街上,一路游来,只需半日。

新四军纪念馆位于建军路东首,坐北朝南。不用细说那宽阔的广场上屹立着的纪念碑和雕塑,以及两侧的碑林,最重要的是展览大厅,厅内分7个展区,陈列着新四军坚持敌后抗战的史料和文物。这里的每一件展品,都会向你讲述新四军将士当年生活和战斗的故事。

就说那辆伪满洲国制造的自行车吧。1943年的一天,日军第12旅团情报士官佐田雅仁一伙,在淮海地区骑着自行车搜集情报,途中撞上新四军游击队,他们弃车仓皇而逃。新四军女战士李春华飞身骑上其中一辆自行车,顺着庄稼地的旱沟回到连队。后来,李春华奉命到盐阜地区开展民运工作,连长特意将这辆自行车交给她使用。李春华骑着它,立下了不少战功。一次,部队有几个伤员临时驻在射阳,原计划从水路转移,不料情况有变,河道突然被敌人封锁,必须立即改走陆路,李春华就是用这辆自行车帮助他们完成了转移。1986年,新四军纪念馆在盐城建成,李春华捐出了这辆伴随自己40多个春秋的自行车。后来,中日合拍的电视专题片《话说长江》工作人员到新四军纪念馆参观,60多岁的日方总编导对着展厅里的一辆旧自行车看了半晌,不肯移步,原来此人就是佐田雅仁。他还保存着那辆车的车牌,经与车上的钢印号码核对后,认定它就是自己当年丢弃的那辆。佐田雅仁提出用日本生产的最好轿车换回这辆自行车,新四军纪念馆拒绝了他的请求,因为这是铁军将士奋勇抗日最有力的证明。

盐城有一座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因塔身为一座新四军骑兵的铜像,人们亲切地称其为“大铜马”。年轻英武的新四军战士身背大刀,手握缰绳,骑在前蹄奋起的战马上,面向初升的太阳,踏上了东进开辟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征程。2010年3月,大铜马服从城市建设需要,向东南迁移100米,一位79岁的新四军老战士闻讯后,立刻赶来和大铜马作短暂告别。仰望着亲爱的“战友”,这位老人情难自抑,热泪盈眶,举起右手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2018年国庆节,大铜马回迁复位,重新矗立在建军广场环岛中央。

位于建军西路的泰山庙是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其始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1941年1月,新四军于皖南事变后在盐城重建军部,2月27日,军部迁驻泰山庙内,刘少奇、陈毅曾在此居住。同年7月,日伪军对盐阜地区发动进攻,军部撤离此处,向阜宁停翅港转移后,泰山庙一度遭到敌机狂轰滥炸,损毁严重。1985年,盐城市政府照原样重建了泰山庙,作为红色教育基地对外开放。

这3个景点是盐城这座英雄城市的象征,承载了当年铁军浴血奋战的光荣历史,见证着新四军和盐阜人民的鱼水深情,盐城人民将永远铭记和发扬“铁的信念、铁的意志、铁的团结、铁的纪律、铁的作风”的新四军铁军精神。

巍巍井冈

文<刘宏江

“井冈之路·星火燎原”精品线路

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会师纪念馆—茅坪八角楼毛泽东故居—黄洋界哨口—五龙潭红军洞—小井红军烈士墓—小井中国红军第四军医院旧址—大井朱毛旧居—北山革命烈士陵园—茨坪革命旧址群—遂川县工农兵政府旧址—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巍巍井冈山,是一座英雄的山、光荣的山、胜利的山,是中国革命的“风水宝地”,是中国共产党人心目中的“精神家园”,也是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新中国的奠基石。正是井冈山点燃的工农武装割据“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井冈山重峦叠嶂,逶迤磅礴,有大小山峰500余座。但最峭拔险怪、撼人心魄的,还是黄洋界。“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这是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的诗句。黄洋界也称“汪洋界”,是井冈山标志性景点之一,位于井冈山北侧,海拔1300多米,山川雄奇,地势险峻,时常雾气缥缈,白云翻腾,好似一片浩瀚的汪洋大海。这里既是欣赏美景的绝佳之地,也是扼守井冈山的一道天然屏障。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的黄洋界哨口,就设在这易守难攻的险要之地。

遥想当年,守卫井冈山的红军居高临下,凭险迎敌,巧妙布阵,虚实结合,以不足两个连的兵力,击溃国民党一个师四个团一次又一次疯狂进攻,粉碎了湘赣两省敌人对井冈山的“会剿”。面对数十倍于我军的敌人,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全员备战,以必胜的信念、顽强的斗志,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在这场激烈而残酷的战斗中,不仅大刀、梭镖、长矛、鸟铳、土炮,连山上的竹钉、滚木、石头和噼里啪啦的鞭炮,都成了军民英勇杀敌的武器。关键时刻,唯一一门迫击炮仅有的3发炮弹,将山下的敌军临时指挥所炸毁。敌人以为主力红军回来了,吓得魂飞魄散,借着黑暗夜色仓皇逃遁。黄洋界保卫战是井冈山斗争时期我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不仅保存了井冈山红色根据地,也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斗志,狠狠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毛泽东在率领红军主力回师井冈山途中听到捷报后,兴奋不已,欣然挥毫,写下《西江月·井冈山》这首大气磅礴的著名辞章。这首词采用写实手法,还原黄洋界激烈的战斗场景,描绘壮阔的战争画卷,词句铿锵,力胜千钧。

“云间遥指黄洋界,风过犹闻战鼓声。”站在黄洋界哨所工事的遗址上,登临当年红军浴血奋战的山巅峭壁,我仿佛听到了隆隆炮声和军民的震天呐喊,仿佛看到了山谷间的冲天火光和弥漫硝烟。

井冈山上,处处留下红色遗迹。茨坪、茅坪、读书石、挑粮小道、荆竹山雷打石、朱毛会师广场,还有八角楼上不灭的灯光;大井、小井、红军洞、红军医院、大陇红色圩场、红军烈士陵园,还有一幅幅依稀可见的红军标语……

昔日井冈,今为课堂。踏上这片被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我不仅用一双渴望的眼睛去追寻从书本上得到的井冈山红色记忆,更用自己的整个心灵,去体贴、去感悟井冈山丰厚而深邃的红色文化底蕴。一路参观,一路感怀。井冈山的每一个地方、每一处遗迹,都留下鲜明的红色印记,让我心潮激荡。这里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为中国革命做出过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令我永远景仰。

红嫂情深

文<若荷

“弘扬沂蒙精神”精品线路

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沂蒙红嫂纪念馆—沂南县沂蒙红色影视基地—蒙阴县、沂南县沂蒙山孟良崮战役遗址—费县沂蒙山小调活态博物馆—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莒南县八路军一一五师司令部—沂蒙革命纪念馆(华东革命烈士陵园)—临沂市华东野战军总部旧址暨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

沂蒙红色影视基地位于山东省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42集电视连续剧《沂蒙》就是在此拍摄的。

沿着一条石板路向村里走去,进入朴素的小院,只见屋中展示着沂蒙红嫂的大幅照片,照片下面简要介绍了红嫂的事迹。

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区有一群伟大的女性,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军民鱼水情。看过电视剧《沂蒙》的人应该都记得女主角于宝珍,这个人物的原型是“沂蒙母亲”王换于。上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军入侵沂蒙山区,沂蒙山的妇女们积极投身革命,成立了妇救会、救护队,拿起枪来站岗放哨,放下枪杆救护伤员。王换于1938年入党,担任村里的妇救会长,她见罗荣桓、陈沂等领导干部和烈士子女无人照顾,便把20多个孩子安排到可靠的人家抚养,成立了战时托儿所,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对每一个孩子,王换于都用生命去呵护。看到烈士的孩子没有奶吃,她就将孩子抱回家交给正在哺乳期的儿媳喂养。从1939年秋到1942年底,孩子们在王换于及其家人的呵护下健康成长,而王换于的4个亲骨肉却因营养不良先后夭折。

沂蒙山区的房屋建筑,大都以茅草苫顶,石块垒墙,进出的门以木板制作,取卸自如。就是这样的门板,在战争年代成了搭在河上的“桥梁”,带头卸下门板搭桥的女性叫李桂芳。在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战役中,一支部队奉命涉过水流湍急的汶河,时任沂南县艾山乡妇救会长的李桂芳,号召妇女从家里扛来门板搭在河上,她和姐妹们站在河中肩扛门板,让战士们踩着门板过河。冰凉的河水沁透她们的肌骨,等队伍过去后,她们的腿站都站不住了,许多年后,有人落下了终生不能治愈的疾病,有人甚至再也不能生育。

在一个展厅外,几块巨大的碑刻耸立中间,其中一块是迟浩田将军留下的题词。1947年7月,华东野战军4个纵队向守卫南麻(今沂源)的国民党整编第十一师发起攻击,时值雨季,弹药补给出现了严重困难。形势危急,某部18岁的营部书记迟浩田被任命为代理连长,率领连队坚守阵地。激战中,一发炮弹落在迟浩田所在的队伍中,迟浩田右小腿腓骨被炸断,多处负伤,由于失血过多昏迷过去。后来,一声声急切的呼唤将他唤醒,只见一位大嫂正在喂他米汤。渴,渴啊!正在人们焦急万分之时,一位年轻媳妇拿过碗,在众人面前背过身去解开了上衣,将挤出的乳汁喂到迟浩田嘴里。

迟浩田被送进后方医院后,经过治疗又上了前线,一次次战役里闪现着他英勇的身影。1985年,迟浩田调任济南军区政委,刚到济南的日子里,他每晚都在做梦,梦见救助过自己的大娘、大嫂,车轮滚滚的支前队伍,炮火连天的战场。他坐不住了,遍寻沂蒙,却怎么也没找到曾救过他的大娘和大嫂。一次,他在寻访中遇到一位老大娘,老人得知他的来意后说:“你就不要再找了,当年救护伤员的事情,俺们这里的妇女们做得太多了,数都数不过来。”迟浩田听后沉吟许久,提笔写下“蒙山高,沂水长,好乡亲,永不忘”几个有力的大字。

在这些宅院中,摆放着一些用具,如石碾、鏊子等。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沂蒙女性不仅送子、送郎上前线,还在妇救会的带领下为支援前线通宵达旦地摊煎饼、做军鞋、缝军衣,用柔弱的肩膀与男人们共同挑起了支前重担,成为子弟兵的坚强后盾。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红嫂”有的已经故去,有的到了耄耋之年,但红嫂精神从沂蒙山区走向全中国,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勇于奉献、报效国家的精神财富,“沂蒙红嫂”这个名字,也成了一座永不褪色的丰碑。

红巷往事

文<朱辉

“红色武汉·英雄城市”精品线路

湖北省武汉市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武昌区毛泽东旧居及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江岸区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江岸区武汉二七纪念馆

全国有不少叫“红巷”的地方,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武昌红巷。这条红巷位于武汉市武昌区司门口附近,临近长江,全长不到1公里,却对中国历史的走向发生过重大影响。巷子里分布着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毛泽东旧居、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满满的红色记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让红巷无愧于一个“红”字。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红巷附近的武昌实验中学读书,每天都会经过这条小巷。那时小巷里都是破旧的民居,房龄都有好几十年,这些红色景点“隐居”其中,别说外地人,本地人不问路,恐怕也很难找到。

如今随着经济发展,周边已经焕然一新。红巷里道路宽阔、整洁,绿树成荫,十分幽静。红巷可以从临江大道进入,路口有武昌区政务服务中心,每天人流如织,十分喧闹;另一端入口位于解放路,也是繁华闹市区。可是只要走进红巷,四周顿时就安静下来,路人、游人都会放慢脚步,收拾心情。

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位于红巷13号,曾是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创办、培养农民运动骨干的学校。校舍建于1904年,占地面积12850平方米。里面有4栋砖木结构房屋,学校中间是一个操场。农讲所从1926年底开始筹备,1927年3月7日正式上课,4月4日举行开学典礼,学生来自全国17个省,共800余人。瞿秋白、李立三、恽代英、彭湃、方志敏等共产党人都曾在农讲所任教。

距农讲所200米远的都府堤41号是毛泽东故居,它是毛泽东、杨开慧一家最后团聚的地方。毛泽东在那里完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蔡和森、彭湃、郭亮、夏明翰、毛泽民等共产党人也曾在那里居住过。旧居内家具、床铺、蚊帐,“配置”十分简陋,让人感受到共产党人毫无私心,不追求个人享受,一心为了国家民族而革命的高尚情怀。

距毛泽东故居不远的都府堤20号是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1927年4月27日,中共五大在此召开。这次大会是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大革命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召开的。大会首次选举产生了由正式委员7人、候补委员3人组成的中央监察委员会。

相比于只隔了两三百米的户部巷美食一条街,红巷显得十分寂静。正是过去红巷革命先烈的不懈奋斗,才换来了户部巷里如今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到武汉旅游,必去户部巷“打卡”,同时也应该去红巷看看,了解这座英雄城市的成长轨迹。

伟人母校

文<魏亮

“跟着毛主席去游学”精品线路

湖南省长沙市橘子洲景区—岳麓山—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旧址—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暨毛泽东、杨开慧故居—湘潭市韶山市毛泽东故居和纪念馆—湘潭市湘乡东山学校旧址

最近,我和大学同学在长沙景点畅游了一番,最难忘的是母校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旧址的红色之旅。

我的母校,也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母校。

时隔十几年,与当年的同学一起重返第一师范,还是一样的建筑,人却多了很多。一进校门,教学楼三角形门楣上的“第一师范”几个大字映入眼帘,这是毛泽东为母校题写的校名。走进一楼大厅,左边墙上是毛泽东给第一师范的题词:“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右边墙上则是毛泽东在第一师范的老师徐特立的题词:“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

穿过大厅是大礼堂,礼堂保持着民国时期的风格。礼堂后的墙壁上挂着一幅油画,画的是毛泽东讲演时的情景,右侧墙壁上有当时的第一师范校歌。我进大学的第一课,就是从大礼堂开始的。这么多年,礼堂没变,我们都已成长。

走出礼堂,穿过长廊,我们随着讲解员的步伐,参观了名人在第一师范的历史展览,特别是毛泽东在第一师范学习、生活、革命的展览。相比于以前的展览,现在的展览运用了更多高科技手段。多媒体投影正播放着青年励志片《恰同学少年》,看着影片中的第一师范青年学生朗诵《少年中国说》,我们仿佛也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走着走着,来到一间教室,在此参观的游人很多,这就是毛泽东当年上课的教室——国文第八班教室。教室里,右边第一行第四座是毛泽东坐过的课桌,上有写着“毛泽东的座位”的牌子,大家都在这里拍照留念。

离开国文第八班教室,来到宿舍区。这里是一个安静的庭院,栽种了许多花草树木,平房绕庭院四周而建,自习室、阅览室,还有毛泽东当年锻炼身体用井水洗澡的古井,不由得想起青年毛泽东“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观点。

我们跟随讲解员的步伐,一一参观了这座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极大贡献的第一师范旧址,随后到达城南书院体育场,正对面就是毛泽东铜像。来到铜像前,我们不由得感慨万千。我们这几位参观的大学同学,现在有的是基层干部,有的是教师,大家都是党员,回忆起当初入党的光荣时刻,我们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猫儿山下

文<蒋平

“血战湘江·突破包围”精品线路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桂林市全州县湘江战役大坪渡口—桂林市全州县湘江战役全州觉山铺阻击旧址—桂林市兴安县千家寺红军标语楼—桂林市兴安县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界首渡口遗址、界首红军堂、界首红军街—桂林市兴安县光华铺烈士墓—桂林市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桂林市灌阳县湘江战役灌阳新圩阻击战旧址

说起桂林猫儿山,可能知名度不如漓江,但要说猫儿山是漓江发源地,可能人们会兴趣大增。如若更进一步,知道猫儿山最高峰海拔2145米,系“华南第一峰”,还是红军长征突破湘江后翻越的第一座大山、著名景点“老山界”所在地,很多人可能就会迫不及待要去“打卡”了。

坐落于猫儿山脚的全州县才湾镇,系工农红军湘江战役著名的觉山铺阻击战发生地。觉山铺阻击战是湘江战役中著名的三大阻击战之一,这里是湘江战役中双方投入兵力最多、伤亡最大的阻击战场之一。

一草一木一英魂,一山一石一丰碑。星罗棋布的石林石阵,点缀着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远远望去,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犹如一只巨大的红军八角帽,静静矗立在崇山峻岭之中。纪念馆里,展出了大量从战壕旧址里出土的实战文物,战役的惨烈程度从中可见一斑。

怀着崇敬的心情沿路北上,进入猫儿山地界。这儿山陡林密,人迹罕至,属于一个被战争遗忘的角落。正因为如此,这里成为游击战的绝佳处所,红军自此开始踏上胜利的道路。

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在风中摇曳,诉说着上世纪的两场重要战事。其一为红军翻越老山界,取道黎平直赴贵州,其间艰辛,在陆定一的名篇《老山界》里有着详尽描绘。其二是1944年抗日战争中,日军进犯广西,与援华的“飞虎队”展开惨烈空战,一架美军轰炸机在猫儿山失事,10名美军飞行员下落不明,直到50多年后,一位上山采药的老农才发现了飞机残骸。后来,人们在飞机失事地为美军飞行员塑像、树碑立传,作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及中美友好的见证。因为这两段历史,神奇的猫儿山,再披一层神秘面纱。

盛夏的映山红,依然保持着春天红彤彤的底色。凉风送爽,为四面八方的游客展读着红色历史,延伸着红飘带的传奇。山腰处峭峰耸立,毛泽东《十六字令》中“惊回首,离天三尺三”的意境犹在眼前。若在繁星满天的夜晚,更有“手可摘星辰”之感,云雾萦绕之间,置身天当被地当床的广阔,尽显长征路上的豪情。

老山界四季温暖湿润,是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著名的漓江及资江源头,相距不过数米,却代表南北两条水路。这儿的野生植被种类繁多,保存完好,不时惊飞的野禽,让一路旅程不再孤单。

一路登顶,云蒸霞蔚,以迎客松为主的针叶林,不时吐云纳雾。云开雾散之时,若隐若现的“睡美人”峰,恍若仙子迎客,人行至此,不觉有腾云驾雾之感。当年的红军长征路,是鏖战强敌后的疲惫奔袭,而今后人重走长征路,是安步当车的抚今追昔。同样的场景,不同的心情,让人油然而生对前辈的崇敬,对幸福生活的珍惜,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圣地延安

文<宋尚明

“红色陕西·圣地延安”精品线路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事变”纪念馆—西安市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铜川市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旧址—照金薛家寨革命旧址—延安市南泥湾革命旧址—延安革命纪念地景区—延安市吴起县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延安市甘泉县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会师地旧址—延安市安塞区王家湾革命旧址—延安市延川县永坪镇革命旧址—延安市子长市瓦窑堡会议旧址

革命圣地延安是我久已神往的地方,那里曾经留下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革命领导人的身影和心迹。去年国庆节前夕,我终于有机会去了延安,踏上了那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亲眼看到了多年来萦绕在梦中的宝塔山和延河水。

黄土高原深邃苍茫的空旷景象,如此鲜活地展现在面前,使我心里涌起一种莫名的激动。紧紧贴着车窗,目不转睛地俯视着窗外的景色,遥遥的,有几孔朴素的窑洞,在深谷里,带了特有的陕北风格,越来越近地来到面前,随着汽车的行进,瞬间又消逝在另一个土坡后面。

到达延安时已近黄昏,入住延安粮贸宾馆。第二天清早,天空忽然下起了小雨。雨中乘车,来到杨家岭革命旧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央大礼堂,透过细如游丝的雨帘,依稀感觉得到它当年的雄伟,这就是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礼堂内仍保留着当年的原貌,悬挂着会徽、红旗、标语,庄严肃穆。

在中央礼堂后面,有一排极其简陋的窑洞,每一排都带有一个院落。这里是当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生活和工作的旧居。1938年11月,根据战事需要,毛泽东由凤凰山麓移居到这里,在此领导了军民大生产运动,制定了渡过抗日难关的十大政策,带领干部战士开荒种地、纺花织布。旧居里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图片资料,将那段历史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依次走过几个窑洞,我发现窑洞平整的墙壁上都挖有一个墙洞,墙洞里摆放着老油灯。当年那些生活和战斗在这里的革命先辈,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读书、学习并获取前线信息,一代领袖毛泽东就是在这昏黄闪烁的灯火下,写下了《青年运动的方向》《纪念白求恩》《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

毛泽东旧居旁是朱德旧居。1942年5月,朱德由太行抗日前线返回延安,协助毛泽东领导抗战,着重抓边区经济建设,并写下了《论发展边区的经济建设》一文。他视察工厂,踏勘荒沟,指挥359旅开赴古木丛生、野狼成群的南泥湾屯田,经过不到3年的奋战,开荒达26.1万亩,使一个没有人烟的荒原变成了米粮川。

在周恩来旧居小院的中间,摆放了一架旧纺车。听导游讲,当年周恩来曾带头学习纺线,他和任弼时还参加过中直机关的纺线竞赛,并以优异成绩获得“纺线能手”的称号。虽然如今展出的那架纺车不是周总理亲手使用过的,但仍然让人肃然起敬。

枣园是继杨家岭之后,中共中央辗转陕北开展工作的又一所办公旧址。在通向原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小路上,横贯着一条水渠。1940年4月29日,这条由边区建设局工程师丁仲文设计,群众集资、政府资助、八路军干部战士与当地群众共同修筑的裴庄渠建成并正式放水,渠长6公里,可灌溉枣园附近5个村庄的1400亩田地,保证了附近农民的粮食丰收,被当地群众称为“幸福渠”。

雨稍停的时候,我们刚要回转,一阵激烈的鼓点骤然响起,只见五六个陕北汉子身穿鲜艳的服装,腰束大红绸带,肩挎椭圆形的小腰鼓,正有力、急速、大起大落地挥动双臂,敲击着、跳跃着、旋舞着,呵,安塞腰鼓,这就是我倾慕已久的安塞腰鼓。我曾在一篇文章里看过对它的描写:“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冒着蒙蒙细雨,正午12点,我们终于登上了著名的宝塔山。站在宝塔山上凭栏眺望,延安的景色尽收眼底:土塬之上,群峰叠翠里,是一排排整齐的窑洞。山脚下高楼耸立,道路虽不很宽敞,却十分平坦,路旁的一排排杨柳在细雨中婀娜轻扬。屹立在宝塔山下的那座桥,不就是梦中的延河桥吗?桥下缓缓流淌着的,可曾是为革命将士洗落一身征尘的延河水?

无意中,一座烽火台从一座山岭隐约现出,映入眼帘。陕北曾经是几千年来历代帝王割据争战的地方,如今硝烟散尽,所有往事都已飘远,厚重的黄土地依然存在,雄伟的宝塔山依然巍峨,战马声嘶的年代却已成为历史。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已然是一座风姿秀丽的小城。如今的延安人民,正发扬当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将昔日贫穷荒凉的黄土高坡建设成为和平宁静的美好家园。

沼泽史诗

文<缪士毅

“红军不怕远征难”精品线路

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夹金山红军纪念碑—阿坝州小金县达维会师遗址—阿坝州小金县两河口会议旧址—阿坝州松潘县川主寺红军长征纪念碑园—阿坝州松潘县毛尔盖会议遗址—阿坝州若尔盖县巴西会议旧址—阿坝州若尔盖县包座战役遗址—阿坝州红原县瓦切红军长征纪念遗址—马尔康市卓克基会议旧址—阿坝州黑水县芦花会议会址—甘孜州泸定县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毛泽东住地旧址—雅安市石棉县安顺场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地—凉山州会理县会理会议遗址—凉山州会理县皎平渡红军渡江遗址—凉山州冕宁县彝海结盟遗址、红军长征纪念馆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每当唱起这首《过雪山草地》,就会想起红军长征的革命壮举,想起爬雪山、过草地的动人情景。最近,我踏上了四川省红原县的土地,追访红军长征时走过的草原。

红原——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1960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建县,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红原县辖区面积8400多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600米以上。红原大草原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四川省西北部,地处“大九寨”国际旅游腹心区,是连接九寨沟、黄龙、黄河九曲第一湾等著名景区的交通枢纽。如今,天南地北的游客慕名来到这片红军长征走过的草原,追忆那段震撼人心的革命历史。

从红原县城驱车到瓦切镇,扑入眼帘的是一望无垠的草原,草原上散落着一群群牦牛。停车后,远远看见一块木头制作的牌子,凑近一瞧,只见牌子上写着“国家湿地公园日干乔”,并用中、英文介绍了公园概况。据介绍,日干乔大沼泽是若尔盖湿地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沼泽面积约12万公顷,是黄河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在这个牌子旁边矗立着几块巨石,石上分别刻着“日干乔大沼泽”“长征精神永放光芒”等红色大字,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刻着周总理题写的“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几个红色大字的那块巨石,游客纷纷在巨石旁拍照留念。从当地友人那里得知,“七根火柴”“红军柳”的故事就发生在这片草原,这里也是电视剧《长征》的外景拍摄地。

这片沼泽草地人烟稀少,天气多变,时而寒流滚滚,时而暴雨倾盆,狂风、冰雹、风雪随时可见,气候相当恶劣。这不,此次来红原县的前一天晚上,这里就下过冰雹。可是,80余年前,这里却曾是中国工农红军过草地的中心地带,红军队伍在这里过草地、越沼泽,这片茫茫沼泽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红军的足迹。从草地泥沼走来,英雄的红军队伍用脚步画出了一条红色的飘带,书写了万里长征最悲壮的一段史诗。

沿着木头搭建的台阶,登上附近的一座小山丘,山丘上矗立着一座纪念碑,碑身上刻着“红军过草地纪念碑”八大红色大字,在高原阳光的照耀下格处醒目。从纪念碑基座的碑文中得知,在穿越这片茫茫沼泽途中,因粮食、药品等物资缺乏,许多红军战士因饥饿、寒冷、伤病牺牲在草海、泥潭、沼泽中。此时,伫立在纪念碑前,追忆当年红军长征的悲壮历史,油然而生对红军战士的无限敬仰。于是,我轻轻地、缓缓地绕纪念碑走了一圈,向牺牲在这里的红军烈士三鞠躬,以表达对他们的深深敬意和怀念。

红旗不倒

文<沉洲

“闽西苏区·红色福建”精品线路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会议旧址及纪念馆—龙岩市上杭县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龙岩市松毛岭战地遗址—龙岩市长汀县红色旧址群—龙岩市连城县新泉红四军“新泉整训”旧址群—龙岩市永定区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群—三明市宁化县革命纪念园—三明市清流县红军标语遗址—三明市明溪县革命纪念园—三明市尤溪县坂面闽中红军旧址—三明市建宁县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前委、总政治部旧址—三明市泰宁县红军街—南平市武夷山市大安红色首府旧址—南平市邵武市中共苏区闽赣省委旧址、东方县委旧址

前些年,应出版社之约,撰写一本图说武夷山的书籍,收集材料时,知晓福建省武夷山市(前身为崇安县)曾经属于闽西中央苏区核心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北苏区首府便设在今天的洋庄乡大安村。

后一年暑假,带孩子去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大安源景区度假,车行途中路过大安村,顺便停车游览。那天不是节假日,红军街一派安宁恬静。进入红军广场,一侧白墙上有一溜连环画式的壁画。看后知道,方志敏曾率领红十军两次入闽作战,先后攻占了县域内的赤石、星村两镇和浦城的一些地方,打破了敌人“围剿”,对闽北苏区的巩固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前不久,我到闽北参加笔会,是大安红军后代张老师给大家作讲解,她已经为闽北红色首府陈列馆做过20年义务讲解员。大安苏区史料少,她的讲解内容多为日积月累收集整理而来。

面对陈列馆里的实物和图片,张老师娓娓道来:1931年9月至1935年2月,大安是闽北分区党政军机关所在地,是闽北苏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当年,闽北分区下辖地域很广,包括闽北全境、闽东北部、赣东北部和浙江边缘地带17个县的苏维埃政权,在中央苏区历史上举足轻重,曾经被毛主席赞誉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

大安能成为闽北分区红色首府,离不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这里群山环抱,山高林密,西枕“华东屋脊”黄岗山,西北面临分水关,是联通闽江、信江两大水系的咽喉通道,也是进出福建的重要关卡。

跟随张老师,我们走街串巷。从一座座旧屋大门旁的木牌上,我们看到了闽北分区苏维埃政府、司令部、土地部、财政部、教育部、国民经济部、工农检查部、银行、合作总社、邮政总局、苏维埃妇联会等十来处旧址。

张老师告诉我们,大安村为中国革命和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牺牲。据统计,当年大安有310人参加红军游击队,大部分年仅十四五岁。新中国成立初期,全村还有老红军、老游击队员、老苏区干部、老接头户40多人,无愧为“红旗不倒”重点老区。

张老师把大安苏区革命史结合当地乡土文化,编写成教材,在大安小学以故事形式讲授。她说,作为学生,必须深刻了解自己的家乡,知道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什么,自己的祖辈曾经怀揣着怎样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在她的讲述里,80多年前的闽北苏区首府在大家面前鲜活了起来。

红色椰岛

文<曹燕

“天涯海角·红色椰岛”精品线路

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海南革命烈士纪念碑—海口市琼山区琼崖工农红军云龙改编旧址—定安县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琼海市红色娘子军纪念园—万宁市六连岭革命遗址—五指山市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三亚市梅山老区革命烈士陵园

五指山是位于海南岛中部腹地的海南省第一高山,因峰峦起伏成锯齿状,形似五指而得名。

“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双手接过红军的钢枪,海南岛上保卫祖国……”一曲《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传遍大江南北。民间对五指山的赞美还有句话——不到五指山,不算到海南。

五指山主峰由西南向东北排列,先疏后密,其中“二指”为最高峰,山脉延伸广阔,遍及五指山、琼中、保亭、陵水等市县。五指山市群山环抱,森林茂密,又被称为“翡翠山城”。

谈到海南的红色旅游,“23年红旗不倒”是当地人提及最多的一句话。1927年9月,全琼武装总暴动揭开琼崖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斗争序幕,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琼崖纵队最后配合渡海部队登陆作战,于1950年解放海南岛,“孤岛奋战,23年红旗不倒”。

1940年11月,中共中央书记处明确指出:“五指山脉一带山地,将是我们长期抗战的可靠根据地。”1947年,中共琼崖特委开辟五指山革命根据地,使得白沙、保亭、乐东这些有着悠久革命传统的旧有根据地连成一片,对海南人民革命战争的最终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指山市毛阳镇毛贵村是一个黎族村寨,村口的石碑上写着“毛贵功臣村”。1948年秋至1949年夏,琼崖区党委和琼崖纵队司令部在这里策划和指挥了海南三大攻势,并迎接渡海部队解放海南岛,这里因此被誉为海南岛的“西柏坡”。

王秋荣是琼崖纵队的老队员,多年前我见到他时,他穿着一身绿军装。那个年代惊心动魄的往事,经过岁月的沉淀,化作他朴实的一句:“那个时候没有饭吃,所以跟着王国兴闹革命。”王国兴是带领当地黎族同胞不断奋起抗争的革命者,在当地很受敬重,王秋荣说:“因为王国兴姓王,后来我们就都姓王了。”王秋荣对革命年代最深刻的印象是,到处都是原始森林,根本没有路,人们过着刀耕火种的日子,“没想到今天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真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村外的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以原琼崖纵队司令部旧址为依托,园里修建了一座纪念碑,碑高23米,象征着海南“23年红旗不倒”的光辉历史。

在五指山,自然的馈赠特别慷慨。当地黎族女性熟悉热带雨林里的各种野菜,例如“革命菜”,又称为“马兰菜”,当地人说:“为什么说琼崖纵队23年红旗不倒,当时都吃的这个菜,摘了又会马上长出来。”雨林里还有面包树,树干粗壮,叶子大而漂亮,上面结着硕大的果子,那也是“23年红旗不倒”的补给。如今,这里的一切都蓬勃着,郁郁葱葱、生生不息。

红岩足迹

文<唐红生

“踏寻红岩足迹·感悟红岩精神”精品线路

重庆市渝中区《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渝中区周公馆—渝中区桂园(1945年,毛泽东、周恩来等在国共两党谈判期间的主要活动场所)—渝中区化龙桥街道红岩村(红岩革命纪念馆、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沁园春·雪”广场)—渝中区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渝中区特园(抗战时期中共及各民主党派活动的重要场所)—沙坪坝区渣滓洞集中营—沙坪坝区白公馆监狱旧址—沙坪坝区蒋家院子(叶挺将军被囚处旧址)—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沙坪坝区红岩魂广场及陈列馆

重庆歌乐山,因大禹治水,召众宾歌乐于此而得名。夏日,我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抵达歌乐山麓的渣滓洞集中营。

渣滓洞原是小煤窑,因煤矸石含量多,故称渣滓洞。这里三面环山,前临深沟,位置极其隐蔽。于是,国民党军统局将其霸占后改建成监狱。

站在高处往下看,山坳里的监狱像一座大大的四合院,高高的围墙上架设了一米多高的铁丝网,一看便知戒备森严。监狱分为内、外院,外院是办公室、刑讯室,内院则是关押革命者的牢房。刑讯室内陈列着手铐、脚镣、烙铁、老虎凳等数十种刑具。这些沾满革命者鲜血的刑具,如今布满灰尘,锈迹斑斑,却掩盖不了反动派的累累罪行。

内院的女监狱低矮阴暗,《红岩》中江姐的原型江竹筠就曾关押在此。敌人对这位柔弱的女子动用了竹签钉入手指等酷刑,但她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严刑拷打,摧残的是肉体,却摧不垮共产党人坚强的意志。

一间间牢房里,陈列着百余位烈士的照片,他们为了革命事业,为了心中的信仰,面对残酷的折磨和杀戮,将生死置之度外,无怨无悔。

走出渣滓洞,前往白公馆,途经松林坡,谁能想到,这个松树遍布、风景优美的地方竟是曾经的刑场。“小萝卜头”和他的父母,以及罗世文、车耀先等一批烈士皆殉难于此。瞻仰一尊尊塑像,烈士的音容笑貌久久萦绕在脑海。“小萝卜头”宋振中,这位最小的烈士,牺牲时年仅8岁。

山腰处的白公馆——香山别墅,两层青砖灰瓦,有回廊和拱形穹顶,原是四川军阀白驹的私邸。四周层峦叠嶂,古木参天,虽景色宜人,当年却是人间魔窟。由于偏僻隐蔽,这里被军统局买下,把住房改为牢房,地下储藏室改为地牢,防空洞改为刑讯洞,成了军统重庆看守所。

一面奇特的红旗特别醒目,只见方正的红布中间是一颗大五角星,4个角上各有一颗小五角星。当年狱中的革命者得知新中国已经诞生、五星红旗已经升起这一特大喜讯后,心情异常激动,于是根据想象,用红色绣花被面作旗面,找其他材料做成五角星,做好后藏于地板下,并在诗中写道:“等解放大军来了那天,从敌人的集中营里,我们举起大旗,洒着自由的眼泪,一齐出去!”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就在即将破晓之际,许多同志被杀害,他们用鲜血把五星红旗浸染得更加鲜艳。

院角的一棵石榴树是许晓轩烈士栽种的,他是《红岩》中许云峰、齐晓轩的原型。一朵朵吐火的榴花,如同英烈们火一般的革命热情和赤诚之心。

编辑丨李凤

插画丨呱咕

供图丨图虫创意

设计 丨王超

乡村周末公众号

陪你记住乡愁

Hash:3970260f8b2cad961a96edfddb8c21874580c138

声明:此文由 乡村周末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