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昌这个行政村只有400多人,堪称世外桃源!
突发事件
烟雾朦胧中的大港水库
源之门
“土目源村”地处都昌县大港镇武山深处,其实是个行政村的概念,辖两个自然村:土目源和侧家山,皆为石姓人家,一个为中岳公后裔,一个为中堡公后裔。至2017年底,土目源340余人,79户;侧家山60余人,13户。土目源村委会总计才402人,92户,是全县人口最少的行政村之一。
入村山路蜿蜒
武山深处,以“源”而名的有两个地方:蔡岭镇的望晓源、大港镇的土目源。“源泉”之“源”从“水”,土目源山涧汇聚的潺潺溪水成为“源头活水”,莽莽群山,重嶂叠翠,山溪蜿蜒,春潮叮咚,满是生机与灵性,赣鄱大地的“源”迥异于陈忠实笔下苍凉的“白鹿原”。青山浃持的平地,有炊烟人家,有狭长田垄,这种意境,分明是陶渊明篇目里的“桃花源”。
重建后的锁溪亭
土目源源内源外,都是大自然恩赐的绝色生态,大美风景。“土目源”历史上是称“土门源”,丁酉年古稀的石义锋亲历了其名更易。石义锋的父亲石尚东,曾任土门源大队支部书记,2009年以88岁高寿辞世。石义锋“子承父志”,得到乡亲的信任曾任村支书20年。石义锋的儿子没有成为土目源“第三代村支书”,而是学有所专做了一名化学工程师,远赴马来西亚的中资企业投身炼油厂建设。石义锋老人对村史熟知。土目源从明永乐二年(1404年,一说称明成化甲午1474年)建村之时,叫“土门源”。祖先秉泰公先在此择山而居,并力邀族弟秉诚公从七里之外的曹极里(又称沙庄畈,原村址沉入大港水库后搬迁至繁荣村),一同奔赴深山里定居,繁衍生息。当年在村口的黄栎树旁,用土坯筑门楼,故村名取“土门源”,亦称“洞门庄”。入得土门,要跨过横贯村上的溪流。秉泰、秉诚兄弟用石块垒起拱桥来,用糯米汁、桐油相砌石块砖块,坚固无比。桥上建造起亭子,曰“锁溪亭”。亭子数度兴废,最近的一次重建是在2009年,锃亮的琉璃瓦取代了灰暗的土瓦,清澈的溪水一春又一春欢畅地流。
新宅、鸡犬相闻
“土门源”的历史有500多年,时光流转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大港公社的邮政投递员分发土门源大队的报纸时,龙飞凤舞地将“土门”写成“土目”,其时,石义锋已就任大队书记。1979年撤“公社”改制为“乡”、“大队”(林场)改制为“村”,由乡政府统一为各村委会雕刻印章,一枚木质的圆章送至石义锋手上时,印文赫然有“土目源”字样。也不知是分发报纸的潦草之笔带来的约定俗成,还是当事人的笔误,自此,“土门源”成了“土目源”,距今39年了。
冬季的库藏
源之血
土目源,是一片浸染过革命先烈鲜血的红色热土。1934年11月至1937年7月,武山山脉的都湖鄱彭根据地三年游击战争艰苦卓绝。红十军师长、中国工农红军都湖鄱彭游击大队司令员匡龙海,都湖鄱彭中心县委书记、游击大队政委田英在武山山脉开展的游击战争气壮山河。2014年底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都昌历史》(第一卷)对大港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的载录权威且详尽。从土目源老人的口中讲述的这段历史的细节温润而动人。
冬日干涸小溪
丁酉年71岁的石家清老人记得父亲生前给他讲的田英的部队与土目源人一家亲的故事。1935年春,国民党的“围剿”部队为了打压红军游击队的生存和活动范围,割断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游击根据地的每个村庄用树木筑起围墙,百户以上的村子都修建碉堡。土目源村的青壮年男丁都被当地的保安团采取“移民并村”的方式,合并到曹极里。石家清的父亲有次偷偷地溜出来,在土目源村后的山头向家园探望,见到田英带领游击队员在用耕牛犁田,帮老幼开展春耕生产。后来,游击队员还把在外地打土豪的财物分给村民。
群山怀抱里的水库
土目源村老支书石义锋老人讲述“侧家山战斗”绘声绘色。1935年6月,在大港街上驻有国民党江西保安团十六团的两个排,一个排的排长叫何清,另一个排长叫段奎。他们感到红军游击大队对他们的威胁越来越大,决定主动进行“清剿”。游击队得知这一情报后,立即将情报送到中心县委。田英和匡龙海商量后,派出40余名游击队员利用侧家山的口袋地形进行伏击。由游击队员老朱站在山顶上观望,以手中的白纸扇为信号,当纸扇摇动时即向敌人开火。同时派村民石金进进到土门源送“情报”诱敌。何清和段奎得到“情报”后,决定由何清带26名保安团士兵进到土门源向望晓源“围剿”,段奎带兵后援。由土门源到望晓源必须经过蜿蜒于侧家山中间的一条弯曲小道,山口形似布袋。当何清带领兵丁进入“布袋”中,山顶上的老朱急摇白纸扇发出信号,埋伏在山麓的红军游击大队战士猛烈开火,何清所带的士兵被打死两人,包括何清在内的24人全部被俘,缴获长枪24支、短枪2支。作为后援的段奎,听到枪声和喊杀声,就调头溜回了大港街。这次战斗中,游击队员侯班长受到重伤,后来救治无效英勇牺牲,长眠于土门源中。
山常青 水长流
侯班长的故事,时下土目源的年轻人都知晓。关于侯班长如何牺牲的细节,史料书上没有记载,土目源村人却铭记于心。侧家山战斗胜利后,红军游击队考虑国民党部队和地方武装会反扑,只有撤出侧家山。匡龙海、田英把受重伤的侯班长留在只有5户人家的侧家山,委托村民石金诚兄弟照顾,石氏兄弟5人当天用门板把处于昏迷状态的侯班长抬至附近的周家冲,隐蔽在一山凹里,搭了茅棚守护。因缺医少药,侯班长十天后还是永久地闭上了双眼,石氏兄弟把侯班长就地埋葬在周家冲。侯班长的真实姓名叫什么?家乡在哪里?至今无从知晓。烈士的英魂与土目源的青山同在。
土目源民居
源之变
从“土门源”到“土目源”一字之变,也许是出于偶然。从寂静的深山到沸腾的战场之变,让红色记忆永久镌刻于巍峨青山。时代的帷幔一幕幕拉开,土目源上演的变奏曲或深沉、或高亢,山民的质朴、坚韧演绎得层林尽染。
土目源桥横贯大港水库
大港水库的修建,无疑是土目源惊天动地的一变。大港水库于1958年8月动土兴建,1959年底停工缓建。1966年9月复工续建,1969年12月基本建成,开始发挥工程效益。1972年续建加高培厚,2008年3月开始除险加固工程,2010年10月通过竣工验收。大港水库属中型水库,武山流域面积58.4平方公里,水库最大库容4716万立方,正常蓄水位76.88米,养殖水面面积2970亩,设计灌溉面积5.6万亩。当年的战火斗地,成就了大港水库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明镜般的水库,让土目源通往山外的路途由崎岖山路变成了迢迢水路。起初,土目源的山民涉水出入家园,是摇橹的木船,后来有了机帆船,再后来政府配置了轮渡。水路的阻隔带来了发展的滞后。土目源人渴盼着架桥修路,让进山的交通坦畅起来。2011年10月,土目源桥修成,车辆可以沿着水泥路直达村上。山里人张开热情的双臂欢迎山外来客,冠之“土目源迎宾桥”。
土目源桥
生态资源是土目源不变的亮丽名片。状土目源之貌有“十百千万”之说。所谓“十”,从大港集镇入得村来有十公里路程;所谓“百”,村上有百亩土地可耕作;所谓“千”,民居拓延有千米;所谓“万”,土目源村有万亩山林,其中公益林3680亩,天然保护林6000余亩。经林权改革的山林,树定根,山定权,人定心,按户按亩享受着国家的生态补偿政策。土目源村人从浙江龙泉进得山来的师傅那里,学会了椴木钻洞培植优质香菇、木耳,热销山外。土目源村委会原主任石木林对山里的“穷根”难刨也有些无奈。山里的树木列入了生态保护,山里的竹子也销得艰难,现在人们更多的用塑料制品,竹制品市场受到挤压,钢构件的脚手架取代了条竹搭架,折枯的山竹只能做柴火。土目源山里的红色热土、绿色家园日渐成为城里人旅游的好去处。从家乡走出去创业,如今在广州从事建筑工程的石紫城,联合村上两个年轻人,投资400余万元,兴建彰显徽派特色的宾馆,着力打造山里特色旅游的一流接待中心。三层建筑面积达1500余平方米,品味高档、精致,取名“石公馆”。
石公馆
2017年11月,土目源村被列入江西省深度贫困村。都昌还有土塘镇冯梓桥村、和合乡双峰村一并列入。2018年至2020年,省财政将整合每个村不少于1000万元的扶贫资金,支持深度贫困村的脱贫攻坚。都昌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根据安排派驻“第一书记”和小分队参与土目源村的脱贫攻坚。
村内道路
在决胜全面小康的新时代征程上,土目源村的山乡巨变画卷在徐徐展开……
文/汪国山 图/李韧,来源:九江都昌发布
Hash:81c8cdd0997282b23717c62dcc39e6a649545ec1
声明:此文由 我爱都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